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文化视野下的张恨水文学创作

2018-01-13陈海燕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张恨水文学创作

陈海燕

摘要:张恨水出生于江西,并在此接受文学启蒙,所以他的文学创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江西地域文化,他也创作了不少富有江西地域特色的散文与小说。本文研究了张恨水的文学创作生涯,及其以赣地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从而分析了江西文化对张恨水的艺术风格、主题思想、创作内容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江西文化 张恨水 文学创作

张恨水的文学创作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因素,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凡是涉足过的地方,他都留下了大量的纪游散文。他的小说喜以真实的地理环境为背景,在展现故事主人公命运沉浮的同时,表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并以文学的形式为当地留下了珍贵的风物志。在研究地域文化与张恨水文学的关系时,有两处地域文化是不可忽略的,一处是他的祖籍地——安徽潜山,家族与乡土对他影响至深。还有一个重要地域,即为江西。

张恨水出生于江西广信,青少年时期,他除了10岁~12岁回故乡潜山读书之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江西。张恨水在江西成长,文学启蒙也在此完成,他“上了经馆和学堂”,接受了古典文学训练,他的几位启蒙教师端木先生、萧禀生、徐孺子后人都是江西人。张恨水也把江西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但凡写江西的生活经历,无论是读书生涯、童年伙伴,还是风土人情、山光水色,无不充满温情。甚至,他在散文《潜山县秀才》中写道:“起初,我也有点不愿称潜山籍,而况我在江西出世,一直活到十七岁,至少是半个江西老表。”

研究张恨水与江西文化的关系,笔者着重回顾了张恨水的文学生涯,分析了其以赣地为背景的文学创作。

一、清丽隐秀的艺术风格

1.赣地山水是重要的情感来源

丹纳认为,环境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环境”首先指的是自然环境,特别是童年和少年时期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会给作家留下深刻的记忆,影响其创作活动。此外,生活的自然环境与民俗风情也会影响作家的创作,使作品透露出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气息,从而在风格上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江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江西文风既有山的凝重,又有水的灵秀,而张恨水的作品清丽隐秀,有南方文学的风骨。刘师培在《南北文学论》中说:“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故所著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张恨水的艺术风格丰富而多样,随创作主题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特征。但他的抒情写景、怀古咏史、纪游纪事的小品文和游记,特别是涉及赣地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如回忆性散文《湖山怀旧录》,以江西为故事背景的长篇小说《北雁南飞》《如此江山》,多呈现出江西清丽隐秀的文风,写来如鱼得水,如花映月,萧疏有致而毫不费力,又耐读耐思。在散文《旧岁怀旧》中,张恨水描写了童年时期随父客居江西高碑店市,“乡人沿山道为圃,满种荞麦油菜,柳下淡黄微紫,可指而辨之也。涉笔至此,有莫向春风唱鹧鸪之感矣”,清新的文字和简单的写景状物中蕴含平易的抒情,饱含着他对故土的热爱及对往事的绵绵情思。其中,“莫向春风唱鹧鸪”引自江西古代袁州诗人郑谷的名句,“鹧鸪”为思乡之曲,此处引用典雅含蓄,然而思乡之惆怅跃然纸上。

张恨水写男女之情,温婉多情又含蓄。《北雁南飞》以江西新淦三湖镇为背景,叙述了一对少年男女感情萌生、暗通款曲、无奈离散,再到中年重逢的故事。女主人公有作者童年女砚友秋凤的影子,当再次重逢有“凤已嫁人,绿叶成荫”之遗憾,这种感情又投射到了小说中。小说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风景幽绝”的三湖镇,清亮的赣水,两岸盛产红橘,长年累月飘着橘香,少年情思与湖镇风光映衬,充满意境之美。

2.赣地山水是重要的表现对象或故事背景

《湖山怀旧录》是张恨水一组回忆性山水小品,陆续刊登在1929年的《世界日报》上。其中,二十七则至四十三则都是记录江西山水。“谈江南山水之胜者,莫如吴头楚尾,所谓江南江北青山多也,大概江北之山,多雄浑险峻,意态庄严,江南之山则重峦叠嶂,风姿潇洒。”江西之地为“吴头楚尾”,江西是张恨水哺育之地,他常在散文中自称“江南客”,在湖山之间寄托昔日记忆。他善将自然风景与个人身世之感、家国情怀融为一体。如描写小孤山之挺拔秀丽,他写道:“壁立江心,四无依傍。竹木相连,绕山环植。”而后回忆伯祖父昔宦江右,船覆而死,从此只能在此凭吊。有时,他将名胜古迹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融为一体,充满知识性与趣味性。譬如湖口星子之间的老爷庙,他是这样写的:“中祀一偶像,蓝脸而赤则舟人所谓老爷是也,询其究竟,乃为一大鳖,令人哑然失笑。”张恨水写《湖山怀旧录》全凭记忆,记录了小孤山、湖口、石钟山、庐山、鄱阳湖等地,尤以民国时“夏都”庐山着墨最多。

