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

2018-01-09王梓辉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才

王梓辉

尽管因为种种原因谷歌公司与中国用户的接触并不密切,但在12月中旬它们宣布的一个重磅举措仍然吸引了业内的目光。在12月13日举行的谷歌开发者大会上,谷歌云首席科学家李飞飞宣布谷歌AI中国中心在北京成立。这让原本就竞争白热化的国内人工智能人才争夺战愈发难以降温。

从“特别好招”到“特别难招”

旷视科技南京研究院负责人魏秀参

“比较难。”在听完我询问她今年招人是否容易的问题之后,龙梦竹略带苦笑地给出了这个回答,尽管他们今年年中才从阿里挖来了其iDST语音团队负责人、国内顶尖的智能语音技术专家初敏。

作为一家智能语音技术公司的高管,龙梦竹口中的“难”体现了这个行业的火热状态。在过去的两年,随着“人工智能”成为全民话题,整个人工智能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唐睿思曾经透露,从2011年到2016年期间,大型公司针对人工智能的并购资金增加了7倍,创业公司的并购金额也增加了5倍。在我国,随着“人工智能”在今年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几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将人工智能列入了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中。

“除了像我们这种专业技术性公司以外,哪个公司不在提人工智能呢?”龙梦竹说道,“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就大家都在做这一块。”

另一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第四范式的创始人戴文渊觉得,两年前AI的人才最好招。“那会儿没人重视这一块儿,只有少数的公司在做AI,AI的人才自己也没多少选择。”

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2月。AlphaGo横空出世,与李世石大战五番棋,震惊全世界,人工智能终于一跃成为行业重点。从那时起,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人才就迅速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在AlphaGo之前,AI的人才特别好招;AlphaGo之后,不是AI的人就比较好招,AI的人就特别难招,因为是个公司都会来跟你抢一下。”

有数据显示,2017年前10个月内,AI人才需求量已经达到2016年的近两倍,2015年的5.3倍。人才需求年复合增长率超200%。

市场的人才需求直接反映到了上游的大学校园中。现在正在浙江大学读博士的罗浩对此深有感触。两年多以前,也就是他刚刚本科毕业,准备开始自己的直博生涯时,想进入同一实验室的学生并不多。“那会儿一共就招几个人,可能也就报几个人”,所以根本没的挑。谁想到风水轮流转,他所在的模式识别方向因为与计算机视觉息息相关,也成了人工智能大潮中的一分子,结果现在的招收比例“远远超过三分之一”。明年将会从南京大学毕业的博士候选人魏秀参也向我们透露,他们研究所在他那一届的学生一共只有10人;而现在每年报考的学生超过200人,录取人数也上升到了30~40人。

一连串更激进的反应在今年新学年的开学阶段纷至沓来。9月,位于中关村核心区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布:在该校软件学院设立全国首个人工智能专业,并与百度公司签署了人工智能专业合作办学的协议,该专业首届招收的122名研究生已报到入学。11月,教育部直属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首个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实体性学院。而在更早前的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发文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学院,这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领域首个全面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新型学院。

“人工智能”这个之前在我国大学中不常见到的名词在今年开始遍布高校。

理所当然,今年才种下的种子还要耐心等几年才能收获。显而易见的是,未来几年,我国的人工智能行业仍将处于人才极度短缺的局面。使用“极度”这个词并不是夸张。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周明此前向媒体透露,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500万”的说法也许只是一家之言,但百万级的人才缺口基本没人会否认。根据腾讯研究院与Boss直聘联合研究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我国2017年真正满足AI企业要求的人才供需指数仅为0.6,人才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同时,由于合格的AI人才培养所需时间要远长于一般IT人才,人才缺口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填补。

在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马少平看来,人工智能的需求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的。因为人工智能在90年代进入了低潮期,这几年快速扩张的行业规模、超高能力及素质的人才要求自然会导致很严重的人才缺口。

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党委副书记史锋此前曾对媒体介绍,从今年9月开学以来,很多单位都来学校“抢”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相关的毕业生,目前学校这方面的人才,还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

抢人从学校开始

尽管离毕业还有两三年时间,但还在浙大读博士的罗浩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实习经历,不过他找实习的经历足以让他的绝大多数同龄人都艳羡不已。“一面就过”“不会有人拒绝”“面试的所有offer都能拿到”……这些就是他和他实验室的同学们找工作及实习时的实际经历。“我记得很清楚,我刚投了(简历)半个小时,阿里那边就给我打了电话,然后一面就过了。”

即使是在国内顶尖学府中,也不是所有的專业都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优秀的毕业生大家都想要。龙梦竹对本刊透露,“每年只要是那几个老师带出来的硕博,还没有毕业前各大公司就已经去抢了”。据知情人透露,为了争夺真正优秀的毕业生,许多公司的创始人与CEO都会亲自出动,“像王小川(搜狗公司CEO)就去了好几场校招”。而这种态度就是为了让年轻的学生们看到公司对他的重视。

