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8-01-10侯彩侠

祖国 2018年22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

侯彩侠

摘要:朗读是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小学语文朗读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将朗读视为学生早读背诵诗篇,学生课上跟随教师朗读一遍文章等,朗读教学成为了一种形式化的内容,没有成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未能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本文从朗读教学出发,研究小学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认识特点,针对不同的语文内容和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朗读教学策略,并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有效性

现阶段,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朗读教学做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式,对于阅读能力、学生语言能力都有着很好地促进作用。但是朗读教学一直未被教师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只是被视为一种背诵手段,让学生反复地读,这种语文学习方式属于死记硬背,达不到应用的朗读教学效果。因此,研究朗读教学,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在不同的成长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体现在情感、认知、意志的差异。因此,研究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对于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很好地促进作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2年级)

处于1-2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容易接受一些具体的事物。此阶段开展朗读教学,要做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知道如何朗读,教师借助一些教具辅助教学,尤其是抽象词语,可以通过画面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理解。

(二)第二阶段(3-4年级)

处于3-4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注意力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有意注意成为主要形式,学生的注意广度以及时间都得到提升,学生可以控制注意的转移。思维方面,开始从具象思维发展出抽象思维。该阶段,开展朗读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三)第三阶段(5-6年级)

处于5-6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情感、注意力、意志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抗干扰的能力强,学习中开始利用有意记忆。思维方式开始以抽象思维为主,学生的推理能力增强。此阶段,开展朗读教学,学生对于阅读形成兴趣,不再局限于课堂课本,而是延伸到课外读物。

二、不同文本的朗读教学分析

现阶段,小学语文存在多个版本,无论何种版本教材,都涵盖许多种文本,有着不同的呈现风格。笔者针对小学课本中常见的文本种类进行研究。

(一)诗歌类

诗歌类是小学语文的基本文本形式,主要包括儿歌、古诗词、儿童诗等。之所以称诗歌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在于诗歌的作品形式,更容易上口,可以更好地极其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提升语言能力。例如,《山青青》、《采蘑菇的小姑娘》就属于儿歌的范畴,此类课文内容简单易懂,语言通俗,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儿童诗是指通过巧妙的构思以及意像组合,为学生描述丰富的画面。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小动物以脚丫做为画笔,画出冬日雪地的景色,文章最后提问道“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在给儿童传递生动的冬日画面时,让学生认识到动物冬眠。古诗词也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内容,《咏鹅》、《锄禾》、《静夜思》等都是小学阶段,语文背诵古诗的内容,古诗词的学习有着明显的过度,也就是从最初的画面描述,到后期以画面描述表现作者内心,这种方式也符合学生的认识不断提升的规律。

诗歌类的语文朗读,第一阶段,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准确地朗读,可以采取教师示范朗读,用情绪感染学生;第二三阶段,学生的理解力和情感得到提升,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时,关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物情感,让学生朗读、理解、记忆。

(二)叙事类

叙事类主要是指那些叙述、写景、写人、状物的文章,叙事类的文本通常是根据学生的学龄在不断变化,从内容、篇幅方面都有所加深。学习叙事类的文章,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有所感悟十分重要,朗读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是学生体会、感悟文章的过程。

在第一阶段,也就是1-2年级,叙事类文章内容以简单精悍为主,叙述手法口语化,以生活类和故事类文章为主,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太阳的香气》,以充满童趣的方式,更容易吸引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动画、音乐的方式,培养朗读兴趣。第二、三阶段,叙事类文本的语言和情感有了更深的层次,对于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說明类

说明类文章涉及天文、地理、科学等多个领域,有着简明准确的语言以及逻辑,在朗读说明类作品时,语气自然、情感朴实,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第一阶段的说明类文章,口语化的语言,使其更有童趣。例如,《遥远的恐龙世界》,属于科普类的文章,主要描述恐龙的样子,其中暴龙有着“尖利的牙齿”,甲龙有着“皮革一样的皮肤”,这种描写生动形象,简明准确。第二、三阶段,说明文的表达,开始脱离童趣,表达更为精准。例如,《桥梁远景图》,通过打比方的手法以及简洁的说明语言,描述出茅以升对于桥梁发展的愿景。说明类文章的朗读,应该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以及文章的逻辑顺序。

(四)童话、寓言类

童话寓言类文章,有着情节有趣、语言活泼、奇思妙想的特点,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例如,《小黄鹂唱歌》通过对小黄鹂情感的描写,有鼓励、有嘲笑,朗读教学时,可以采取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我要的是葫芦》、《刻舟求剑》则是通过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其中的哲理,事物是联系的,没有叶子,葫芦就没法成长;事物是运动的,船靠岸了,剑却停留在原地。教师可以通过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三、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设置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不同的学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表明学生的认识、情感是随着年纪不断变化的,而且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朗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做到“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朗读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特点(智力、情感、语言、性格等)、教材的特点(诗歌类、叙事类、说明类、童话寓言类)等合理地设置朗读教学的目标。例如,将朗读教学目标设置为三个层次:1.学生可以流利顺畅地朗读文章,培养学生语感;2.学生可以理解文章的内容,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3.学生可以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在思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朗读教材进行适当加工

朗读教学并非只是简单地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如何让学生的朗读内容与学生已经知识建立联系,是朗读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朗读材料加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针对不用的文本形式或者文本内容,开展朗读教学。《锄禾》描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场面,在朗读教学时,可以结合图片或者动画的方式,生动展现画面,包括,高空的太阳、挥汗如雨的农民等。《伊索寓言》、《刻舟求剑》、《我要的只是葫芦》等这类偏故事类的文章,可以通过对朗读材料的加工,以简单的话剧形式,分配学生角色,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故事,学生的朗读能力、体会和情感都得到提升。

(三)多样化地朗读教学方法

由于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识水平,因此,朗读教学应该采取多样化地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保证朗读教学的教学效果。第一阶段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语文朗读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朗读兴趣,可以采取图片、动画、音乐等方式,以游戏式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第二阶段,学生处于思维的过渡期,朗读教学可以慢慢渗透一些抽象内容,开始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第三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情感和认识能力提升,可以选择具有内涵的文章,朗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给学生更多地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李辉.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179-179.

[2]侯建.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00007-00007.

[3]陳冬梅.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科学:全文版:00081-00081.

[4]李晓辉.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科学:全文版:00031-00031.

[5]李春勇.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00028-00028.

[6]李耀军.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7,(03):116-117.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姜各庄镇北五村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