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9馏分催化聚合制备C9石油树脂工艺研究

2018-01-11

化工时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馏分色相软化

李 峰

(大庆华科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 大庆 163714)

C9石油树脂具有黏性好、可塑性好、导热系数小等优点,在油墨、涂料、粘合剂、橡胶等行业应用广泛[1]。本文通过C9馏分中分离出不同馏分,采用催化聚合方式制备C9石油树脂产品,并通过实验得到最佳聚合工艺。

1 实 验

1.1 主要原料

轻C9;双环戊二烯馏分;茚馏分;轻组分;大庆华科股份有限公司。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破乳剂;抗氧剂;氢氧化钠:工业级。

1.2 聚合工艺

开启反应釜搅拌,打开回流水,分别取以上的一种或几种馏分为原料,加入1升夹套玻璃反应釜中,缓慢向反应釜内加入催化剂,控制滴加速度及温度,催化剂加入完毕后,升温并恒温反应。反应完成将物料移入水洗釜进行碱洗并水洗,将有机层移入三颈瓶中进行减压蒸馏,放出树脂液冷却测试。

1.3 反应原理[2]

首先,催化剂C(BF3等)与助催化剂AH(H2O)通过平衡反应,生成催化剂络合物:

在链引发中,与单体M发生如下反应:

而在链终止时,最常见的是发生链转移反应,即把质子转移给某种单体分子,又可叫做链转移剂Tr:

聚合反应的速率Rp和数均聚合度一般可表示为:

其中,[C]、[AH]、[M]和[Tr]分别表示为催化剂、助催化剂、单体和链转移剂的浓度。在一定温度下,聚合反应速率随催化剂与助催化剂浓度的提高而增大,随单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与链转移剂的浓度成反比;数均聚合度,反映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它仅与单体浓度和链转移剂的浓度相关。

1.4 分析方法

1.4.1 软化点测定

采用环球法,按照GB4507-84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

1.4.2 色相测定

采用GB12007.1-89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将树脂溶解在甲苯中配成均匀溶液,试样与甲苯质量比为1∶1。仲裁时采用试样与甲苯比为1∶1。

1.4.3 收率测定

收率(%)=所得树脂/所蒸树脂液×100%。

1.4.4 正庚烷值

采用GB/T 24138-2009附录B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原料的选择

分别以轻C9、轻芳烃、轻组分、双环馏分、茚馏分的互配为原料进行催化聚合,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以轻C9为原料树脂的色相较深;以轻芳烃为原料,由于物料的不稳定则平行效果不好,树脂的色相较深;以C9分离中的轻组分、双环馏分及茚馏分互配的原料进行聚合,由于轻组分中环戊二烯及甲基环戊二烯含量较高,进行聚合反应时,有大量的轻组分挥发,在水洗之后,聚合液乳化现象较严重,损失较大,总收率相对较低,因此轻组分不适合作为C9石油树脂的原料添加馏分;选择C9石油树脂聚合原料为双环馏分及茚馏分。

表1 实验结果Table 1 Experimental results

2.2 原料配比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根据以上选用的原料,进行原料不同配比小试实验,考察原料配比对树脂性能的影响,小试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原料配比对树脂性能的影响Table 2 The influence of the raw material ratio on the resin properties

从表2中可以看出,茚馏分含量越多则软化点越高,树脂收率越高,但是色相也越深。因此选择茚馏分与双环馏分的比为5∶1最为适宜。

2.3 催化剂加入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催化剂加入量的增加树脂的软化点和收率也随之增加,但当催化剂加入量增加至原料量的0.6%时,树脂色相加深,因此选择催化剂的加入量为0.5%最为适宜。

表3 催化剂加入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Table 3 The influence of the amount of the catalyst on the resin properties

2.4 反应时间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固定茚馏分及双环馏分的比例为5:1,催化剂的加入量为原料总量的0.5%,改变树脂的反应时间,考察树脂性能的影响。

表4 反应时间对树脂性能的影响Table 4 The influence of the reaction time on the resin properties

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树脂的收率和软化点都增加,树脂色相也变深,但反应时间9 h与12 h比较,树脂收率、软化点及色相均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正庚烷值降低,因此选择反应时间为9 h适宜。

4 结 论

选择C9催化聚合的原料为双环戊二烯馏分和茚馏分,反应比例为1∶5,催化剂加入量为原料量的0.5%,反应时间为9 h,该工艺聚合可以得到树脂收率为34.1%,软化点为122℃,色相11的 C9石油树脂。

[1]张绍军,王强,马海洪等.热聚合法合成芳烃石油树脂新工艺[J].化工进展,2003,22(1):64 ~66.

[2]奥迪安G著.聚合反应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230 ~242.

猜你喜欢

馏分色相软化
全馏分粗油浆在沥青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代LTAG技术开发
不同处理对冷藏“安哥诺”李果实软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高效液相色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提高催化裂化C4和C5/C6馏分价值的新工艺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高支纱羊绒衫缩水率问题的试验分析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八面观音 色相俱足——天一阁藏文徽明小楷《岳阳楼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