作为南京大学博导、“青年千人计划”学者吴建鑫的学生,明年才会博士毕业的魏秀参已经是一位业界新星,你很难想象还不满28岁的他已经被邀请担任了人工智能行业明星创业公司旷视科技南京研究院的负责人。与一般的毕业生不同,魏秀参就是龙梦竹所说的“还没毕业就被各大公司争夺”的头部人才,他根本不用自己投简历,大公司的负责人们就主动找上了门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陆陆续续有不少公司开始与他接触,但因为要出国,他就全部都婉拒了。今年10月回国之前,国内不少大公司从七八月就开始和当时还在澳大利亚的他沟通,最终他选择了自己发挥空间更大的旷视科技。

而更多的出身于非人工智能顶级名校的同学们虽然没有受到那么夸张的待遇,但相比其他专业的同学们,只要满足基本条件,他们的求职过程都堪称“零阻力”。

明年年初就要硕士毕业的王博来自更以文科实力见长的华东师范大学,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他在一个月之内就搞定了自己的工作问题。只投了五六份简历的他很顺利地拿到了华为、美团和触宝等几家互联网大公司的offer,成功率极高。出于种种因素考虑,他选择了加入大数据团队在上海的触宝。

在待遇上,他们应该都算得上“人生赢家”了。硕士毕业的王博表示自己的薪资在20万到30万元(年薪)之间,他的同学基本都能拿到这个水平的薪资。而根据《华东师范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硕士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7432元。来自计算机强校西安交通大学2018年应届硕士毕业生邱熙也表示过自己的薪资大概能够达到30万到40万元(年薪)的水平。“我们学校AI领域的毕业生,据我所知大家好像都是30万起,一线公司至少是35万起,大家今年的待遇都会非常好。”

《2018年韦莱韬悦毕业生起薪及政策调研报告》数据显示,人工智能专业方向的畢业生大部分是博士学历,起薪水平约为25万~30万,比一般软件开发类博士毕业生的平均起薪(18.5万)高35%~50%。一名人工智能方向的技术类毕业生薪资相当于3~5年工作经验的普通岗位工程师薪资。

远高于其他行业的薪资水平令人艳羡,也引得其他专业的学生自发地向这个方向靠拢。罗浩就对本刊表示,放在两三年前他刚入学的时候,浙江大学内只有一些非常对口的专业才会有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但到了今年,“稍微跟工科搭上关系的都在学习这些东西”。

魏秀参前两周刚刚在南大和北邮等高校的BBS上发布了招实习生的帖子,结果第二天就收到了十来份简历,其中甚至包括了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一位博士,要知道南大物理学排名全国第一。

赤裸裸的挖人大战

人才缺口这么大,每家公司自然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抢人。在市场上,这体现在三个方面:无死角的互相挖人,得到offer非常容易,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准的薪资待遇。

作为一个不懂技术的“文科生”,负责对外沟通的龙梦竹今年已经收到了20多个邀请,“连我们HR都接到过某家大公司发过来的offer”。在今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也曾透露,自己曾在一年时间内收到过来自猎头700多封邮件。

来自猎头公司Kelly Services北京互联网猎头团队的负责人Judy告诉本刊,他们今年接到的人工智能案子“特别多”,尤其是今年下半年。此前,她刚刚帮助今日头条数据团队招来了一位数据工程师。

如果想要离职,一个“还算靠谱”的人才就能拿到至少15个offer,这是戴文渊给出的数据。他对本刊表示,所有你能想到的公司都在招AI人才,甚至很多你想不到的传统企业也在招,所以他们想要拿到offer太简单了。

走出校园的各大公司在社招上的投入更是没有上限。此前彭博社曾报道今日头条方面试图开出300万美元的薪酬吸引人工智能方面的顶级人才加盟,而另一家创业公司触宝也开出了10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邀请技术负责人加盟。

这个过程中,头部人才自然人人都想要。要知道,据知情人士对本刊透露,今日头条的所有核心代码打印出来大概就是10张A4纸,如果你有这10张纸的话,你就可以重新做一个今日头条,“就像可口可乐的配方一样”。因此几乎所有的公司在采访中都对本刊表示自己只招“最好的”,但真正能招到顶级人才的公司并不多。想要吸引真正优秀的人才,薪水有时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了。

BAT这样的大公司拥有天然的“Big Name”优势。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触宝公司创始人王佳梁谈到这个问题时也很无奈,“我们即使是薪水上面开得比BAT更高,但还是会出现这种人才,他就是要去那种Big Name的大公司”。