张恨水写小说,也喜欢用江西山水为背景,赣地自然风光与故事相互辉映的抒情性写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以江西庐山为故事发生地的《如此江山》,叙述了一男两女在庐山发生情感纠缠,最后男主人公在浩浩山水,“如此江山”的感召下,抛弃男女私情,投身革命的故事。张恨水笔下的“庐山”不仅是重要的故事背景,还形成了一种象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张恨水写此书时正在庐山牯岭,书中描写庐山风景更是笔笔细致。“这已绕到了庐山东角,前面并没有高峰遮拦,层层向下看去,一直到最低的所在,便是一片长的白光,在阳光里闪动,那正是鄱阳湖的一角,内河的小火轮,在湖里航行,在山上看着,就像一只很小的水鸟”。生于斯长于斯,意味自然不同,赣地山水在张恨水的笔下多是饱含深情。

二、蔑视权贵,不畏强暴的创作主题

江西是忠义节烈之邦,江西文化历来“重视修身”“砥砺节操”,有“文节俱高”的特色。张恨水祖父是武将,曾随曾国藩作战十余年。张恨水在散文《我与上饶》中写了祖父,“赋性落落,不奔走王公之门”,他的父亲是将门之子,习武善骑,这种家风培养出張恨水的侠义心肠。除了家族影响之外,张恨水的文化教养、文学启蒙都受益于江西。江西有几位老师对他的一生影响至深,其中一位老师,正是江西名人徐孺子的后人。张恨水在《徐孺子后人》《三个读诗故事》《写作生涯回忆》几篇文章中都写到这位老师。“这先生是徐孺子后代,他们家传,是不应科举,不做官的”“因之我对于传统的读书做官的说法,完全加以鄙笑,一直种下我终身潦倒的根苗”。徐孺子洁身自好的人格修养,绝不同流合污的政治品格,成了张恨水的“言行参照”。

江西自古以来的隐士文化、名士趣味、超逸淡泊的人生态度,影响了张恨水,他不仅自己具有如此品格,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如杨杏园、冷清秋、樊家树都有着这种品质,寄托着作者的人格理想,表现出同情弱者,不畏强权,揭露现实黑暗的创作主题。1939年春,南昌被日寇侵犯,张恨水写下《老爷庙》《伟大的南昌》《许真君与万寿宫》《忆香妃墓》等文。这些作品介绍历史故事、民间信仰、江西风土,写出了赣人刚正不阿、义烈千秋的高尚气节,是江西文化精神的写照。江西人士的忠烈节义也在张恨水笔下呈现。如陈三立拒绝日本人游说,绝食而死,体现了江西文人的风骨。在《陈散原殉难》中,张恨水击节赞叹:“八十老翁,有此壮烈之举,矧一代士林不平凡之事迹,实中华民族之光也。”

三、展现了丰富的江西民俗文化

张恨水是民俗文化大师,他的民俗文化不限于一隅,江浙、秦淮、北京、巴蜀,处处留下当地的民俗记录,现代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位作家能把各地民俗纳入笔下,表现得这么全、这么细。张恨水笔下的江西民俗、方言俗语、民间趣事,信手拈来。“江西丰城市,最出大萝卜……南昌人有个笑话,说是曹操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打丰城经过,吃了一餐萝卜,只吃了一个萝卜笃。”“船多不岔港”“打瓜精”等江西俗语的运用,说明张恨水对江西方言的熟悉。据说,他口音驳杂,但在老年时最重的口音还是赣音。《二十年前之一席菜》《戚老子查夜》《萝卜的趣事》《关于讨债》《落霞孤孤鹜无复活泼生机》《不通联语偶谈》《饶河班》等一些杂短文都是对江西民俗文化,如观灯、春联、乐生祭孔、岁时年俗、民间传说故事的记录。

最全方位反映江西民俗文化的是其193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北雁南飞》。该小说以江西新淦三湖镇为故事发生地,以文学形式对该地风土人情做了详尽的记录,是反映江西清末民初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料。小说开篇就引用了富有江西地域文化特色的民谣,“清江府,临江县,三岁个伢子卖包面”,随之展开了动人风俗画描写。想必每个江西人阅读此篇小说,都会唤起亲切的记忆或怀想。

参考文献:

[1]张恨水.张恨水散文[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2]张占国,魏守忠.张恨水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3]吴海,曾子鲁.江西文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4]许怀林.江西文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董康成,徐传礼.闲话张恨水[M].黄山:黄山书社,1987.

[6]季水河.文学理论导引[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09.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文学视野下的赣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ZGW1319。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猜你喜欢

张恨水文学创作
止谤莫如自修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张恨水三拒张学良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电影与文学创作间的互文研究
张恨水三拒张学良
“淡定哥”张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