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简化级联电动汽车复合电源及其控制方法∗

2018-01-15曹秉刚汪建林

汽车工程 2017年12期
关键词:级联模糊控制电容

续 丹,周 欢,王 斌,曹秉刚,汪建林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49)

前言

由于能源危机,高效节能的电动汽车已成为汽车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1-3]。作为电动汽车传统储能装置的电池(Bat),虽然能量密度高,但功率密度低且循环寿命短。超级电容(ultra-capacitor,UC)则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但能量密度偏低[4-5]。如果将电池和超级电容组成复合电源,就能实现电池和超级电容互补,既保证了高功率输出,又实现了高密度储能,还能有效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6]。

设计复合电源结构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电池和超级电容的优势。通常采用直流变换器(DC-DC)使电池提供低频和稳定的功率,超级电容提供其余功率以“削峰填谷”,避免电池受高频和峰值电流冲击,可有效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7]。

传统复合电源结构可分为被动式、主动式和级联式。被动式结构的电池和超级电容直接并联,不能对能量源进行有效控制[8-9]。主动式和级联式复合电源结构见图1。主动式结构的电池和超级电容分别配置DC-DC后再并联,电机逆变器的母线输入电压不稳定,控制较为复杂;而级联式结构采用串联方式,电机逆变器的输入电压相对稳定,且可有效增大超级电容的可用电压范围和提高能量利用率,但每级DC-DC的能量损失较大,由于存在两个DC-DC,所以成本也较高[10-14]。为提高级联式复合电源的性能,降低成本,本文中提出一种简化级联式电动汽车复合电源。

图1 传统复合电源结构

1 简化级联式复合电源结构

1.1 结构设计

设计的简化级联式复合电源结构见图2,电池通过第一级BUCK/BOOST后,再与超级电容结合通过第二级BUCK/BOOST进行工作,形成了简化级联式结构。此结构共有6种工作模式:UC单独驱动(车辆)模式、UC与Bat共同驱动模式、Bat驱动并为UC充电模式、UC驱动并为Bat充电模式、UC单独回收模式和UC与Bat共同回收模式。由于有4种驱动模式,可根据需求功率、超级电容SOC和电池SOC进行模式选择,使复合电源以最优模式工作,以提高系统效率。制动能量回收时,首先利用超级电容进行回收,并在超级电容充满后,将剩余能量降压后由电池回收,从而更充分地回收制动能量,以保证能量利用率。同时简化了级联式结构,减少能量在元器件上的损耗,提高了系统效率。

图2 简化级联式复合电源

1.2 模式分析

1.2.1 UC单独驱动模式

UC单独驱动模式如图3所示,它用于超级电容SOC较高,大功率输出的工况。开关 SW1,SW2和SW3都关闭,超级电容直接提供能量。

输出关系为

式中:Uout为输出电压;UUC为超级电容电压。

图3 UC单独驱动

1.2.2 UC与Bat共同驱动模式

UC与Bat共同驱动模式是主要的驱动模式,如图4所示。SW3关闭,调节 SW1和SW2,进行驱动能量分配,超级电容和电池共同供能。

图4 UC与Bat共同驱动

式中:IL1为通过L1的电流;IL2为通过L2的电流;UBat为电池工作电压;R为负载电阻。

1.2.3 Bat驱动并为UC充电模式

Bat驱动并为UC充电模式如图5所示,主要用于超级电容SOC偏低的工况。SW1和SW3关闭,调节SW2,形成电池为输入,负载和超级电容为输出的BOOST电路,使电池升压输出,供能并给超级电容充电。

当SW2导通时:

图5 Bat驱动并为UC充电

式中:RL1为 L1的内阻值;RUC为 UC 的内阻值;CUC为

UC的充电电容值。

1.2.4 UC驱动并为Bat充电模式UC驱动并为Bat充电模式如图6所示,它是不常用的模式,主要用于电池电量过低的极端工况。

SW2和SW3关闭,调节SW1,形成 UC为输入端,负载和电池为输出端的电路。

图6 UC驱动并为Bat充电

式中RL2为L2的内阻值。

1.2.5 UC单独回收模式

UC单独回收模式如图7所示,它是制动回收的主要模式,充分利用超级电容的充放电特性,避免对电池直接充放。SW1和SW2关闭,调节SW3,形成逆变器为输入,超级电容为输出的BUCK电路,制动能量降压后,由超级电容单独回收。

图7 UC单独回收

式中Uin为制动回收能量的电压值。

1.2.6 UC与Bat共同回收模式

UC与Bat共同回收模式如图8所示,主要用于超级电容SOC趋于饱和,仍为制动状态的工况。SW2关闭,SW3导通,调节 SW1,形成逆变器为输入,电池为输出端的BUCK电路,超级电容直接回收时,剩余的制动能量降压由电池回收。