关注人工智能行业两三年的猎头王俊宏也有切身感受,他此前为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做的三个案子都不了了之,很多候选人一听是创业公司都不会跟他进入互动阶段。他觉得这个原因是现在的创业公司都还没到产品交付阶段,许多人才就会觉得在薪水差不多的情况下,去阿里或腾讯这样的公司更稳妥一点。

当然,创业公司也有自己的优势,前提是他们本身得是一家带有“明星光环”的创业公司。仅以李开复口中人脸识别领域的“四只独角兽”(旷视科技、商汤科技、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为例:旷视科技的创始团队均来自清华大学“姚期智班”,都是当初的明星学生;商汤科技创始人为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教授及系主任汤晓鸥;依图科技的核心团队则都出自上海交大。一位人工智能行业的资深人士就对本刊表示,“技术人员最大的价值往往不在论文或技术本身,而在于他在业内外的影响力”。

旷视科技去年从微软亚洲研究院挖来了微软亚研院首席研究员孙剑博士,他是国内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明星人物,曾获得过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的“全球35岁以下杰出青年创新者”奖。去年年中,旷视科技花重金将其招至麾下,据传其年薪+期权超千万人民币。“我来这里就会考虑孙老师的因素”,魏秀参对本刊说道。而上文中还在浙江大学读书的罗浩也选择了去旷视科技实习,直接原因也是“听了孙剑老师的讲座”。魏秀参认为这就是头部人才的“羊群效应”。

而在此前20年一直是国内人工智能行业人才聚居地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则是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地方,许多资深研究员被挖去其他公司之后立刻就变身“联合创始人”或被委以“CTO”的重任。比如前微软亚研院创新工程组成员杨帆就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创业公司商汤科技的联合创始人,此前分别在阿里iDST团队担任技术总监的初敏与视觉计算负责人的华先胜此前也都在微软亚研院工作多年。

据说在去年的一次活动上,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和同台的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开玩笑说“我微软的人都快被你挖空了”,结果马化腾接着就说“我们在美国西雅图的办公室就准备设在微软的旁边”。沈向洋也只能报之以苦笑。

从海外挖人

国内的AI人才本就极为有限,争夺已达白热化,于是不少公司早早就将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从前几年开始,此前在美国公司任职的华人科学家、工程师以及高校学生们纷纷受到了国内的邀请,上演了一出“人才西游记”。

2013年,当时还在谷歌公司总部任职的闵万里收到了猎头的邀请,他们告诉他阿里这边数据量非常大,数据种类也很丰富,“要比亚马逊+eBay+PayPal还多”。权衡利弊之下,闵万里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于是他做出了回到国内的决定,成为阿里云大数据孵化器团队的负责人。

从那之后,阿里方面陆续从美国找来了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金榕、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普渡大学终身教授漆远、前亚马逊资深主任科学家任小枫、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聂再清、前谷歌Tango和DayDream项目技术主管李名杨。最近的一位则是本月初加盟的前Polycom(宝利通)声学设计和信号处理首席工程师冯津伟。

在阿里不断招揽人才的背后是百度落寞的身影。但就在三年以前,百度才是全中国人工智能人才最集中的公司,其中要以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吴恩达在2014年5月17日加入百度任首席科学家为最高峰。据某知情人士对本刊透露,在此之前,百度曾派出百度高级副总裁王劲和研究院副院长余凯前往美国,欲邀请另一位人工智能顶级科学家、多伦多大学教授Geoffrey Hinton加入,但“待遇没谈妥,觉得(Hinton)要得太高了”,最终被Google截和。于是他们当即决定转攻吴恩达,并成功邀请他来到了中国。尽管百度之后由于公司内部的战略问题,导致众多人才纷纷出走,另立門户,但他们成功挖来吴恩达的经验让不少国内公司相信,自己也能从美国吸引最顶级的华人人才回国。

“我们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6年有海外(AI)教育背景经历的留学生,毕业之后回国工作的比例年均增长率超过14%。有海外工作经历的,曾经在海外企业工作又回国的人才年均增长率是10%,也就是说有越来越多有经验的人士流回国内。”领英中国技术副总裁王迪说。

对于人才回流的原因,蚂蚁金服首席技术架构师胡喜觉得是“浪潮起来了,需要更多的人才做事。背后的逻辑是需要一个很大的舞台”。这个“舞台”则由三个因素组成:市场、数据以及资金。

华先胜就对我们表示,他离开微软回国加入阿里的原因就是想要把自己多年研究的心血应用到产品中。“我做图像搜索很多年了,但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技术落地场景,正好这个时候阿里巴巴找到我,要做电商图像搜索这件事,这正好跟我自己的梦想非常契合。”

目前,全球的华人AI技术人才约占全球AI技术人才的6.5%,是一股不小的力量。今年7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提到,要“加大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力度。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精准引进。”有了政策的支持,可以想见,未来两年中,国内人工智能人才争夺的战火只会被吹得更旺。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人才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人工智能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