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市洪泽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2018-01-15于湧鑫杜国防倪运东马学文陈思宏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植物保护站223100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扬花洪泽赤霉病

于湧鑫 杜国防 倪运东 马学文 陈思宏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植物保护站 223100)

淮安市洪泽区地处淮河下游,东携白马湖,西揽洪泽湖,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冷暖多变,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晴朗,冬季寒冷干燥。常年以稻麦轮作为主,属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最北缘,与黄淮海平原麦区南缘相接,小麦常年种植面积2.8万hm2。赤霉病是洪泽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该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花期遇雨是该病发生的关键因素[1],而洪泽区小麦抽穗扬花期集中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至5月初,正处于当地常年3个降雨高峰期之一的春雨期(4~5月),气象条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为害,一旦暴发流行将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2]。为给淮安市洪泽区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参考,有效提高该病防治水平,笔者研究了该病在洪泽区2003年以来的发生特点,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进行了防治药剂筛选试验,总结了其相关防治技术。

1 洪泽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

1.1 流行频率加快

小麦赤霉病在洪泽区具有常发性、间隙性的流行特点。据统计,该病自2003年在洪泽区大发生后,连续6年轻发生,但在2010年中等偏重发生,2012年大发生,2015年中等偏重发生,严重发生年份间隔明显缩短,流行频率加快,见图1。

图1 洪泽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2013~2017年)

1.2 小麦产量损失较重

由图2可知,自2003年以来,洪泽区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年份(2012年)的小麦产损失量最多达32 250 t,损失较重。

1.3 防治难度较大

赤霉病属真菌性病害,但具有病毒性病害的防治特点,即主要靠小麦穗期预防,一旦发生,没有治疗效果好的药剂。因此,赤霉病防治成为了世界公认的难题,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没有好的防治方法。

图2 洪泽区小麦赤霉病小麦产量损失(2013~2017年)

2 洪泽区小麦赤霉病发病原因分析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分布较广的流行性病害,其发病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菌源量、感病品种和易感生育期的天气条件这3个因素及其吻合程度,其中感病品种和易感生育期的天气条件是决定当年该病发生轻重、流行与否的主导因素。

2.1 菌源量大

从2003~2017年洪泽区田间调查结果来看,稻桩上赤霉病病原菌子囊壳在不同田块均能查见,且分布范围广,完全满足赤霉病大发生的菌源条件。

2.2 气候条件适宜

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初期(易感染生育期)的天气条件(连阴雨、高温高湿、雾霾等)是决定该病是否大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洪泽区2003年以来4个重发年份的天气情况来看,2003年小麦扬花期适逢连阴雨天气,4月20日到5月5日共有8个降雨日;2010年4月20日到5月10日共有6个降雨日;2012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初期(易感生育期)出现6个降雨日,雨量累计37.9 mm,较常年同期多4.7 mm,且此期间日平均最高气温为26.8℃,日平均最低气温为16.6℃,相对湿度多在80%以上,尤其是降雨日及其前后除白天相对湿度偏低外,夜间的相对湿度多持续在83%~93%之间;2015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现5个降雨日。从以上4个年份小麦抽穗扬花期间的天气情况可以看出,阴雨天气是导致洪泽区当年赤霉病大流行、为害损失重的主要因素。

2.3 品种感病

2003年以来,洪泽区种植的“皖麦19”“鲁18”“郑麦9023”“秦农142”“西农”系列、“淮麦”系列等多个品种,除“郑麦9023”对赤霉病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外,其余品种抗病性均较差,尤以“西农979”“秦农142”等最为感病,发病也最为严重。据2012年后期考查,“郑麦9023”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平均为51%(5%~99.5%),病情指数平均为26.7(1.3~74.3);“西农979”“秦农142”等其他品种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平均为62.6%(17%~100%),病情指数平均为39.9(5.3~89)。

2.4 品种多杂、生育期不一

据调查,洪泽区每年种植的小麦品种多达十多个,部分年份甚至有二十多个,种植的小麦品种较多,导致小麦抽穗扬花期拉长。与此同时,近年来由于水稻收获期推迟,导致小麦秋播进度不一,早的在10月中下旬播种,迟的到11月中下旬播种,有的甚至到12月才开始播种。这些因素均造成了洪泽区小麦的抽穗扬花期持续15 d以上(4月中旬到5月上旬),增加了与阴雨、高温高湿天气的相遇几率,从而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发展。