当SW1导通时:

式中RBat为电池内阻值。

图8 UC与Bat共同回收

2 模式验证

采用Simulink对简化级联式复合电源的6种工作模式进行仿真验证。设定电池工作电压为16V,初始SOC为50%,超级电容工作电压为20V,PWM波频率为50kHz。驱动时负载电阻为4Ω,制动回收时回收电压为60V。

UC单独驱动模式时,SW1,SW2和SW3的控制占空比均为0,超级电容直接进行驱动。仿真结果见图9,超级电容SOC从85.56%下降到82.37%,电池SOC基本不变,只有超级电容参与供能,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式可行。

图9 UC单独驱动模式仿真结果

UC 与 Bat共同驱动模式时,SW1,SW2和 SW3的控制占空比分别为0.5,0.6和0。仿真结果见图10,超级电容SOC从85.56%下降到80.38%,电池SOC从50%下降到49.09%,超级电容和电池均供能,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式可行。

Bat驱动并为UC充电模式时,SW1,SW2和 SW3的控制占空比为0,0.5和0。仿真结果见图11,超级电容SOC从76.09%上升到76.21%,电池SOC从50%下降到48.94%,电池供能并为超级电容充电,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式可行。

图10 UC与Bat共同驱动模式仿真结果

图11 Bat驱动并为UC充电模式仿真结果

UC驱动并为Bat充电模式时,SW1,SW2和SW3的控制占空比为1,0和0。仿真结果见图12,超级电容SOC从85.56%下降到76.85%,电池SOC从50%上升到50.46%,超级电容供能并为电池充电,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式可行。

图12 UC驱动并为Bat充电模式仿真结果

UC单独回收模式时,SW1,SW2和SW3的控制占空比为0,0和0.2。仿真结果见图13,超级电容SOC从85.56%上升到86.73%,电池SOC基本不变,制动能量降压后,由超级电容单独回收,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式可行。

图13 UC单独回收模式仿真结果

UC 与 Bat共同回收模式时,SW1,SW2和 SW3的控制占空比为0.5,0和1。仿真结果如图14所示,超级电容SOC从85.56%上升到100%,电池SOC从50%上升到55.94%,该模式下回收能量部分由超级电容回收,剩余能量经降压处理由电池回收,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式可行。

图14 UC与Bat共同回收模式仿真结果

3 稳定性控制与验证

为保证系统稳定运行,需要保证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复合电源中的MOSFET和续流二极管工作频率为20kHz,由于高频工作,所以会存在电磁干扰,是电路系统中的主要干扰源。选择380μH的电感充分蓄能,在输出端和电池端并联滤波电容以减少对能量源和输出端的干扰。MOSFET选择大功率、高电压型的IRF3815,并为加强MOSFET的电磁兼容性能,减小干扰冲击,保护系统正常工作,设计了MOSFET的RC吸收电路,如图15所示。

在提高了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的基础上,系统功率输出时负载的波动和制动回收时输入电压的波动,也都会引起电池不稳定工作,缩短电池寿命。因此为有效地延长电池寿命,还需对电池的工作电流进行模糊控制。控制结构见图16。

利用模糊控制思想,将电池工作电流与参考电流比较,通过判断电流与参考值的误差e及其变化率ec,调节SW1,SW2和SW3的控制占空比,实现闭环控制。涉及到电池的工作模式共有4个:Bat和UC共同驱动模式、UC驱动并为Bat充电模式、Bat驱动并为UC充电模式和Bat与UC共同回收模式。其中UC驱动并为Bat充电模式使用较少,电池工作电流较小且对负载变化不敏感,所以没有进行模糊控制。

图15 RC吸收电路

图16 控制结构

将e,ec划分为S,M和B,分别代表小、中和大。SW1,SW2和 SW3的控制占空比划分为 Z,S,M,B 和O,其中Z和O代表截止和导通,S,M和B分别代表小、中和大。模糊规则见表1。

制定模糊控制规则的主要依据如下:

(1)Bat和UC共同驱动模式时,SW3始终截止。当输出电流偏大,e为B时,相应地调整SW1和SW2以减小电流;当输出电流偏小,e为S时,相应地调整SW1和SW2以增大电流,从而保证电池以参考电流值进行驱动。

(2)Bat驱动并为UC充电模式时,SW3始终截止,SW1始终导通。当输出电流偏大,e为B时,相应地减小SW2占空比为S以减小电流,当输出电流偏小,e为S时,相应地增大SW2的占空比为B以增大电流,从而保证电池以参考电流值进行驱动。

