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奸臣投降变忠臣

2018-01-13喻大华

特别文摘 2017年21期
关键词:奸臣忠臣江都

喻大华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隋炀帝和唐太宗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二人在年龄上仅相差三十岁,然而,隋炀帝的手下没有一个忠臣,而唐太宗的手下没有一个奸臣;并且,隋炀帝的奸臣投降“起义”之后,到了唐太宗的手下,反而转变成了忠臣。比如,裴矩就是这样一个人。

裴矩是隋炀帝信任的大臣之一,主要功绩是为国家经营西域(今新疆等地),为此多次往来于西北,居官较为清廉,学问也不错。

从“奸佞”的角度来看,他给隋炀帝出过两个“馊主意”:一是征高丽。这事儿属于国家战略问题,就事论事,未必可以上升到“奸佞”的高度。但连年的战争大伤王朝的元气,也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间接成为隋朝灭亡的一个原因,这样一来,裴矩就难以得到人们的谅解了。

另一个馊主意确实有悖人伦,说裴矩是奸佞一点不冤。事情是这样的,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长期赖在江都(今扬州市)不回,苟且偷生,醉生梦死。但隋炀帝身边的御林军的官兵为数不少,长期离家在外,难免思念故乡妻子,以致军心浮动,士气不稳,逃亡的事情时有发生。

据《隋书》记载,隋炀帝也为此苦恼,曾向裴矩问计。裴矩就说:“你在江都一住就是两年,御林军的官兵都是孤身一人,长期漂泊在外,怎能安分守己呢?干脆让他们在这里再成个家算了。”隋炀帝喜出望外,连称“奇计”,并且让裴矩操办这事。于是,裴矩派人到处抓寡妇、未婚少女,甚至连尼姑也抓了不少,让士兵随意挑选。士兵对裴矩感恩戴德,但江都百姓备受蹂躏。

后来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亡国。裴矩不断“跳槽”,转投了几个主子,最后成为唐太宗的重臣,官至户部尚書。

唐太宗跟隋炀帝截然相反,是中国历史上最贤明的君主之一,他励精图治,谦虚纳谏;裴矩也忠心耿耿,恪尽职守,干得有声有色。

某日,唐太宗想考察一下吏治的情况,看看官员是不是像他们自己表白的那样奉公守法。怎么考核呢?唐太宗私下拿出一些钱物,派人分头向官员“行贿”。如果官员拒绝接受,将委以重任;否则,要严加处罚。

试验的结果喜忧参半,多数官员拒贿,但个别官员收下了财物。唐太宗大怒,要严办受贿者。裴矩得知消息,赶紧规劝说:“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裴矩的意思是说:当官受贿,当然有罪,但陛下“钓鱼执法”,栽赃陷害,也不符合用道德来引导,用制度来约束的基本原则,岂不是以错纠错?唐太宗冷静一想,认为裴矩说得也有理,不仅收回了成命,还赏赐表彰了裴矩。

由此可见,裴矩在隋唐两朝可谓判若两人,这是什么原因呢?司马光的论述令人豁然开朗。司马光说:“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这话的意思是只要君主圣明,群臣自然正直。裴矩在隋朝是奸佞之徒,在唐朝却是忠诚的人,难道是他的本性有所改变吗?君主不愿意听到逆耳之言,就会把忠臣变为奸臣;相反,君主如果喜欢得到不同的意见,就会把奸臣转变为忠臣。

(摘自《帝制往事》商务印书馆 图/陈明贵)

猜你喜欢

奸臣忠臣江都
扬州江都区三个强化 做好防汛应急准备
扬州江都区 “三聚焦”办好民生实事
枕戈待旦 令出必行 扬州江都区毫不松懈保春节安全
Stability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sPbBr3/CdSe/Al core-shell quantum dots
扬州江都区开展“五个一”专项行动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石奢自刎
奸臣的后人难做人
《水浒传》中的宋代文官研究
皇帝喜欢奸臣的十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