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学生发展构创精彩课堂

2018-01-15梁毅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老师课堂

梁毅

【摘 要】 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程度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高低。本文以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课堂”这一教学理念为索引,对传统教学模式加以颠覆,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实现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学生发展;精彩课堂

很多课堂看似热闹,表面上也有师生 “互动”,可事实上,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强拉硬拽下被动配合,成了配合老师表演的“道具”。有的学生甚至是老师手中的“木偶”,完全失去自我思维的支撑,不能置身课中。这实际上是一种非本真现象,并非学生思维活动的真实展现。有的课堂干脆把教学的双边搞成自编自演的“单边”行为,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反倒成了“冷眼旁观”的听众。

课堂的精彩应该让学生来演绎,只有学生才能令你的课堂焕发出更多精彩。一堂好课重要的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而是看学生参与得如何,有效性如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真正立足学生的发展,让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软着陆”。

广东省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课堂”这一教学理念,它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他的这种新型教学理念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以师为本”的教学模式,创建了学习共同体。它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角色转换,激发学生多元化思维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服务对象,教师应树立服务教育的观念。从知识的“神坛”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并努力为他们创设一种心理自由与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迂回曲折地用智慧“巧妙”引领学生去思考,充分激发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不能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能很好地用自己的智慧和学生进行情感碰撞,再好的课堂也将形同走秀,人去楼空。教师的“独角戏”,只会让学生无动于衷、毫无所获。

在《七颗钻石》的教学片断中,为了引导学生挖掘出隐藏在文字深处的“爱”的主题,老师完全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引导语却犹如蜻蜓点水:

师:孩子们,水罐儿神奇吗?

生:神奇……

师:神奇在哪儿呢?

生1:它会变……

生2:木水罐儿→银水罐儿→金水罐儿……

生3:空罐儿→装满清澈透明的水罐儿……

师:哦,原来水罐儿一直不停地在发生着神奇的变化?可是水罐儿是因为什么才变的呢?

生:水罐兒会变是被小姑娘感动了……

师:哦?文中写水罐儿变来变去,那你发现文中有始终不变的东西吗?

生:爱心,从头到尾小姑娘的爱心一直都没变……

师:你怎么理解这里的变与不变?

生:这里的变与不变都是围绕“爱”来写的……

师:诶?老师这就不明白了,既然文中一直在写水罐儿神奇变化,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神奇的水罐儿》为题,而用《七颗钻石》作为题目呢?

生:钻石象征永恒、不变的……

师: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生:(脱口而出)钻石和爱心一样都是永恒不变的……

看似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疑问,实际上早已箭在弦上,引而待发,至此却水到渠成,完全不露痕迹。学生的脱口而出是师生情感碰撞的自然生成,也是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必然结果。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的明智之举在于,不断创设了自由和谐的教学情景来促成学生多元化思维,并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孩子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如果学生的主动思维遭到抑制,很多好的思想和行为将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二、“让”与“学”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落实主体地位,多方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角色定位,尽量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教。新课改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要学会“装糊涂”,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留给学生主动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去发现、发掘、发挥……千万别让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感悟。应留足空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当然老师的“等待”不是盲目和无为的,而是要根据“学情”做适时引导和点拨。这样,你的课堂才能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记得我念中学的时候,有一位数学老师,每当学生提问的时候他从不轻易作答,总要反过来问学生:“有哪位同学能帮忙解决,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然后让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还把各种不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他自己却“悠闲”地退至后台“看戏”,偶尔旁推侧引,最后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学生“演绎精彩”,教师“急流勇退”

教师不能处处彰显自己“智勇双全”,居高临下,唯恐落在学生之后而“颜面无存”。而是要善于“急流勇退”,而不是在江郎才尽之时才尴尬谢幕。否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后继场面将如何延续?聪明的教师,应该懂得掩饰自己的慧心来张扬孩子的个性。尽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全面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板书时,把“豌豆”误写成“蜿豆”,正想改过来的时候,一个学生主动站起来说:“老师,你写错字了……”老师马上换做一副疑惑的表情:“有吗?我没发现哪个字写错了呀?你能上来帮帮老师吗?”此时,孩子一个箭步冲上讲台,认真改写,并告诉台下的学生:豌豆因为与豆有关,所以应该以“豆”为偏旁,改完后又大步流星回到座位上,始终自信满满,台下也是掌声雷鸣……此时老师还作恍然大悟状,并笑着说:“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感谢你帮老师纠正错误,看来大家以后一定要仔细观察哟……”这个细节中,老师没和学生“逞强”,而是耐心等待学生的精彩“表演”,让学生去“出尽风头”,绝不越俎代庖。此举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大胆张扬孩子的个性,更让全班学生受益匪浅、印象深刻,远比老师自己改过来益处多多。

四、尊重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求知欲,要想这些因素得到全面激活,既要“因人而异”,又要对“症”下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若我们“良莠”不分,用同一标准、同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要求每一个学生,无疑是 “一刀切”,必将挫伤多数学生积极性。多元智能告诉我们:学生兴趣爱好有别,个性价值呈现多元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要善于用“放大镜”去捕捉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还要善待每个孩子的“缺陷美”,全方位求同存异。让每个学生看到前景和希望,尽可能地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优生和学困生都有进步的空间,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进步。孩子才会因为被关爱、被肯定,从你这儿找到自信,找到归属感。

对于学生的评价,更是不容忽视。因为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提醒、矫正、劝诫、引导和鼓励。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建立自信、认识自我的平台。我们应该做到以激励为主,暂缓批评。只要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哪怕是一小步,都应给予肯定和激励。也可让学生相互激励和赞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效果会更好。优秀是夸出来的,榜样的力量更是无穷的。恰当的赏识教育,能诱发其良好的学习兴趣。有时一个善意的微笑都能激活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在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把潜力发挥到极致,并不断实现教育、身心发展的增值。

【参考文献】

[1] 陈芳苗. 重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7).

[2] 陈志华. 以生为本 激活课堂[J]. 生物学教学,2017(8).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老师课堂
欢乐的课堂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写字大课堂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