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沛县稻米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2018-01-12耿立新刘勇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24期
关键词:沛县现状对策

耿立新+刘勇

摘 要:该文介绍了沛县当前稻米产业现状,分析产业优势,找出稻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统筹规划、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調优品种革新技术、抓好龙头企业培育等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打造沛县稻米优势主导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米产业;现状;对策;沛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4-0024-03

近年来,水稻作为沛县重要的优势粮食作物,产量水平已连续多年超过9000kg/hm2,达到全省领先水平。但是稻米产业如何加快发展,才能更加充分发挥沛县稻米产业的优势,是一个使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发展现状

1.1 稻米产业地位突出 水稻具有高产稳产、抗灾能力强、比较效益高、保护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等多种优势。近年来,沛县把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稳定面积,提高单产,面积始终保持在30000hm2,产量9000kg/hm2,水稻总产270000t,品种以中熟中粳为主,80%产量本地加工企业消化处理外,其余作为居民口粮。稻米生产加工正日益成为当地农业支柱产业。

1.2 水稻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沛县“十二五”以来,水稻全部粳稻化,从省内外先后引进试种了一批优质新品种,筛选确定了苏秀867、阳光800等优质水稻主推品种,实现了水稻品种更新换代;稻作栽培技术也由产量型向品质效益型转变,在普及推广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水稻机插秧技术、群体质量栽培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水稻产量已连续5a稳定在9000kg/hm2以上。

1.3 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近几年来,以实施“万亩水稻绿色高效示范片建设”和“优质食味稻米基地建设”等项目为契机,通过稻米产业化开发,目前已建成江苏省水稻标准化示范区1.33万hm2、无公害认证生产基地1万hm2、无公害产品6个,按照沛县无公害稻米(绿色)生产操作规程开展基地建设。

1.4 产业开发进展迅速 生产加工企业通过对优质稻米生产加工、销售和宣传,注册稻米品牌。而且积极创建省市名优品牌。加工方面,沛县先后投资近亿元,目前日产60t加工企业84家,日产30t加工企业66家,沛县大米年加工能力达360万t,本县所产稻谷远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企业一是在周边市县收购,二是跨省外调加工。沛县大米主要销往河南、山西、江苏、上海等省市,外销量占全县总产量的80%。

2 产业发展优势

沛县地处苏、鲁、豫、皖大三角,温光资源丰富,秋季昼夜温差,是稻麦栽培的优势区域。所产稻米品质优于南方,差于北方,但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南方市场,稻米品质可与苏南种植的南粳系列大米相媲美,因此沛县发展稻米业前景广阔。

2.1 自然条件优越 一是沛县地处中纬度暖温带过渡带,热量资源优于北方,平均气温13.9℃,适宜水稻种植。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401.3h,年辐射量为494.49kJ/cm2,特别是秋季秋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物质积累,常年降雨量812.7mm,且雨季分布与作物生长同步,自然环境十分有利优质稻米的生长发育、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二是有土质肥沃优势明显。沛县稻米生产区主要集中在微山湖东侧区域,稻区土质肥沃,生产优势明显。种植区域主要有淤土、壤土两种类型,分别占61.4%和34.6%,土壤有机质在0.8%~1.4%,特别湖区稻田,有机质在2%以上,速效氮在60~92mg/kg,有效磷8~19.3mg/kg,有效钾80~114mg/kg。同时,沛县沿湖地区作物秸草丰富,畜牧业发达,有机肥源充足,再加上近年该区农户常年施用有机颗粒肥,这些生产条件确保了稻区生产土壤有机质的提高。

2.2 规模化经营成效显著 2010年以来,沛县县委、县政府就沿湖区域与滩涂开发,组织县农委、水利、国土、开发、科技等综合部门,抽调专职人员并组建相应办公机构,对该区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察,汇集沿湖水文、地貌、生物、生态资源等相关资料,编制了《沛县水稻产业开发总体规划》,通过有关专家论证,把沿湖优质无公害稻米开发确定为沛县的优势主导产业,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目前,全县已建成优质稻米基地2万hm2,开发湖田1万hm2,稻渔综合种养基地0.07万hm2,基地视野开阔,集中连片,不仅易管理,好控制,而且是优质稻米生产的最佳基地。

2.3 技术体系完善 一是农业科技水平高。沛县技术力量雄厚,科研人员大多曾参加过部、省、市级的10余项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为稻米业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二是形成了优质稻米生产栽培技术。沛县采用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指导,选用生物农药和解除有害物质的生化制剂等,生产出的大米经国家绿色食品检测中心检测,全部指标达到绿色食品要求,并制定了“无公害(绿色)稻米栽培技术规程”,作为地方标准在全省发布执行,为沛县稻米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具有良好的优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和供种基础。沛县近年来不断引进名、特、优、稀水稻新品种,每年组织科技人员到科研院校和育种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引进示范优质新品种,供周边市县参观学习,同时沛县种子站和粮作站等部门合作,建立品种展示基地,扩大良种繁殖面积。

