APP下载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8-01-15杨玉珠段海春王勤单艳吴桂仙段娟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3期
关键词:研究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杨玉珠++段海春++王勤++单艳++吴桂仙++段娟

摘要 2014—2016年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开展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3年累计推广应用5.28万hm2,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5.8%;重大病虫害平均防治效果达89.9%;病虫危害损失率为2.8%。通过项目实施,减少用药次数1~2次,减少农药用量7.5 kg/hm2,节约农药成本300元/hm2,节约用工费750元/hm2,挽回产量损失277.5 kg/hm2,挽回经济损失971.3元/hm2,实现节本增效2 022元/hm2;累计节本增效10 676.16万元,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3-0105-02

为了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遵照“政府引导、部门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以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效、降低成本、保障生产和农产品安全为目标,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保证农作物病虫防治的质量和效果。

2016年,隆阳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1.25万hm2,全年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面积17.29万公顷次,完成防治面积31.55万公顷次,挽回粮经损失116 110.27 t,折合经济价值63 077.34万元。其中,病害发生面积4.4万公顷次,防治面积10.27万公顷次,挽回损失37 354.8 t;虫害发生面积6.42万公顷次,防治面积11.5万公顷次,挽回损失42 738.65 t;草害发生面积4.93万公顷次,防治面积7.45万公顷次,挽回损失27 791.9 t;鼠害发生面积1.53万公顷次,防治面积2.33万公顷次,挽回损失8 225 t[1]。为全面贯彻落实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笔者自2014年以来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目的在于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集成了一整套绿色防控技术并在生产中大量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1 推广应用成效

1.1 经济效益

按照四川农业科学院关于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对该项目进行效益分析[2]。有效使用面积5.28万hm2,有效使用年限3年。单位面积挽回产量损失277.5 kg/hm2,挽回经济损失971.3元/hm2,总产值5 128.2万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1~2次,减少农药用量7.5 kg/hm2,节约农药成本300元/hm2,节约用工费750元/hm2,实现节本增效2 022元/hm2;累计节本增效10 676.16万元,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2 社会效益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应用,一是加速推进了绿色防控技术,带动了广大农户使用该项技术,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集成了一整套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为全面推进该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引导农户正确选用高效、低度、低残留化学农药,保障了农产品质量,满足了隆阳区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让市民吃上放心农产品;三是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供给侧结构改革,有利于农产品绿色高产攻关模式技术的实施,有利于农药减量措施的实施,真正实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生产出高产、优质、绿色、环保有机农产品,带动大面积生产提质增效[3]。

1.3 生态效益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措施;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用量;推广绿色环保型农药,减少对农产品的残留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节约成本,提高品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2 研究进展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关键措施,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主要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密植、间(套)种、科学水肥管理等农业措施,增强农作物自身抗性,控制和减少病虫害发生,减少用药,为生产优质、绿色有机食品奠定坚实基础[4]。

2.2 物理防治——四诱技术

充分利用害虫对光、颜色、性信息素、生物制剂的特殊趋性,大力推广昆虫性信息素诱捕技术,昆虫对颜色的趋性、对食物的趋性和杀虫灯诱杀技术,有效降低了田间害虫基数,减轻了虫害的发生危害。