(3)Bat和UC共同回收模式时,SW3始终导通,SW1始终截止,超级电容直接回收,形成逆变器为输入,电池为输出的BUCK电路。当回收电流过大,e为B时,相应地减小SW1占空比为S以减小电流,当回收电流过小,e为S时,相应地增大SW1占空比为B以增大电流,从而保证电池以参考电流值进行回收。

表1 模糊控制规则表

当复合电源工作在UC与Bat共同驱动模式时,设定L2的参考电流为20A,负载在2~6Ω之间变化,试验结果见图17(a)。由图可知,模糊控制能使电池输出电流稳定时间缩短0.75s,并使输出稳定后的波动幅值减小。

当复合电源工作在Bat驱动并为UC充电模式,设定的L2参考电流为20A,负载在2~6Ω之间变化时,试验结果见图17(b)。由图可知,模糊控制能使电池输出电流稳定时间缩短0.6s,并使输出稳定后的波动幅值减小。

当复合电源工作在Bat与UC共同回收模式时,设定的L2参考回收电流为20A,回收输入电压在50~70V之间变化,运行结果见图17(c)。由图可知,未加控制时,电池回收电流持续增大,特别在超级电容充满后,回收电流会瞬间增大到200A以上,对电池产生极大冲击。而模糊控制能使电流较快趋近并稳定到20A。

图17 试验结果

4 结论

(1)设计了一种简化级联式电动汽车复合电源结构。该简化级联式结构的电池通过第一级BUCK/BOOST后,再与超级电容结合通过第二级BUCK/BOOST进行工作。且可通过控制MOSFET实现6种工作模式。

(2)对各模式的原理和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搭建了简化级联式复合电源仿真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证明了6种工作模式的可行性。

(3)为提高电池工作时的稳定性,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对电池的工作电流进行了模糊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在UC与Bat共同驱动模式和Bat驱动并为UC充电模式时,采用模糊控制分别缩短了调整时间0.75和0.6s,并降低了电池电流波动幅度。在Bat与UC共同回收模式时,模糊控制可使电池工作电流较快趋近并稳定在参考值附近,有效保证了电池安全。

在模糊稳定性控制的稳定阶段,控制精度和动态品质仍有提升空间,后续研究将对稳定性控制方法进行改进,以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

[1] 王斌,徐俊,曹秉刚,等.电动汽车的多模式复合电源能量管理自适应优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5,49(12):130-136.

[2] 王斌,徐俊,曹秉刚,等.采用模拟退火算法的电动汽车复合电源能量管理系统优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5,49(8):90-96.

[3] 王斌,徐俊,曹秉刚,等.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复合电源结构及其功率分配策略[J].汽车工程,2015,37(9):1053-1058.

[4] PARK T,KIM T.Novel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based on amultimode single-leg power converter[J].IEEE Transactionson Power Electronics,2013,28(1):213-220.

[5] 王庆年,曲晓冬,于远彬,等.复合电源式混合动力公交车功率分配策略研究[J].汽车工程,2014,36(4):389-393.

[6] 吴志伟,张建龙,殷承良.混合动力汽车用混合能量存储系统的设计[J].汽车工程,2012,34(3):190-196.

[7] ZHAO B,SONG Q,LIUW.Power characterization of isolated bidirectional dual-active-bridge DC-DC converter with dual-phaseshift control[J].Power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2012,27(9):4172-4176.

[8] 王琪,孙玉坤,黄永红.不同结构混合动力汽车用复合电源的比较[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5):578-582.

[9] 王琪,孙玉坤,黄永红.一种蓄电池 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源型混合动力汽车制动力分配策略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4,(S1):155-163.

[10] HSIEH Y P,CHEN JF,YANG LS,etal.High-conversion-ratio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with coupled inductor[J].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2013,61(1):210-222.

[11] DUAN R Y,LEE JD.High-efficiency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with coupled inductor[J].Power Electronics, IET,2012,5(1):115-123.

[12] WAIR J,LIAW J J.High-efficiency-isolated single-inputmultiple-output bidirectional converter[J].Power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2015,30(9):4914-4930.

[13] SONG Z, ZHA F, FU P, et al.RC snubber circuit design for ITER PF convertermodule[J].Journal of Fusion Energy,2015,34(2):427-434.

[14] 张逸成,韩新春,沈玉琢,等.电动汽车用直流 直流变换器中电磁干扰与抑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1):108-111.

猜你喜欢

级联模糊控制电容
制动器液冷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策略
铀浓缩厂级联系统核安全分析
基于模糊控制的多圆弧路径自动平行泊车仿真
多供取料的Q模型级联的数学描述
低压电容器电容值衰减原因分析及改造
基于变论域模糊控制的Taylor逼近型内模PID算法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控制在过热汽温控制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超级电容车的充电,有望几十秒内搞定吗?
浅谈电感和电容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
整体级联式增压空气冷却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