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018-01-15周良帜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子女家庭农村

周良帜

【摘 要】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家庭教育的内容、途径、方式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 键 词】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我在农村学校工作了30多年,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非常了解,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经常听到一些农村家长总结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时说:“养了孩子,教了孩子,但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从这一点也说明了目前农村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种种迹象表明:当前农村的家庭教育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家长素质偏低、水平不高、方法不当,与学校、社会的要求和青少年儿童的期望相距甚远。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纵观现阶段的农村家庭教育不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

一、农村孩子成“留守儿童”,由“代理家长”管理,使孩子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机会

以我班45名同学为例,有7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较多,而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带的现象非常普遍,农村家庭隔代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这种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过去家庭条件差,那时的父母极少宠爱孩子,现在祖父母把那一份宠爱加倍地给予了第三代,造成了溺爱。有些祖父母在带孙子孙女时担心出差错,所以对孩子百依百顺。同时,祖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农村很少接触新事物,影响了对孩子的教育。隔代教育对孩子个性发展有许多负面影响:过分的溺爱和迁就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影响孩子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而家长为了生计而长年奔波在外,他们忽视也忘记了更重要的事情——对子女的教育。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满足了子女对金钱的需要,孩子就会好好学习,自己也尽到了责任。可他们不知失去的家庭教育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孩子被扭曲的心灵和形成的孤僻、任性、倔强的心理已很难矫正,“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观念在孩子的大脑中萌芽,要靠金钱、溺爱来补偿给子女只会适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者文化素质偏低,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文化水平低,教育观念滞后是造成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脱节的根本原因。在家庭教育中,没有意识到教育具有隐性,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注意言行,行动鲁莽,语言粗俗,在孩子面前没有表现出家长的风范,受父母影响,孩子慢慢也滋长了一些不良的想法并体现于言行举止上。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农村家长的大脑中根深蒂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绝对权威,家长主义、命令主义等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严重束缚了家长的教育思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不期待子女成才的父母,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家庭更是将一切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期待他们能跳出“农门”,光耀祖宗。他们是想让孩子学好,但没有具体的行动,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农村家长素质低、习惯差,家庭缺乏文化教育氛围,对孩子成长负面影响很大。家长在农闲时沉湎于搓麻将、打扑克、喝酒,很少看书读报。农民的住房及经济条件提高很快,但对精神文明投入太少,有的是一片空白。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理解,可他们对子女的爱、期望、教育与新时代格格不入。

三、家长缺乏与孩子交流,不善于与学校配合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

农村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同时,农村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能配合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许多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孩子吃穿,学习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在农村,许多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教育属于学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培养和教育孩子属于学校的应尽之责。家长不主动与学校沟通,将孩子交到学校之后不闻不问。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配合和协调,致使学校教育工作很难取得成效。

在市场经济时代,农村的家庭教育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作用。本来家庭是人才的诞生地,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人来到人间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可是当下的农村家庭教育不仅没有担当好教育者的角色,反而是在湮没人才。

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成功的未来。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

1. 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孩子成长的良好氛围。农村留守孩子问题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综合发展的一个特殊问题。温家宝总理曾指示“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要求各级人员都要关心那些流动和留守的孩子。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亲子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趣味,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孩子成长的氛围,应争取通过政府部门和一些社会组织,开展关注留守孩子的专项活动,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当父母的照顾与关心缺失时,适当地补偿留守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和接受道德教育的需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家庭和对其监护人的教育指导和培训工作。

2. 举办“家长学校”,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举办定期的家庭教育讲座,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帮助家长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教育环境。增强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认真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使孩子在家庭中愉快、健康地成长,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3. 加强家校交流,建立互通机制。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家庭配合的学校教育永远不能完成教育任务,没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孤掌难鸣”,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可以通过适时召开家长会或让教师家访,向家长通报学校的工作和班级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能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理解。在家长没有意识到两者配合协调的重要性时,学校有责任主动和家长联络,从学校走出去,加强和家长的交流,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我们认为,学校应该制定一个具体的和家长交流联系的方案,形成学校制度性的决策,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作为学校的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将学校的温暖、教育理念带给学生的家长,以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农村的家庭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只有这样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才能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的和谐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池瑾著. 观念决定成长:中国城市与农村家庭教育的背景差异[M].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2] 陈晓敏,姜维复. 农村家庭教育指南[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 常庆娟. 农村家庭教育的研究与思考[J]. 新智慧,2017(6).endprint

猜你喜欢

子女家庭农村
Tomb-sweeping Day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寻找最美家庭
新农村 新一辈
寻找最美家庭
教育子女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