3 存在问题

3.1 优良品种少 除阳光800、苏秀864等优质品种外其他品种优势不明显,生产栽培上优质水稻品种欠缺,米质水平较差。近年虽然实施了品种优良化工程,引进了一些新品种,但是,仍然不能满足优质生产和市场需求,稻米品质多数在三级以下,即使个别品种米质较好,常常也因产量较低而被淘汰,如沛优96528,该品种虽经省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国标一级米标准,被确定为淮北地区重点开发品种,但是产量只有7500kg/hm2,较大面积推广的主体品种产量低近1500kg/hm2,且优质不优价,推广2a便淘汰,直到目前仍然没有一个理想的高产优质品种。优质品种短缺制约了沛县稻米业的快速发展。endprint

3.2 稻米产业竞争力不强 沛县稻米加工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低,包装简单,品位不高;企業加工设备陈旧,加工质量差,以低档加工为主,更不具备直接建立生产基地的实力,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同时稻米加工企业规模小,造成了各个小型加工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在竞争市场胜出。

3.3 组织化程度较低 由于沛县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经营单位,种植水稻品种多乱杂,优质品种推广力度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加上家庭劳力情况不同等因素,农民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组织,形不成合力,农民无组织化生产给水稻提质增效带来较大管理难度,栽培措施不到位,难以统一品种和标准化生产等,盲从意识较重,物化产品投入多,特别是氮肥和农药的大量投入,不仅引起稻株氮素和农药的富集,稻米品质和卫生质量下降,导致水稻经济效益滑坡。过剩的氮素和农药流入水体、流入自然生态系统,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了环境,又形成一种不良生态循环。

3.4 合同订单难以履行 近几年稻区农户生产前虽然同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合同,合同明确使用品种、技术和确定保护价格等,但农产品市场变化多端,而订单这种形式对彼此双方的约束力又较弱,到最后不是产品质量不合格或市场价低导致企业不履行保护价收购,就是价位高,农民不愿出售给企业。订单生产本意是互利双赢,但最终只落得一厢情愿,达不到订单生产双方互利共赢的效果。

4 发展思路与目标

4.1 发展思路 沛县稻米产业要立足沿微山湖生态区资源先决条件、以优质稻米产业提质增效为目的,做大做强沛县优质稻产业为目标,加大优质稻推广力度。通过建设优质稻生产基地,采取优质稻绿色生产技术措施,提高稻米质量、打造品牌大米,进一步提高市场竟争力,推进优质稻米产业化进程,提升沛县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水平。

4.2 发展目标 根据沛县稻米生产面积稳定在3万hm2左右。在全县重点植稻镇,建设绿色稻米加工生产基地,在沛县境内重点扶持2~3个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1~2个“沛县”优质稻米品牌,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加大宣传力度,把沛县大米销往全国各大城市,力争全县优质稻米商品率达80%以上。

5 产量发展对策

5.1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要围绕优质稻米业建设,县里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挂帅的优质稻米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制定发展规划,项目产业化实施方案,落实农业专项资金。镇政府具体落实生产技术措施、开展项目建设等,全县统筹推进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产业化开发工作。

5.2 抓基地建设 构建标准化体系 本着巩固提高现有基地积极开发建设新基地,对沿湖各镇的可用土地资源进行一次详细普查,摸清能够种植稻米的土地面积,同时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最高水位,对基地进行重新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建设。要增加生产、加工所需的电力、晾晒、储藏设备等生产性设施建设以形成新的基地。要充分利用好湖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稻米生产。一是加快产地产品的认定、认证步伐。二是进一步完善标准化栽培,加快基地优质无公害稻米生产技术的普及应用,对基地实行标准化栽培,三是强化投入品控制,基地按照国标,保证大气和土壤质量,选用灌溉用水。病虫防治提倡生物防治和生物农药防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做到每一种有机合成农药在水稻一个作物的生长期内避免重复使用。肥料使用要控制氮肥用量,减少土壤硝酸盐含量(在40mg/L以下),按照平衡施肥技术,以优质有机肥为主原则落实生产措施,四是通过全程绿色稻米质量标准和技术体系建设,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5.3 调优品种 革新技术 要夯实稻米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不断培育和选用新的优质品种。近期要对现有品种进行好中选优,抓好提纯复壮和品种繁育,远期应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引进一批品质好、产量高、抗性强的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抓好品种储备。另外,稻米品质不仅与品种有关,还与栽培管理关系也十分密切,应切实抓好一批优质、高产节本,降耗、增效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确保优质稻产业基地建设按照标准化技术路线推进。

5.4 抓好龙头企业培育,提高稻米业产业化水平 龙头企业不仅能够推进产业化经营,而且能够带动基地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做大做强稻米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至关重要。为此,一方面要加大对龙头加工企业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整合优势,成立企业协会,统一“沛县”大米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加工、包装质量和产品档次,真正把优质稻变成优质米。其次,要加快培育,建设区域性、规模化的优质稻米批发市场,形成贯通城乡,覆盖淮海经济区,乃至全国的优质米销售网络。再次,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企业和农民共同在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益。

(责编:徐焕斗)endprint

猜你喜欢

沛县现状对策
沛县大屯街道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沛县经济开发区多措并举宣安法 高压清剿除隐患
诊错因 知对策
沛县靶向施策 探索“综合治安”新路径
沛县全力推动“9+1”场所防患于未“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