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激光成像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2018-01-14孙文美黄留业

关键词:微结构微血管分型

孙文美,黄留业*,崔 俊

(1.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2.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0)

BLI技术是由日本富士公司研发的第二代IEE(image enhanced endoscopy,IEE),BLI较第一代IEE具有更亮、更高的分辨率。BLI的成像原理是基于消化道黏膜对光的吸收和反射,使血管在内镜下与周围组织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从而可以更清晰的区分黏膜浅层微血管和黏膜表面微结构;而且波长450 nm的激光束可以更好地显示消化道黏膜深层血管的形态[1]。

BLI系统有三种观察模式:白光、BLI、BLI-bright,其中白光模式采用波长450 nm的激光激发荧光物质产生明亮的图像,可以清晰的显示黏膜深层的结构形态和血管,适合用于观察病变部位的外部结构;BLI模式则是采用波长410 nm的激光观察近端或放大后病变部位的微结构和微血管形成的清晰图像;BLI-bright模式拥有更亮的视野,可用来观察较远部位的病变[2,3]。BLI内镜观察病变的一般顺序:首先采用白光模式获取清晰的病变图像,其次使用BLI-bright模式对病变部位的表面血管颜色和微结构进行进一步观察,明确病变部位的组织学性质,最后用BLI模式获得病变部位微细结构的放大图像[4]。

1 BLI技术在Barrett食管及食管早癌中的应用

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在某些西方国家甚至超过了食管鳞状细胞癌。目前认为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因此Barrett食管的早识、早诊、早治对于食管腺癌预后的改善意义重大[5]。用BLI系统观察Barrett食管腺癌时,首先在白光模式发现红色病变,BLI-bright模式发现病变部位发生褐色改变,而BLI模式可以观察到病变部位的腺管结构与周围腺管结构不同,从而进行食管腺癌的内镜下诊断[6]。且BLI可观察到正常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epithelial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有相关研究[7]表明在对表浅食管鳞癌的识别方面,BLI-bright模式优于NBI和白光模式。

内镜下诊断早期食管癌图像的分型有多种,这些分型可有效区分早期食管癌与非食管癌的病变组织,并被不同的研究证实这些分类方法与实际的病理结果相符度很高。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分类方法:其一:根据IPCL的破坏情况对早期食管癌的IPCL进行分型,共将其分为五型,第五型又分为V1、V2、V3及VN,其中第五型代表癌变。其二:Arima等[8]根据黏膜微血管的形态提出食管微血管分型,该分型主要用于判断表浅食管病变,根据食管黏膜表面的微血管形态不同共分为4型,并且还提出无血管区的概念。目前认为无血管区的大小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密切相关的,无血管区的直径越大就说明肿瘤的浸润深度越深。并且BLI可以比较容易的观察到各种直径的黏膜无血管区,这有助于判断早期食管癌的浸润深度。其三:2012年日本食管学会提出的更为简洁的AB分型:A型,轻度的,IPCL形态无变化或轻微变化;B型,深度的,微血管形态有明显的变化。B型根据肿瘤的浸润深度又进一步分成三个亚型,这利于内镜下对肿瘤的浸润深度进行更好的评估[9]。

2 BLI技术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胃癌黏膜的表面大多数是不平坦的,内镜放大观察时不容易进行聚焦,而BLI则可从不平坦的的黏膜表面清晰地观察不规则的微血管的形态。故而BLI有助于观察肿瘤表面微结构,提高早期诊断率。有相关研究[10]表明,BLI结合放大内镜可提高内镜下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准确性。Kaneko等[11]对39例消化道病变进行观察,对比BLI、BLI-bright以及NBI三种模式的亮度、对比度以及观察距离的区别。结果提示,只有BLI-bright模式在距病变40mm时可以保持足够亮度,较其他模式具有更远的观察距离,尤其是在观察胃内病变时,较NBI具有更高的亮度和对比度。张颖等[12]的研究表明易被普通内镜活检低估的消化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推荐行BLI放大染色内镜检查,病变的BLI分型对ESD切除上消化道黏膜病变有良好的提示作用,这有助于提高胃癌早期的治愈率。

目前通过内镜下特殊的微细结构鉴别良恶性胃肿瘤的分型方法多种多样,简单介绍以下两种方法:其一,“VS”分型Yao等[13]基于微血管形态(MSP)和表面微结构(MVP)的改变提出了“VS”分型,不规则的微血管形态(V)和(或)不规则的表面微结构(S)且存在分界线(DL)可诊断早期胃癌。一项采用该诊断标准的研究[14]表明ME-BLI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性能比白光内镜高,可明显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其二,还可根据微血管形态来区分早期胃癌分化型与非分化型,分化型早期胃癌微血管形态多表现为精细网格型或小叶内环型;未分化型胃癌的微血管则多表现为不规则的卷曲、螺旋型,表面微结构缺失也是未分化型胃癌表现之一[15]。

还可通过内镜下胃粘膜微细结构在病理状态下表现出的特殊形态的标志性物质来区分胃部病变的性质,简单介绍以下几种:其一,相关研究[16]通过观察2例印戒细胞癌,发现当印戒细胞癌发生表面延伸时,BLI模式观察到的细小网状结构轻微延伸有助于确定癌变区域与周围正常黏膜区域的分界线,BLI-bright模式可以在表面结构不清晰时观察到特殊的不规则微血管结构,此种方法目前实践例数有限,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二,有研究发现[17-18]表浅隆起型胃肿瘤病灶表面常出现一些因病灶表面上皮内脂滴沉积而形成白色不透光物质,可影响内镜下对微血管形态的观察,并将其命名为白色不透明物质(white opaque substance,WOS)。WOS在胃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中的分布是不同的,在胃腺瘤中WOS多为规则分布,而在胃癌中多为不规则分布。并且BLI不仅可清晰显示黏膜表面的微细结构,还可发现病灶表面的WOS。故而,如果病灶表面存在WOS,可采用BLI技术通过观察WOS形态来替代观察微血管形态以更好地鉴别胃肿瘤的良恶性。其三,在观察早期胃癌病灶时发现肿瘤性胃上皮下方存在小球形状的白色病变(直径<1 mm),其实质为胃腺体内坏死物的碎片,目前这种白色病变被命名为白球征(white globe appearance,WGA)。WGA可用于鉴别胃癌与非癌病变。由于目前通过使用BLI技术观察WOS、WGA来对早期胃癌进行诊断的研究尚不充分,仍需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证明其实用性[19]。其四,胃肠上皮化生在白光内镜下可表现为灰色结节样隆起,虽然其敏感度不高,但它是胃肠上皮化生的特异性表现。由于BLI可使灰色结节样隆起的病变边界与周围组织呈现出不一样的颜色,使其形成强烈的对比,故可借此鉴别胃肠上皮化生[2-20]。

3 结 论

BLI作为一种新型内镜技术,利用白光与窄谱蓝激光的结合,为胃肠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虽然 BLI在诊断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上有其独特优势,但目前该技术起步时间较短,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明。希望日后通过大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BLI对消化道黏膜病变诊断的优缺点,完善BLI系统的诊断要点。

猜你喜欢

微结构微血管分型
紫外光固化微压印工艺对有序微结构阵列形貌的影响
长期施肥对华北农田褐土团聚体微结构与稳定性的影响
基于OCTA图像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病变观察
血管病,“大河小溪”一起治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ZnO对莫来石多孔陶瓷成相及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复杂分型面的分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