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2018-01-14曾存良张鑫鹏何延政

关键词:溶栓造影血栓

曾存良,张鑫鹏,刘 勇,何延政

(1.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下肢静脉血栓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容易造成静脉瓣膜功能损伤,引起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静脉血栓的位置不同,可造成不同的临床表现,但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突发膨胀,局部疼痛,行走运动时疼痛加剧,左下肢血栓发生率远远高于右下肢[1]。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但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随着腔镜技术和微创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取栓成功率每年呈递增趋势[2]。本文就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患者共208例,其中男201例,女7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2.6±4.1)岁;所有患者经血管造影确定血栓位置,主要表现为患肢局部淤血、青紫,伴发慢性水肿;下肢静脉血栓类型:以ā静脉阶段性血栓,股总静脉、股深、股浅中央型血栓,股总静脉、髂外栓塞。

纳入表现:①所有患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②年龄<80岁;③不伴发其他重要脏器严重并发症;③患者配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排除对麻醉、抗凝、溶栓等药物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血栓的位置及大小,对于血栓较大的患者,首先置入下腔静脉过滤器,防止栓子发生移动形成堵塞。所有患者均使用ā静脉或足背静脉经皮穿刺术,血栓较大可选用健肢股静脉穿刺。然后留置管溶栓,缓慢推注生理盐水50 mL、尿激酶50万U,持续20~30 min,1次/12 h。

溶栓过程中,要针对患者的基础病症给予扩血管、抗血栓、降脂等支持治疗,①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30 mL,葡萄糖250 mL,藻酸双脂钠0.2 g与0.9%生理盐水250 mL,血栓通400 mg与250 mL葡萄糖。②口服:复方丹参片,2片/次,3次/d;血栓通片,3片/次,3次/d。皮下注射5000 μ肝素钠,每12 h交替用药,持续应用1周。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每天口服华法林钠2.5 mg,服用半年,改善患者微循环。

1.3 评价指标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2周后,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来观察血栓情况。患者出院6个月后,进行随访,通过超声检查观察患者血管的通畅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有效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各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08例患者中有200例溶栓成功,成功率高达96.15%,且治疗2周后下肢静脉血栓等症状基本消失;其余8例(3.85%)溶栓效果不理想,采取外科手术方式取栓成功,取栓后3周相关症状基本消失。半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超声检车结果显示,血管通畅有195例,通畅率达到93.75%。

3 讨 论

下肢静脉血栓在临床中多见于心脏病、脉管炎、糖尿病或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3]:①静脉血流滞缓,由于手术或麻醉等因素导致周围静脉扩张、血流减慢,麻醉造成下肢肌肉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加之长时间卧床休息,下肢肌肉仍旧处在松弛状态,进而诱发下肢静脉血栓。②静脉壁的损伤,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感染型损伤均会对静脉壁造成一定的损伤,进而诱发下肢静脉血栓。③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手术因素会造成血小板凝聚能力增强,增加血液的凝固度,降低血流速度,进而造成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和成熟,介入治疗能够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损伤,获得溶栓的最大疗效。经导管溶栓治疗的目的在于增强溶栓效果,将导管置入血栓位置,使用微量泵注射尿激酶,以提高局部药物浓度,促使血栓尽快溶解,保护患肢近端深静脉瓣膜,以防发生瓣膜功能不全。另外血栓的尽快溶解,能够改善静脉回流,降低静脉压,进而缓解疼痛和肿胀,促进肌肉泵功能的恢复,进而减少溶栓剂的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于外科取栓,导管溶栓有着损伤下、疼痛轻、药量可控、见效快等优势。血栓最佳确诊时间最好是在血栓形成6 h内,确诊后尽快接受溶栓治疗,出院后嘱患者坚持服用扩血管、抗凝药物等。

在本组病例中,208例患者经血管造影确定血栓位置,接受溶栓治疗,选取ā静脉或足背静脉经皮穿刺术,留置管溶栓,缓慢推注生理盐水50 mL、尿激酶50万U。溶栓的同时针对患者基础病症给予扩血管、抗血栓、降脂等支持治疗。治疗后2周后,有200例患者溶栓成功,成功率高达96.15%,下肢静脉血栓等症状基本消失;其余8例(3.85%)溶栓效果不理想,采取外科手术方式取栓成功,取栓后3周相关症状基本消失。半年后随访,超声检车结果显示血管通畅有195例,通畅率达到93.75%。综上所述,血栓的早期诊断、适宜的微创手段、积极的溶栓治疗、针对性的支持治疗,是下肢静脉血栓治疗及预防血管再狭窄的重要措施。

[1] 谭永华.下肢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1060-1060.

[2] 黄 晨,冯惠岗,庄炜钊,等.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及预后影响因素分[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6,4(1):27-31.

[3] 张瑞广.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9(3):203-206.

猜你喜欢

溶栓造影血栓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共沉淀法制备YOF:Yb3+,Er3+造影颗粒的发光性能及正交优化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超声造影结合定量分析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