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五运六气说华夏文明

2018-01-15柴玉

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1期
关键词:四象太极图伏羲

本刊记者/柴玉

顾植山

晚清名医柳宝诒第四代传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会长,他全面继承了龙砂医学流派"重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运用,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运用经方,基于肾命理论运用膏方养生治未病"的三大流派特色,特别在五运六气研究方面,是这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享誉国内外。

如何界定文化与文明

1记者:古有伏羲—天皇、神农—地皇、黄帝—人皇“三皇”之说。伏羲比黄帝早得多,我们常讲五千年文明,五千年是从炎帝和黄帝时代起算的。为什么不把文明的源头定于更早的伏羲而要定在炎黄时代?

顾植山:东西方对文明的理解和定义标准不同,西方人的文明标准主要从物质的层面看,而中国人则是从对自然动态周期规律把握的角度看。“三皇”—— 伏羲、神农、黄帝代表了中华民族认识自然动态周期节律的三大阶段。

伏羲时代对“天道”的认识主要反映在“四象”上。取天象的二十八宿为时间坐标,分为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象,从而把一年分为四季,加上“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形成八节八风等概念,以八卦为符号,演绎了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文化模式,构建了先天八卦方位,并以相应于东方和春季的“龙象”作为精神追求而形成了“龙文化”。伏羲文化以天象的二十八宿为基础,所以称“天皇”。

神农时代从地面上观察到的各种物象变化出发,把太极图理解为具有“开、阖、枢”三种时象的动态图,将先天八卦图通过阴阳离合运动演变为后天八卦,创立了洛书图式,从而形成崇尚南方离卦九数太阳的新文化特点,此所以神农有“炎帝”之称和“九头鸟”的由来。由开、枢、阖产生三阴三阳,“四象”模式进化为“六气”模式,奠定了“六律”说基础。神农多从地面观察自然动态变化,故称“地皇”。

黄帝时代从“葭管飞灰”发现了十二乐律与十二气的关系,从而把“六气”落实为度量时长和时象的“六律”。十二气纳入六气系统称“六律六吕”,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进行命名。由十二律吕与八风八节的结合产生二十四节气。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完善了阴阳五行学术体系,又将五行与六气结合为六十甲子,完成了“调历”的编制。二十四节气和调历更多地落实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层面,故史称黄帝为“人文始祖 ”,黄帝称“人皇”。

至此,古人认为对宇宙动态周期规律的把握已臻大成,中华民族文明的新纪元由此开始!

2记者:伏羲文化的标志主要是“四象”,怎么理解?

顾植山:伏羲文化要从太极图开始讲起,圭表(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影长和昼夜渐变等都可以自然形成太极图。从太极图看自然气息的变化,会得出太极生两仪:“冬至阴极而一阳生,夏至阳极而一阴生。”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为阳,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为阴。阴阳代表了气化运动的两种象态:由衰到盛——阳象;由盛到衰——阴象。

太极图通过对南北极的定位,在时间上找到了冬至点和夏至点。对太极变化时间节点的进一步区分,就出现四象了。

伏羲四象分别是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是将天赤道的二十八宿分成四个区划而成,象征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四象模式中的左青龙是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亦名苍龙。古人用苍龙七宿中心宿二的晨出确定一年的开始。春气主生,亦主上升,龙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春气、欣欣向荣的精神追求。

3记者:神农文化的标志主要是后天八卦和开阖枢六气,如何理解“开、阖、枢”?“三生万物”与“六气化生万物”是一个概念吗?

顾植山:神农文化的标志是开阖枢六气和后天八卦。形成后天八卦的基础是太极图的“阴阳离合”动态变化。古人把天地间的盛衰变化理解为一种“橐(tuó)”的运动,橐运动一开一阖,化生万物;介于开与阖之间的是“枢”,因而有“开、阖、枢”三种状态。

“开阖”又称“离合”, 阴阳离合运动使先天八卦变为后天八卦,“洛书”是动态太极图的数字化表达。

《黄帝内经》中有《阴阳离合论》,讲阴阳离合运动产生三阴三阳六气。《黄帝内经》又曰:“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是气化的开、阖、枢三种状态。《左传》:“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至真要大论》:“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三生万物”即“六气化生万物”。

乐律是中华先民的大智慧

4记者:黄帝文化的标志是黄历的制定。刚才说到,中华文明的标准是对自然界“律”的认知,“伶伦造律吕”中的伶伦是黄帝时期的乐官,这么说,“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但十二气为什么又称“十二地支”呢?

顾植山:黄历以从“葭管飞灰”候得的十二气为标准,作为度量一年和十二个月的律,故称“律历”。“飞灰候气法”:将芦苇的薄膜烧制成灰,放入代表十二音阶的乐管内,埋于密室地下;冬至一阳来复时,最长的乐管“黄钟”内的灰便自动飞出;此后每过一个节气,依次会有一个乐管的灰飞出,古称“葭管飞灰”。全部十二个乐管的灰飞结束,恰恰是一个年周期。

乐官伶伦发现的“乐律——气律”是中华古代科学的瑰宝,是人类的大智慧。

十二气律发现以后,为了便于随时把握和交流,古人又以相应的天象为符号,创造了“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的名称是天象的象形符号,后人多从观天象来测十二气,因此被误解十二气来源于天文,其实十二气从地下候气测得,故称“地支”。 由于天象与十二气的时长有岁差,故观天象测十二气是有时限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

十二气是从黄帝时代沿用至今万古不变的律!它确立了中华文明的文化核心。《史记》载:“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六气六律成为中华先人建立各种理论和制度的基础及渊源。中华文化崇尚“和”的思想便源于乐律。

“五帝”在历法上有突出贡献

5记者:说完“三皇”,明白了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始祖”,为什么我们是“炎黄子孙”。那么,“五帝”又是怎么回事?

顾植山: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合称“五帝”。每一被称为“帝”者,都在历法上有突出贡献,“五帝”是历法的五帝。

黄帝 黄历的奠基者。

颛顼“载时以象天”“举动应天时”“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确立了五运六气的“司天”和“司地(在泉)”。其以“火正黎司地”即确立北方“少阴君火”的思想,非常重要,故颛顼历尚水。

帝喾“顺天之义……其动也时”是顺应天时,奉天承运,“溉执中而遍天下”是树立了中华文明的中军大旗,“中华”概念由是而起。

尧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羿射九日”是修订历法的明证。天象与乐律有岁差,靠天文定时日,可以管一时,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天有十日”的乱象。“羿射九日” 是去掉九个不准确的日期,后来演绎成射掉天上九个太阳的神话。

舜 用北斗记时,“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度量衡的标准以黄钟律管的形制为根据。

另外,还要说一说大禹。大禹治理洪水的事迹尽人皆知,但不为今人所知的是,他重新阐述和推广了阴阳五行学说,传承了炎黄文化的正统,这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尚书·禹贡》将大禹的功绩最后总结为“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大禹传播“讫于四海”的“声教”是“五行(当时是对阴阳五行的总称)”,他首先在思想上重新阐述了阴阳五行,使“彝伦攸叙”,才完成了治水和建国的大业。

猜你喜欢

四象太极图伏羲
谈伏羲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早春
太极三部曲Ⅱ·太极图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创八卦
《四象》
伏羲画卦
方向漫谈
八卦图
大学生亚健康压力症状与朝医四象体质相关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