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湲:纵情穿越两万年

2018-01-15梅子

时代报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原考古

梅子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每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诗句,就会想起苏湲女士来。湲,《说文解字》中释义为“缓慢的流水”,又作流水声或流水的状态。总之给人环佩叮咚、溪流琤瑽的美好意境。老子说:“上善若水。”人类最高境界被誉为水一样的品行,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父亲苏金伞给小女儿起名苏湲,满怀着对她的期许。水至善至柔,微则无声却又容纳万物。苏湲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那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的品格成为她成长路上的座右铭。果然不负父亲的期望,苏湲终成长为一位考古学者、诗人和小说家。她文思泉涌,斐然成章,恰似秋水日潺湲,于斜晖轻照中透出空灵幽寂的幻美之气。

书是无声的力量

苏湲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苏金伞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任首届河南省文联主席。他的诗作素朴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强大的文学力量,在中国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苏湲记事那年,父亲被错划为了右派,一家人随父亲下放到信阳与湖北接壤的大别山区劳动改造。苦难的记忆伴随着童年岁月,深刻在了她幼小的心灵中,也成为她成长路上的一块奠基石。苏湲是家中的第六个女儿,也是父亲钟爱的小女儿,她的成长深受父亲的教诲和影响。父亲那钢缆般坚韧的性格、火山熔岩般的热情,无形中影响了女儿,给了她追求人生目标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再难再苦她也从没有想过放弃。

“在那个久远的年代,我们正处于丑小鸭变天鹅的年纪,便从城里来到南阳社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接受再教育。我随身带着一只书箱,全都是父亲的书籍。其实什么《神曲》《红与黑》《死魂灵》《哈姆雷特》《叶甫盖尼·奥涅金》等世界名著,我根本看不懂,只是出于好奇而已,我被一种波谲云诡的力量吸引着。”(摘自苏湲《一池草色万蛙鸣》)因为“文革”,少年失学的苏湲,把读书做为了最大的乐趣,自此世界名著一一走进她的视野,同时她也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父亲说:“书是无声的力量,能够助你攀登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把时间放在读书上,价值回报远高于一切。”满怀希望的阅读,是一種幸福的享受,是无形的人生财富。苏湲说,父亲从来没有刻意要求过她,但是身教胜于言教,那是一种家庭熏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文化在经历了沉痛的历史挫伤后,开始挣脱束缚和禁锢,跨入文艺复兴的道路。那一时期,苏湲是文化繁荣和时代变革的受益者。她说:面前一本书,手拿一支笔,默默地品味,追随着自己的梦,那是一种最完美的享受。正是因为读书,为她打下做人、做学问的根底。读书也成为她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

游走于历史与大众之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湲调入河南省博物馆的图书馆工作。当时省博物馆的图书馆正在搬家,库房里堆满一架架待整理的纸书,让初来乍到者感到莫名的悸动。这里是一个靠近天堂的地方,也是苏湲蝶变的地方。

初调入博物馆时,苏湲的父亲重病到北京看病,有大夫问父亲,你女儿在博物馆做什么?父亲迟疑一下说,做杂务。父亲的口吻,刺痛了苏湲,让她感到悲哀。她知道父亲希望她有所作为,而不是在沙漠中荒度人生。恰逢此时,电视大学开启了魔幻式教学,为了满足一代被失学者的求知欲。苏湲如同在夜航中看到一盏灯塔,若隐若现却目标明确,她不失时机地抓住了机遇。

那一时期,求知欲在她的胸膛里疯狂地滋长,以排山倒海之势碾压着她的昼夜,贯穿在她的生命里。她开始了虐心式的狂补,拿出绝地反击、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试图把所有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她口袋里装着一沓子卡片,走哪里学到哪里,哪怕几分钟时间也不放过。一个人在经过不同程度的磨砺后,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修炼,不同程度的收获。也就是说,付出和收获成正比。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辛劳一定会数倍于他人。因此说:个性即命运,关键在于自己。

终于一天,写作的愿望开始在她的脑海中奔腾澎湃,把她带入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也因为评定职称,她开始尝试写论文,她的处女作《介绍沈周、王铎的两幅扇面》发表在《中原文物》上。接着又在《中原文物》上发表了《绚丽多姿的唐三彩》等。当她看到自己的文字被刊印出来时,创作的欲望更加强盛了。

