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2018-01-13李丹

智富时代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终身体育体育教学高校

李丹

【摘 要】21世纪是“终身教育”的社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要更新教学观念,以全民健身计划为依据,建立新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体现以人为本精神。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改革

在强化素质教育的推动下,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从“增强体质”到“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根本性转变,这对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主导潮流。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一直以技术教学、技能培养为主导内容,因而注重运动教育、技能教育,这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体育教学改革使得在推行“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现状

(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历程取得的成果

纵观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历程,从注重“三基”教育到素质教育到目前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思想理念,方法手段和实践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体育课程项目多样化,课程教学项目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体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应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备受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肯定,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课程教学中学生由过去被动接受的客体变成了主动汲取的主体,自主选择项目、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使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课外体育活动得到重视,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也在总结经验制定、完善高校体育教育法规政策。

(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材的创编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缺乏整体性,改革在经历了“竞技体育”、“素质教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等教育观念的发展进程或各种教育观念共存的时期。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整体而言,远未有重大突破。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理论模式,没有形成一个新型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标准;缺乏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目标过多,缺乏连续性追求上课期间短期效应,忽视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的衔接;片面强调统一、共性、服从、规律;而排斥多样性、个性、选择性、主动性;片面强调体质教育,认为体育教学就是锻炼身体,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考试制度。教师的主观能力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交流,培训得不到重视,使得体育教育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更新体育教学思想观念

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当代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确立的几个基本观念进行分析认为: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注重体育学习全体性的体现,注重体育教学的认知性学习,注重学生体育学习的良性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性效应。这些基本思想观念的诞生,为深化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跨越“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这一道门槛,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重新认识体育学科,确立体育教学崭新的观念。其次对体育教学的实质进行分类,以体育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构成全新的体育教学基本框架。

(二)融入新兴体育项目,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必须打破传统的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模式,去掉那些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技术较难掌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发展能力,练习难度不大,容易开展并适合大众参与的且可以运用到将来就业当中去的、锻炼价值较高的体育项目,如: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太极球、网球等。

(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思想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中心,而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魄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教学改革中应该特别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与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在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时候,不削弱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程度取决于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程度。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明显的体现。

(四)延长体育课开课时间

目前高等院校的体育课安排在一、二学年,每周只有2课时,这与终身体育理念要求下的体育教学极不相符。调查资料证明,学生在停止体育必修课后,大多数学生的体能日益下降。因此,无论是从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上还是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上考虑,都要求高等院校应按照《纲要》的要求开设3年级以上学生的体育选修课,适当增加体育课课时数,这对培养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对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对保证《标准》的实施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

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改革和终身体育的实施。为了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从“专业型”向“全能型”转变、从“技能型”向“智能型”转变。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強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进修、交流的条件,加强体育教学研究,不断吸收本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加强教师的思想修养,树立敬业精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为终身体育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积极开设课外体育活动和多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

高校要实现学生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仅仅靠1- 2周次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然而,过多地增加课时显然不现实,高校应把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对待。课外体育俱乐部应成为体育课的继续和延伸,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体育健身、运动竞赛、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文化生活等活动,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充分、自主、自由地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内容、手段和方法,独立地制定锻炼计划,将体育教学中学到的专项技术和锻炼方法更好地运用到从事体育锻炼的实践中,这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运动健身热情,而且能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学会锻炼,学会做人,学会健康生活。

三、总结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首先是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顺应时代对未来建设人才的要求,调整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养成其终身体育的习惯,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体育课程改革应根据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及内容比重,以使大学生在身心得到健康而全面发展的同时,掌握一定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他们科学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操作能力。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与运用应在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性、娱乐性和完成具有一定负荷量度的身体练习后的满足与愉悦性等方面下工夫,以激发他们热爱体育运动,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保持健康体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便成为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胡春雷.从体育转型看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4).

[2]胡小明.新世纪体育的走向[J].体育与科学,2001(4).

[3]刘春燕.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4).endprint

猜你喜欢

终身体育体育教学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