2.5 防治方法不当

用药不适期、用水量不足等也会加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如部分农户不重视防治,认为用药与不用药一个样,观望情绪严重,致使用药普遍偏迟,其中2003和2012年较为典型,大部分小麦田块在进入盛花期后才第一次用药;同时,大多数农户施药时用水量偏少,每667 m2仅喷水10~15 kg,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6 氮肥用量大

洪泽区农户为追求小麦高产,田间用肥量尤其是氮肥用量普遍偏大。据调查,洪泽区小麦每667 m2产量400~450 kg的推荐氮肥用量折纯氮每667 m2在17~18 kg,而洪泽区农户一般每667 m2施纯氮24~26 kg,少部分种植大户每667 m2施纯氮20~21 kg。氮肥的大量使用,尤其是拔节孕穗期过量施用氮肥,导致小麦在生长后期维持较高的氮素水平,碳氮比下降,造成植株抗病性随之下降,从而加重了小麦赤霉病发生;同时,导致小麦抽穗扬花期推迟,增加了遇雨几率,从而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侵染扩展。

3 洪泽区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小麦赤霉病防治主要依靠在小麦扬花期进行药剂预防,2015、2016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氰烯菌酯、氰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戊唑·咪鲜胺、戊唑·百菌清等单剂或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

3.1 2015年试验结果

由表1可知,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以48%氰烯·戊唑醇SC最好,25%氰烯菌酯SC、31%丙唑·福美双SC、75%戊唑·百菌清WP等药剂也较好。

3.2 2016年试验结果

由表2可知,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表现较好的药剂有17%唑醚·氟环唑SC、48%甲基硫菌磷·戊唑醇WP、42%戊唑·咪鲜胺WP、25%吡唑醚菌酯SC、25%氰烯菌酯SC等。

表1 2015年洪泽区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表2 2016年洪泽区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4 洪泽区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洪泽区小麦赤霉病防治主要以扬花期药剂预防为重点,主动出击,并结合应用农业防治[3]。

4.1 农业防治

4.1.1 推广抗(耐)病小麦品种

选择对赤霉病抗(耐)病性较好的品种(如“宁麦13”等)进行种植。

4.1.2 科学肥水管理

实行配方施肥,合理施用磷钾肥,减少氮肥用量尤其是在小麦拔节孕穗期的氮肥施用;实行田间三沟配套,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创造有利于小麦植株生长而不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侵染的环境条件。

4.1.3 清除初侵染源

重点做好稻田灭茬,清除田块表面稻桩稻草等病残体,并对病残体进行堆沤腐熟等。

4.2 化学防治

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的关键是抓好小麦抽穗扬花期的喷药预防,要高度关注小麦扬花期的暖雨日以及雾霾、高温高湿天气,并结合小麦白粉病、蚜虫等适时开展综合防治。

4.2.1 防治策略

预防为主,主动出击,防治两次不动摇。

4.2.2 防治时期

小麦扬花期是最佳防治时期,要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主动用药预防[4],做到始花一块防治一块,实行早扬花早防治、迟扬花迟防治,一般见花打药(扬花5%~10%)、盛花再打(第1次药后间隔5~7 d);同时,遇连阴雨或高温高湿(雾霾)天气,高感小麦品种的首次喷药时间应提早至齐穗期;此外,用药应抢在雨前,若用药关键时期遇雨,应抢时间、钻雨隙突击用药。

4.2.3 防治药剂

建议每667 m2用48%氰烯·戊唑醇SC 50~60 mL、75%戊唑·百菌清WP 60~90 g、42%戊唑·咪鲜胺WP 50 g、42%咪鲜·甲硫灵WP 100 g等对水30~40 kg,用静电喷雾或自走式喷杆喷雾等药械均匀喷雾。要注意交替使用药剂,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1]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国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分析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4):38-41.

[2]程顺和,张勇,别同德,等.中国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抗性遗传改良[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38-942.

[3]江苏省植物保护站.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

[4]孙俊铭,韦刚,张启高,等.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适期及不同防治次数效果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10,139.

猜你喜欢

扬花洪泽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夏荷(新韵)
洪泽『蟹』逅
桃花雪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长江图
经过
谁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