1997年7月,河南省博物馆搬迁新馆后,升格为河南博物院,院里提出“科研兴院”的建院理念,这给苏湲带来了一次机遇。她萌生了撰写《中原考古大发现》系列丛书的想法,并被院里批准为重点科研项目。中原考古资源丰富、成绩辉煌,尤其是近30年来,考古大发现接二连三地惊爆了世界。而怎样才能把中原考古的重大收获全面介绍给广大读者,让普通百姓能认识河南辉煌的历史?这不仅仅是整个文博考古界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也是每一个文博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然而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考古的外行,却想插手复杂深奥的考古学,这让她备受质疑和嘲讽。但是苏湲没有退却,而是勇敢跨越一步,她需要征服和跨越的力量。当你不小心被推向潮流而不想被淹死的话,那只有奋力搏击,被征服的潮流就会助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2001年至2005年,苏湲度过了她一生中最辛苦最劳累的五年。在那五年中,秋风春雨、夏花冬月都消失了,她的眼里只有一摞摞的资料。每天下班,尤其在节假日期间,她都会把要看的书装到一个编织袋里带回家中,利用业余时间埋首书堆中。

时间变得很浅,变成了一股清流,一个恍惚日落月出,一个恍惚冬去春来又一年。这个漫长的过程充满艰辛,有许多辛酸的回忆,但是与书成后在读者中引起的良好反响相比,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

2005年,苏湲撰写的考古纪实报告《中原考古大发现》终于杀青,并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四部,即《叩醒商城》《殷墟之谜》《楚墓疑云》《龙门佛光》,共计120万字。该书由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教授作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李伯谦教授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为中央高级官员讲课时推荐了此书。endprint

这套书出版后,引起中央电视台及多家电视媒体的关注,纷纷抛出橄榄枝,希望以该书为蓝本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2007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根据《中原考古大发现》拍摄的三十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原大发现》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2007年6月,苏湲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考古纪实报告《黄帝时代——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之谜》和《华夏城邦——追踪夏商文化探索者的足迹》,共计六十万字。

该书仍由李伯谦先生作序,他在序言中说:“2004年10月,我曾应邀为苏湲女士的4册一套《中原考古大发现》作序。至今不到两年,她的两本续集《黄帝时代》《华夏城邦》又摆在了我的案头。如果说当年阅读《中原考古大发现》时,给我带来的是心灵的巨大震撼,好像不会饮酒的人猛然喝下一口二锅头,顿时热血上涌、激动不已的话,那么,现时读续集书稿,则更多的是感到亲切、自然和感怀,如同盛夏时节啜饮着冰镇啤酒,滋润着燥热的心田……因为书中所描写的人和事离现实太近,我实在是太熟悉了。”

2008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在河南拍摄了六集纪录片《商之都》,蘇湲仍担任总撰稿,该片播出后,引起多家媒体的关注,好评如潮。

一支笔穿越两万年

正当苏湲在势头正劲时,却猛踩刹车退隐江湖近10年。有人认为她江郎才尽,见好就收了。其实不然,创作是她一生的追求,怎可能就此罢休!有时脚步暂停,只是为了积蓄力量更好地远航。她试图创作出一部题材宏大、思想深刻的作品,用以表现自己的创作实力和超越的想象力。尽管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希望始终贯穿她的信念。

一次应一位著名考古学家的邀请,去参观他的实验室,在那里她看到了一颗完整的人头骨化石,距今两万年之久。考古学家说,他把人头骨从探方中捧起时,感觉周围似乎有一层流动的薄雾,全身的能量都被调动了起来。考古学家又说,他们曾经挖到过一座史前夫妻墓葬,两具白骨做相拥状,很难将其分离开来。苏湲问:“他们生前是夫妻吗?”考古学家幽幽地说:“是情人。”

一万多年前的一对情人,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一个凄美伤怀的故事,一个在最古老意义上讲述的浪漫,考量着苏湲的想象力。那一刻,她决定写一部关乎人类起源性质的科幻小说——因为深奥莫测的人类起源,一直以来是困惑人们的最大谜题。

在一个天上飘着如梦似幻云彩的秋日傍晚,苏湲落墨写下《太阳部落两万年》。该书是一部时间跨度为两万年的科幻考古小说,以人类成长史为线索,也是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人类成长史。苏湲伏案三年,怀着紧张昂奋的心情穿越在两万年之间,在前世与今生之中互换角色,有时激情满怀,有时泪流满面。她擅长写情,深刻揭示出了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在表达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的同时,融入了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哲学的意蕴。她努力想尝试的是,让读者跟随她笔下的人物,一同去感受人类成长的顽强与艰辛、时空转换的漫长与宽广、未来人类的不可估测性等等。

今秋之际,《太阳部落两万年》将由中国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由上海游读会以中英文两种版本向全球推荐。敬请读者关注,让我们跟随这部关于爱情、史前、人类、政治和轮回的小说,一起踏上追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神秘之旅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原考古
UNDER THE SEA
“考古”测一测
新时代的啊哩哩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周末加油站(Ⅵ)
校园足球中原行活动掠影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考古学家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