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综述: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

2018-01-12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主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编者按卒中领域的热点,自2015年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the Netherlands,MR CLEAN)等临床试验的成功,标志着卒中治疗进入到血管内治疗的时代。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目前指南推荐治疗时间窗为6 h。超出6 h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一直缺乏有效证据。2017年11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评估临床半暗带分诊觉醒卒中及迟发型卒中患者应用Trevo装置行取栓治疗(DWI or CTP Assessment with Clinical Mismatch in the Triage of Wake-Up and Late Presenting Strokes Undergoing Neurointervention with Trevo,DAWN)研究结果,对于发病6~24 h但临床功能缺损与梗死体积不匹配的患者,可以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DAWN研究提出用“组织窗”代替“时间窗”选择患者的观点。DAWN结果的发表,让人们对血管内治疗时间窗是否会重新定义、时间窗的作用是否会下降、组织窗对血管内治疗判断的作用等问题产生热议。本期专题将对这些热点进行讨论。

刘新峰

专题主持人简介:刘新峰,瑞士洛桑大学医学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后。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主任,江苏省神经病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被评选为全军科技拔尖人才,江苏省医学杰出人才。荣立二等功2次。

致力于神经病学、脑血管病和脑血管介入诊疗临床与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2016年)共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共4项。以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篇,4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负责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军队重点和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基金30余项。

担任国际血管与介入神经病学会(SVIN)官方杂志Interventional Neurology主编,Stroke、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European Neurology及国内10余家杂志的编委,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学协作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委和全军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学术职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脑血管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和神经系统疾病转化医学研究。已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猜你喜欢

主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校获2022年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评《科技进步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书评)
大乱斗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履行职责当好“四员”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第十三届“雨花奖”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奖名单(初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