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匠之传承 任重道远

2018-01-09向明

中华民居 2017年6期
关键词:木作苗子拜师

匠之传承 任重道远

自19岁进入故宫工作以来,李永革一直觉得自己精力充沛,浑身是劲。直到2003年在一次爬高时感觉有些吃力,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他也第一次产生了要把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的紧迫感。

如何行动?李永革想,恢复收徒拜师旧制,以师带徒,应该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为了推动这件事情,他前后忙活了两年。2005年12月底,故宫博物院决定重新恢复古建行业收徒拜师礼。当时,分别从事瓦、木、彩画3个行当的3位古建修缮专家正式招收了4名徒弟,这也是故宫古建修缮中心成立半个世纪以来举行的首次拜师礼。2007年,李永革又组织了第二次拜师活动,从参与故宫第三次大修的工程队伍中选了10个“苗子”。但是,这些“苗子”最后大部分都陆陆续续离开了故宫。“这个情况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现时代变了,他们30多岁的人都是拖家带口的,全靠干这个养家糊口,的确也有些不现实。”李永革说。对于这一现实情况,他表示理解。

故宫昌祺门,内有景阳宫,富藏图书。后殿为御书房,东配殿称静观斋,西配殿称古鉴斋。景阳宫现辟为珐琅器工艺馆。

不过,李永革并没有因此放弃招收徒弟的念头。为了扩大范围,优中选优,李永革又动起了面向全社会招聘的念头。2013年,经过文化部和故宫博物院的同意,故宫修缮技艺部开始面向社会招聘。为了鼓励年轻人加入,条件非常宽松:28岁以下,高中以上学历,户口不限。然而,尽管开出了如此宽松的条件,当时也仅有二十几个人报名。通过选拔,修缮技艺部最终招收了15名学员。他们被分成瓦木和油石两个组。“之所以这样分是因为瓦作和木作之间,以及油彩作和石作之间,都分别有着彼此互通的东西。并且,现在年轻人文化水平高,掌握速度又快,没必要‘单打一’,完全可以来个‘二合一’。” 李永革说到这,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其实我们当时是这么考虑的:五年招一拨人,当新的一拨招进来时,前面一拨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可以带领新来的进行一些基础性的学习。”李永革说,“这样到十年以后,第一拨招进来的技艺就较为成熟,基本上能独当一面了。”然而事情却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到现在5年不到,面向社会招聘的15个学员便已经走了6个。“其实这也早已在我的意料之中了,就想开一点吧,把他们走出去看成是官式古建营造技艺在外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 李永革自我安慰地说道。

“那么,剩下的9个人会一辈子留在故宫吗?”李永革时不时会这样问自己。就为了这个,李永革又给自己增加一项新工作—给学员们做心理辅导,鼓励他们留在故宫。功夫不负有心人,留下的这9个人如今已具备了一定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至少参加一些非遗传承表演是没有问题了。” 李永革半开玩笑式地说道。

除了传帮带,李永革还想通过别的方式把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承下去,那就是著书立说。李永革编写的《古建筑施工工艺操作规程》等教材书籍在行业内影响很大。不仅如此,他还参与了一些现代化的非遗传承工程。比如,故宫角楼数字化模型的制作、纪录片的拍摄制作等。

如今,李永革已退休,但是他心里依然放不下故宫的活儿。今年年中,在清西陵组织的一次古建培训会上,李永革挑选了十几个好“苗子”,并对他们进行了单独培训。事实上,这不是一次单纯的业务培训,而是李永革在抓住机会发掘古建修缮人才。他心里一直挂念的是,发现“好苗子”,并想办法把他们带入宫中。

每一次机会,李永革都不愿放过;每一个“苗子”,李永革都寄予厚望。或许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李永革还将继续维持这种状态,直到故宫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四代工匠。

李永革介绍木作工具

猜你喜欢

木作苗子拜师
木作艺术对于现代茶空间环境的氛围营造
湍河之畔拜师记
艺术百家:刘晶晶 苗子烨
系列纪录片《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开播
中国古建筑木作灰空间的营造
古老民俗艺术精粹
苗子的“调皮”
欧阳修拜师
李固千里拜师
苗子的“调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