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家政府理论对我国政府治理的启示

2018-01-13詹翰林

智富时代 2017年11期
关键词:政府治理改革

詹翰林

【摘 要】企业家政府理论旨在通过用“企业家精神”对政府的改造,从而实现政府治理的高效化和现代化。在我国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新时期,探讨企业家政府理论对我国政府治理的适用性及启示,有着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企业家政府;政府治理;改革

一、企业家政府理论的提出

“企业家政府”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与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提出。他与特德·盖布勒在20世纪90年代合著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详细地阐述了这种理论的内涵与应用。奥斯本这样解释“企业家政府”概念的来源与含义:“……1800年,法国经济学家J.B萨伊创造了这个词(“企业家”)。萨伊认为,‘企业家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和支出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换言之,企业家运用新的形式创造最大限度的生产效率和实效。”“我们说到企业家式的模式时,指的是习惯性地这般行事的公营部门的机构,不断地以新的方式运用其资源以提高其效率和效能。”[1]也就是说,构建“企业家政府”,指的就是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把私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科学方法移植到政府的管理中来,从而使政府更有效率与活力。

二、企业家政府的本质特征

所谓“企业家政府”,并非是要让政府像企业一样运作,而是把“企业家精神”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能够像私营企业一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行政效率。[2] 在《改革政府》一书中,奥斯本把企业家政府的特征概括为十条原则:(1)掌舵而不是划桨;(2)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3)注重引入竞争机制;(4)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5)重产出而非投入;(6)具备“顾客意识”;(7)有收益而不浪费;(8)重预防而不是治疗;(9)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10)重视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1]

笔者认为,企业家政府具有以下四个关键特征:

1.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的供给

政府应该只负责提供决策和指导,规定进入公共服务市场的准则,而具体的服务要让更有活力、更了解被服务者需求的私营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来承担。

2.讲究效果、注重产出

企业家政府机构预算评定的基础与依据在于政府特定任务和目标完成的效果,而非预算与资金投入量的大小或者任务目标数量的多少。

3.重合理授权、参与协作

企业家政府应该善于分权,削平复杂的官僚制层级组织模式,而改用减少层级、增加下级自主权、互相协调的分权制,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及适应性。

4.具有“顾客”意识

所谓的“顾客”就是指政府公共服务的对象:公民。企业家政府是受顾客驱使的,其宗旨是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

三、企业家政府理论对我国政府治理适用性探析及启示

政府治理指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虽然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应用背景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政府,但提高公共事务管理效率、控制成本是每个国家政府治理的实践目标,所以,在我国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家政府理论对我国政府治理存在的问题还是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一)我国政府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组织垄断,行政成本意识不高

在我国,政府组织很少面对来自外部竞争者的压力,他们大多数以自己部门为中心,注重预算、官僚等级和人事标准,追求自身预算的最大化,不关注行政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结果必然是忽视行政成本,从而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

(2)机构设置与权限划分的不合理

在我国,目前的政府机构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门设置偏细,工作职能交叉,职责权限关系不清,协调配合难度较大。二是机构设置的不合理,编制配置的不均衡。在以往历次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有些部门因职能萎缩而工作量减少,但人员编制维持原样;有些部门因职能拓展,工作量增加,但由于编制控制无法增加人员,结果造成一方面人力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工作负荷超出极限,总体配置失衡导致政府行政总体的低效率。

(3)公共服务供给市场化程度不高且趋同化

我国目前的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主要由政府单方面来完成,供给内容很大程度上政府单方面认为的公众需求,极易导致与实际需求的不匹配,而对公共服务的规模化生产带来单一且趋同化的服务供给也难以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

(二)企业家政府理论对我国政府治理的启示与借鉴

(1)引入竞争机制,将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委托给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

企业家政府理论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供给方面提供了一种灵活有效的思路。与强调政府单独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私有化不同,企业家政府理论主张主张充分考虑到政府、社会与市场各自所能胜任的任务,对公共物品进行一种基于各自胜任能力的范围划分。[3]可以通过改革,开放一部分竞争性、经营性强的准公共产品的市场,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等組织参与,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

(2)以效率效能最大化为出发点进行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所有政府机构改革的依照的原则方针非常明确,就是精简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并力求以此为途径达到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的目的。然而在机构改革的实践中,往往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4],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将改革的目标落在更深层次的政府效率效能上,从而很容易陷入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中。根据企业家政府理论,政府机构、人员编制的多少,乃至政府职能覆盖面的大小都是以能否最有效率和效能地提供某项服务和发挥某项职能作为依据,以此为改革方向才能真正避免出现上述“怪圈”。

(3)树立服务意识,使政府真正受“人民”驱使

企业家政府理论强调政府是受顾客驱使的,其宗旨是满足顾客的需要,应该有顾客意识,把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追求目标和评价标准。在我国,为“顾客”服务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应力求实现老百姓与政府的双向互动,积极推进公民广泛的民主参与,将长期以来“官本位”的管理模式转化为“民本位”管理模式,通过切实的民主监督,使政府及其各级官员能够摒弃官僚主义的权力观,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办好事、办实事。

【参考文献】

[1]戴维·奥斯本等. 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丁煌. 西方行政学说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3]范瑞光. 西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审思及启示——兼论企业家政府理论对其的调整策略[J]. 法制与社会, 2016, (7): 77-79.

[4]李慕白. 企业家政府及其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D]. 保定:河北大学, 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府治理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大数据提升政府精准扶贫治理能力探究
浅析创新社会治理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
我国小产权房面临的现实困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