2.2.1 加速推进光诱技术。充分利用害虫对光的特殊趋性,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诱虫技术。自2010年引进太阳能杀虫灯技术以来,全区累计安装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200多盏,分别在水稻、果树、蔬菜、茶叶、咖啡等作物上投放。对水稻螟虫、稻飞虱、斜纹夜蛾、小菜蛾、烟青虫、棉铃虫、金龟子等开展光诱试验示范,诱虫技术观测结果表明,频振式杀虫灯可诱杀小地老虎、粘虫、小菜蛾、甘蓝夜蛾、斜纹夜蛾、蜣螂、蝼蛄、蝽象、蠼螋、茶毛虫、稻飞虱、叶蝉、螟虫、金龟子、天牛、叶甲等8个目、12个科、80多种害虫,发生高峰期单灯日均诱杀稻飞虱1 000多头,诱杀螟蛾量50多头。通过太阳能杀虫灯的诱杀,水稻示范田害虫数量得到有效控制,防治效果为90.1%,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82%,挽回产量损失202.5 kg/hm2,减少用药1~2次,减轻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2.2.2 示范推广性诱技术。充分利用害虫对性信息素特殊趋性,大力推广性诱剂诱捕技术。主要在水稻上投放二化螟、三化螟性诱剂1 000套,辐射面积66.7 hm2。在蔬菜和烤烟上大量投放斜纹夜蛾、小菜蛾、烟青虫、棉铃虫性诱剂,其次是在柑橘上投放柑橘小实蝇性诱剂。对斜纹夜蛾、二化螟、三化螟、小菜蛾、烟青虫、棉铃虫、柑橘小实蝇等开展性诱试验示范诱捕技术,诱捕效果尤其显著,6—8月每套水稻螟蟲性诱剂诱捕器累计诱蛾量320头,发蛾高峰期日诱蛾量8.2头;蔬菜区斜纹夜蛾一年四季均可诱到成虫,当年12月至次年2月诱虫量最少(平均2.1头/d),7—9月为发蛾高峰期,1台诱捕器诱蛾量达356头/d。小菜蛾、烟青虫、棉铃虫等每套诱捕虫量平均为10~15头/d,柑橘小实蝇每套诱捕虫量平均为1~6头/d,通过对水稻二化螟、三化螟诱杀效果调查,水稻防治效果达89.7%,螟害损失率降低1.7%,挽回产量损失174.0 kg/hm2,诱杀效果显著。endprint

2.2.3 示范推广色诱技术。充分利用害虫对颜色的特殊趋性,大力推广色诱技术。采用黄、蓝、绿粘虫板对蚜虫、粉虱、蓟马、斑潜蝇、茶小绿叶蝉等诱杀效果非常显著。根据在蔬菜、马铃薯、蚕豆、茶叶、甜柿等作物上试验示范调查,害虫发生高峰期每天每块(20 cm×30 cm)可诱虫156~1 385头,其中黄板诱杀蚕豆蚜虫、斑潜蝇效果尤为突出。对蚕豆、马铃薯试验调查结果表明,蚜虫、斑潜蝇发生高峰期每天每块(20 cm×30 cm)可诱虫1 146头,防治效果为91.7%,危害损失率降低2.1%,挽回产量损失184.3 kg/hm2,效益显著。

2.2.4 示范推广食诱技术。利用害虫对生物制剂的忌避和拒食作用,推广食诱技术。主要在烤烟上投放使用,主要诱杀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单个诱捕器可诱杀害虫12~18头,7月害虫发生高峰期,单个诱捕器可诱杀害虫16.2 头,效果明显。

2.3 示范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其主要措施是保护和利用自然界的害虫天敌、繁殖优势天敌、发展性激素防治虫害等。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害虫天敌是生物治虫的有效措施,成本低、效果好、节省农药、保护环境[5]。

2.3.1 引进赤眼蜂卵卡防治水稻螟虫技术。赤眼蜂生物防治技术是在害虫产卵时期,投放人工繁殖的害虫卵期天敌——赤眼蜂,利用赤眼蜂自动搜寻寄主,并寄生于害虫卵内,从而有效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达到防治目的[6]。2016年,隆阳区首次从德宏引进赤眼蜂卵卡1 800张防治水稻螟虫,辐射面积20 hm2。通过投放赤眼蜂卵卡防治水稻螟虫,有效降低螟虫虫口密度,减轻螟虫危害造成的损失,通过对水稻示范田调查,螟虫防治效果为88.3%,危害损失率降低1.6%,挽回产量损失174.6 kg/hm2。

