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

2018-01-09葛宗叶

青年时代 2017年36期
关键词: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

葛宗叶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入有其客观必然性,中国传统文化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内容。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防止错误的文化倾向,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与艺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性;表现;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的精神体系。特别是在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桥梁。整合与发展民族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风格,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巨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传统文化融入的客观必然性

(一)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生活在西方文化的环境中,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理论学说,不能不打上西方文化精神的烙印;作为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没有一样不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产物。而且马克思的有些理论,甚至仅仅是对西方社会历史的概括,并不完全适用于对非西方社会历史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民族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要把西方语境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实际中,马克思主义需适应中国文化与中国国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不仅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形式,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内涵丰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方法; 要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与时俱进, 进行理论创新;要总结中国革命正反兩方面的历史经验;要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 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造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并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唯实思想的精华, 对“实事求是”赋予辩证唯物主义解释和发挥, 提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高度, 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民本思想的精华, 概括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方法, 提出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谋略思想的精华, 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军事思想, 把儒家的“仁政”与法家的“法治”政治谋略思想正确而巧妙地结合起来, 作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决策, 进而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

(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扬弃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日益丰富和发展

1937 年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说: 中国社会进化的落后, 中国今日发展着的辩证法唯物论哲学思潮, 不是从继承与改造自己的哲学的遗产而来的, 而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封建文化,不可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来源, 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是中国共产党人用唯物史观审视传统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又是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 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日益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又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政治上的过分集权意识、经济上的平均主义以及文化领域的保守倾向, 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有关。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并大力克服传统文化上的消极影响, 从思想的层面逐步发展到体制的层面, 为正确弘扬传统文化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促进传统文化逐步向更高的现代文明转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内容表现

第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一语,本意是指刘德所珍藏的古书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书中所讲内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实。后人把这句话引申为对一切事物都应当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凭事实说话。后来儒家、尤其宋儒对它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使实事求是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把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纳入自己的体系中,而且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的思想,把它贯彻到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中,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的各个方面。

第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是古代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礼运》篇中描述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此后,儒家阐释“小康”的社会状态和理想,把“小康”作为实践目标。邓小平创造性地把“小康”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忠诚实践小康社会理论,在20世纪末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拓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内涵及其实践要求。两代领导人都沿用了中国古代的“小康”概念,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第三、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强调仁民、忧民、爱民、取信于民。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除强调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一切为了人民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内容以外,其它的如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等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重民思想是有相似、相承之处的。endprint

第四、重德思想。重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自夏商周以来,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将道德与政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道德规范变成政治信条,形成了中国历史几千年来“德主刑辅”、“为政以德”的德治传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中国优秀的德治文化传统进行批判性继承,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观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重德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具体途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场和方法,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本土化、民族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不能偏离和背弃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准对中国传统文进行选择和取舍,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去。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虽有价值,但二者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本改造传统文化,绝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几千年中困文明的思想结晶.它既有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糟粕.也有克服现代化弊病的精华。如,传统文化中的深厚等级观念、愚民思想、专制集权意识等等都是长期皇权争制的产物。与现代思想中的民主、人权、平等、博爱观念相对立.这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抛弃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危机有着不容忽视的启示作用。

(二)防止两种错误的文化倾向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有两种错误倾向应当防止,即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极力夸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两存,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种错误的幼稚思想。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应时时注意到这一点,不能犯否定传统、与传统彻底决裂的错误。与此同时,也要防止文化复古主义。特别是在倡导民族文化复兴的新形势下,不能把重视传统文化与无条件地推行尊孔读经等同起来。我们应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重视研究儒家学说,因为它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许多宝贵思想财富,但不能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变为文化复古。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依托的文化,具有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目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正确走向。

(三)以传统文化为底色,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与艺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途径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化”复归, 更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化”取代,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具体化”与“ 民族化”的过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改革创新方法,提高宣传教育艺术,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精華融入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中去。在内容上,要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在形式上,要做的喜闻乐见、生动活泼、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手段上,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传播,如免费发送红色短信或马列常识短信,通过文艺作品如电影、电视、动漫的等潜移默化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二卷):707.

[2]《李大钊文集》(上),[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邓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新东方》2007(2).

[4]渠长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若干问题研究》[M].研究出版社,2011,(99).

[5]李朝阳.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6).

[6]张利明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现代化问题研究评析[J]. 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摄影艺术中的美学探讨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