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关于主客体辩证关系对大学班级建设的启示

2018-01-11肖涛赵美春

山东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主客体班级建设马克思主义

肖涛+赵美春

摘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規律、聚焦问题导向,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途径。本文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主客体辩证关系,通过大学生班级建设内涵研究,指导新时期大学生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班级建设

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学校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实现形式,班级管理、班风的好坏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学风建设、学生成长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班级具有区别于其它学龄阶段班级特点和内在管理规律。高校辅导员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在开展班级管理、班风建设的工作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主客体辩证关系观点指导实践,有利于把握新时期班级管理规律,提升工作水平。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主客体辩证关系观点对班级管理主客体及其关系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主体是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作为主体的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人类主体四种形式。同主体相对立的是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相对于主体的依存性、历史性等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脱离社会的个人, 就不成其为个人;脱离人的社会也就不存在。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 就要承认主体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承认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从人的属性角度,狭义上来说,思想政治辅导员、大学生是开展班级管理、学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班级作为有目的、有共同目标、心理共容性等特点集合在一起的组织形式,根据主体分类,班级相对于班风、学风、学生成长环境来说同样属于主体。

客体相对于主体依存性的特征,学生和班级相对也属于客体。班级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管理的组织形式。不是单一的组合或单一的活动指向,而是具有多样性的构成和完备的属性。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由于主体对象性活动指向的多样性,故客体亦具有多种形式,大致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自我客体。自我客体,即以人为基本组成要素的主体,主体被进行自我认识时,自身成为一种客体,它是一种具有双重身份的特殊的客体。所以说,无论是直接参与班级管理、班风建设的辅导员、学生、班集体同样具有主客体二重性,是主客体的统一 。

主体和客体之间总要发生一定的关系,正是在两者间的各种关系中,主、客体才分别具有各自的意义。主客体各种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主客体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了在班级管理、班风建设中辅导员、学生、班集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校辅导员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深入探索内在联系、抓住规律,做好班级工作。

二、主客体关系对于班级管理规律的启示

主客体之间关系主要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评价关系、审美关系,主客体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一种具有多重形式的结构。

(一)坚持主客体实践关系首要地位,注重发挥每一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是推进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客体改造的根本。实践集中体现在主体客体化的过程中。大学生相对以前学习阶段具有比较成熟、相对独立意识、较多关心学习外相关班级事务等特点。因此,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善于挖掘并积极发挥个体、部分、群体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在班级管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评奖评优、奖学助贷、专业学习以及班级文化建设各项活动等方面,不仅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更要引导和激励每个同学都参与班级管理实践,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体会班级建设的规章制度、工作思路、其他同学的情况和诉求,形成共同目标导向下的工作合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加认识、提升自我。

(二)坚持认识和被认识关系为主导,注重境界提升。人的认识不仅指向非我,而且指向自我,具有双向性。当主体被人认识或进行自我认识时,主体就成为客体,因此,人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自我认识、自我修养、自我控制的能力, 能有效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源泉,是根本动力。认识和境界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高度。无论是高校辅导员还是大学生开展班级管理、班级建设,是主客体之间的实践-认识-转换-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以思想政治修养、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能力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贯穿学生工作、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将班级管理事物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正正、正反的思想辩证中提升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思想境界。

(三)坚持主客体评价关系为渠道,注重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评价指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进行的评判。列宁有一句格言:“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 》第38卷,第229页) 主体在对客体的改造活动中,使其适应和有益于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这之中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评价活动。大学班级相对来说虽小,但涉及学生工作的内容可以说样样俱全。班级大学生受个人认识水平高低、角度的影响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班级管理工作每一项渗透着评价,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专业指导教育、职业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等,无不是通过具体事例引导正确评价,无不是以主流思想价值来对具体事务进行引导,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坚持主客体审美关系为目标,注重打造良好的风气。主体认识客体以后,可以利用客体的性质改造客体为主体服务,故而有价值关系;有些客体是审美力度不同的结果,所以在认识过程中有审美关系。对美的最求,是主客体的共同发展趋势和目标。当大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发展时,主客体都会在审美提升的过程中感受到高尚人格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魅力,产生惊叹、钦佩和愉悦的情感。可以说,大学生活以及组成的班集体是有生命的存在,学生教育、班级管理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是主体在关注生命体验的过程,是发展受大学生审美水平的过程。因此,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中,应始终注重通过审美的表达、审美关系目标的实现,促进大学生与班集体生命共生共融共同发展。endprint

三、基于主客体辩证关系下的,班级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打造学生共同认可的班级文化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把其它物质实体“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格斯全集 》第42卷第95页) 产生了主客体之间的矛盾。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和形象,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气质,体现了班级的生命。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正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心文化是“坚定而又统一的信念”,这是其他任何军队都没有的。正是这种信念,解放军才具有一往无前的亮剑精神;这种信念,把全军指战员团结成一个整体,冲破狭隘,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持久性,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很容易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因此,在班级成立初期,就应根据班级所处在学校属性、奋斗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等确立班级学生共同认可的核心文化。同时,要把班级文化作为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班级核心文化确立后,作为主体的学生和教师,就要围绕这个核心文化在实践中加以丰富和提升,使每一位学生成为文化的建设者、受熏陶者和受益者。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价值制约着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思想统一才能步调一致。对同一客观过程,由于价值观念不同,就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我们开展班級管理、学生服务与教育等工作,尽管按照学生管理工作规律办事,但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提倡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作为价值导向,这是完全必要的。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指导我们学生工作、班级管理工作的最根本的导向。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加强教育引导,通过持之以恒,多渠道的宣传教育、两课教学、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等,做到学生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明辨是非,选择决断的能力。另一方面运用好载体和抓手,开展寓教于乐、寓教于行的主题活动,使主流价值观真正使大学生了解和理解、认同和接受,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激发大学生追求美好内在动力

班级管理与建设的主体还在于大学生,根本在于学生内在追求美好的动力和道德修养的深度。学生的发展、成长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间可能还会有反复,需要持之以恒、事无巨细的加以引导。在工作中应着眼于启发自觉,调动内在动力。通过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学风建设、文体活动、实践服务活动中,注意挖掘、培养和树立典型,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事抓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积累,形成习惯。同时对于一些倾向性问题,注重以加强教育为主,辅之以制度制约、批评惩处结合起来,使师生在心中自觉提升道德标准,以先进道德标准衡量自己,完善自身道德品质,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高班级的整体道德水准。

[参考文献]

[1]袁小梅. 对德育主客体的再认识[J]. 教育探索, 2010(12):11-13.

[2]韩玉敏, 韩莉. 关于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辨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3).

[3]张艳霞. 高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山东宣讲网.

[4]张耀灿, 徐志远.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3(4):15-17.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药学院,山东 烟台 256603)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客体班级建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析“物我本相因”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研究生团组织与班级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探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