2.3.2 示范推广蚜茧蜂生物防治蚜虫技术。实施烟蚜茧蜂生物防治蚜虫能有效提高烟叶的安全性和内在品质,减少烟叶内在有害物质的含量,同时对改善土壤生态条件、减少环境污染也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烟蚜茧蜂对油菜、果树、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蚜虫也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烟蚜茧蜂的推广将服务于整个大农业的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7]。2014—2016年,隆阳区在油菜、蚕豆、玉米、蔬菜等作物上完成蚜茧蜂控制蚜虫技术4.59万hm2,新增单产325.5 kg/hm2,新增总产14 940.4 t,新增产值5 899.96万元,平均减少杀蚜虫化学农药使用22.5次/hm2,减少农药用量855 g/hm2,节约农药成本135元/hm2;减少了劳动力投入337.5元/hm2,节约生产成本2167.17万元;平均防效45%~75%;实现农作物蚜虫危害可持续控制,对农药减量、节本增效、减少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作用。

2.3.3 示范推广稻田养鱼技术。2014年以来,隆阳区开展稻田养鱼技术,通过稻田养鱼,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用药,探索稻鱼共生绿色增产模式。稻田养鱼生物防虫控害技术,在水稻移栽后25 d投放50~100 g鱼苗150~225 kg/hm2,稻田养鱼通过鱼吃虫、吃草达到防虫、控草、鱼粪肥田的目的。稻田养鱼水稻平均产量10 743 kg/hm2,稻田鱼平均产量681 kg/hm2,实现稻鱼双丰收,减少杂草及害虫危害,稻田养鱼水稻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为2.2%,挽回产量损失271.5 kg/hm2,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2.4 采用植保无人机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

2015年,隆阳区农业局引进航空植保无人机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主要在水稻、油菜、咖啡等作物上统防统治。重点针对“两病两虫”(稻飞虱、螟虫、稻瘟病、稻曲病),选用航空植保无人机专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32.5%苯甲·嘧菌酯、25%吡蚜酮、20%虫酰肼、10%烯啶虫胺+60%吡蚜酮等进行无人机统防统治。通过统防统治,病虫害防治效果达到88.3%,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9%,较常规防治下降1.8 %,挽回产量损失408.1 kg/hm2,减少了农药用量,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和防治效果,减少了环境污染。该项技术的引进推广示范,省工省时,节本增效,是现代化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植保无人机也是土地流转、专业化科技示范大户发展必不可少的现代化新型绿色防控器械,为全区绿色防控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示范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自2014年以来,全区根据植保站预测预报及重大农作物预警监测,及时指导大面积病虫害防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对口农药,抓住最佳防治时期,指导好最佳用药量防治病虫害,做到病虫害早预防、早防治、早治疗,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最低阈值。通过该项技术的实施,农作物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降低了30%,农户用药次数减少1~2次,为实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近3年来,重点推广32.5%苯甲·嘧菌酯、24%噻呋酰胺、30%戊唑醇、25%吡蚜酮、20%虫酰肼、10%烯啶虫胺+60%吡蚜酮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全面推进了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的实施,保护了生態环境,保障了农产品质量。

3 结论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农

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30%的农药用量;推广绿色环保型农药,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了农药科学使用,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等综合效益。要加快研发绿色防控新产品、新技术,集成一批特色更明显、针对性更强、操作更简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应用于大面积生产,实现节本增效,提高品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转型升级。

4 参考文献

[1] 2014-2016年植保(年终)报表[Z].保山:隆阳区植保站,2014-2016.

[2] 杨玉珠,宋兴梅,杜红,等.云南保山隆阳区植保站绿色防控实施方案[Z].保山:云南保山隆阳区农业局,2014-2016.

[3] 杨普云,梁俊敏,李萍,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4,34(12):65-68.

[4] 杨玉珍,宋爱颖.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5):117-118.

[5] 蒙显英,黎起秦,冯家勋,等.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的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04,24(12):13-15.

[6] 康敏,赵剑锋,顾中量.德宏州芒市运用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效果初探[J].云南农业科技,2015(5):54-55.

[7] 吴兴富,赵立恒,魏佳宁,等.烟田烟蚜茧蜂的活动规律及其对烟蚜的防治效果[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4):17-20.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新形势下财政与政府会计的关系研究
新形势下财政与政府会计的关系研究
设施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的运用
套袋梨常见病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