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留孩子最真的想法

2018-01-08金春刘蕾

当代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睡梦中样子课文

金春+刘蕾

听了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7课《妈妈睡了》课例,谈谈我个人感受和观点。

在以文本为范例,以读促说、以读促写,学以致用上做得不够扎实。人们常说:“三年级就开始写作文了!”其实,我们在一二年级就开始训练写话,从写一句完整的话再到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训练起,到了三年级要求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才不至于如空中楼阁,也就是要遵循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有了这个训练过程,学生才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

建议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应放在读中悟情,读中练习说和写上,课后分别有“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看谁说得多”和“你看过妈妈睡觉的样子吗?说一说”的练习。可以结合指导读和引导悟来完成。

课文在第二三四自然段里,第一句话都是本段的中心句,这三段分别都是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而在这一环节,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笼统地要他们说说妈妈睡觉的特点,这个问题的提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可以把三个特点分别进行教学。下面说说我引导学生读中悟情,读中练习说话,读中练习写的构想:

教师引导,作者围绕“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具体写了妈妈眼睛、眉毛、脸蛋的美。作者观察得真仔细,他笔下的妈妈的确真美丽,由此感悟作者爱妈妈的情感:“作者爱妈妈,才会不惊扰睡梦中的妈妈;作者爱妈妈,才会如此仔细地观察妈妈睡觉的样子;作者愛妈妈,才会把妈妈写得如此美!”

接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说一说“你看过妈妈睡觉的样子吗?”引导学生从妈妈的眼睛、眉毛、脸蛋……是什么样子的来练习说话。结合课后“明亮的眼睛、水汪汪的眼睛( )的眼睛”写一写。老师列举了“大大的、圆圆的、美丽的、漂亮的”,其实,妈妈的眼睛不一定都是这样的,可能是布满血丝的、红红的,也可能是干涩的,还可能是有了黑眼圈、眼袋肿肿的……同样,妈妈的眉毛不一定是弯弯的,可能是直直的、浓浓的、淡淡的、细细的、粗粗的……妈妈的脸蛋也不一定是红润的,也许有些苍白,也许黧黑,也许长着黄褐斑,也许憔悴,也许粗糙……妈妈的头发不一定乌黑的、柔顺的、顺滑的、柔软的、浓密的、直直的、波浪似的,也许焦黄,也许毛糙,也许稀少,也许花白……每个人的妈妈长得都不一样,但学生观察到的是什么就说什么、写什么,不管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在孩子的心里都是美的,因为妈妈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还得哄孩子睡觉,妈妈那么勤劳、那么爱孩子,勤劳而爱孩子的妈妈是美丽的!引导学生感悟内在的美源远流长。也许,学生根本就没好好观察过自己的妈妈,那么学了课文中的这段描写,就布置他们回去好好看看自己的妈妈,也学着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妈妈的样子,从而培养他们从小学会观察,并乐于把所观察到的说出来、写下来的习惯。还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自己妈妈的样子。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妈妈微微地笑着。是的,她在微微地笑着,嘴巴、眼角都笑弯了。好像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会儿讲给我听…… ”时,同样在以不同形式的读的基础上感悟妈妈的温柔。从作者的想象中进一步体现妈妈对孩子的爱。作者的想象“睡梦中也在想好一个故事待会儿讲给他听”,可见平时里妈妈再苦再累不仅要哄孩子睡觉,还要给孩子讲故事,妈妈多么爱孩子呀!这种母爱子、子爱母的情感就在读与悟中自然体现。这一段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除了观察仔细外,还能根据所看到的妈妈睡觉时的微笑展开想象,浓浓的爱母之情流露无遗。

在这堂课上,老师问:“除了妈妈,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是温柔的?”有学生说“爸爸”,老师说:“温柔一般用于女性,比如——”学生就说了好几个女性亲人,如“奶奶、大姨妈……”当时我就想:温柔这个词只用于女性吗?可以用于形容男性不?学生说了温柔的爸爸,也许他爸爸的确温柔,也许她的妈妈并不温柔。那一刻,我的思绪飞出了课堂,飞到了我的童年时代。一般来说,都是严父慈母,可我家恰恰相反,是严母慈父。妈妈在我的印象中,可以用来形容的词汇就是“暴躁”,至今我对妈妈还心存畏惧感。而爸爸在我的脑海里的形象是“温和、慈善”的。因此,本人觉得不要给学生下定义(女性才是温柔的,男性不温柔),当学生说出“温柔的爸爸”时,如果是用词不恰当,可以帮他换个说法表达清楚,不可以否定他的说法。要引导他们从小说真话说实话。每个人都是千差万别、富有个性的,不能用常规去否定特殊情况。世上妈妈一般都爱孩子,但爱的方式各异,不一定都是温柔的,不一定都做到无微不至的细心呵护……还可以引导孩子感受不同的母爱方式。为何听这节课,我的心灵深深受到触动?因为我的母亲与众不同,她的爱是严厉的,甚至是苛刻的。是她让我不曾迷恋家庭给予的蜜罐温床,而能坚强地远离老家在城里租赁房屋读书多年。也许,对子女的爱留在心里最好,在温室里成长的人更不习惯寒冷也不轻易感动于温暖。母亲的节俭也使我习惯了清贫且容易满足,而不至于成为金钱的奴隶。

第四自然段:“睡梦中的妈妈好累。妈妈的呼吸那么深沉。她乌黑的头发粘在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上。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她干了好多活儿,累了,乏了,她真该好好睡一觉。”这一段的教学,老师提到了拟人化写法,但还应在深入一些,引导学生感悟到:“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作者看妈妈睡觉时内心是愉快与甜蜜的,也看出他热爱窗外大自然的情感。妈妈许是为了孩子累了才睡得如此沉,这一切都全听不到,她多么爱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又是多么爱妈妈,妈妈睡了的时候,孩子静静地看着、想着,感受着妈妈深沉的呼吸,感受着窗外的美景。试想,如果孩子不关心妈妈、不感恩妈妈、不心疼体贴妈妈,他就不会感受到这一切都那么美,也许她会哭着闹着吵着不让妈妈好好睡。“妈妈爱我,我爱妈妈”的情感就这样流淌在字里行间,要引导学生以不同形式的读与悟,而不是由教师一句话就总结出来的。

最后,老师布置了作业:把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小纸片上放在妈妈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并说“我想妈妈看了一定会很感动”。接着小黑板出示课外拓展阅读(《妈妈的爱》教读),并强调齐读了几遍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当时我就想:学生学完了这一课,有没有激发起想要对妈妈说话的欲望,他们到底会想对妈妈们说些什么呢?就连我这个听课的老师也不知道。课堂上,学生总共自由轻声读过两遍课文,第一遍是在老师范读后要求有感情地读,第二遍是要求找出妈妈睡觉时的特点时读。老师,您让学生充分读文本,读中悟情,读中初步学会观察,读中初步学会说写了吗?在没有好好观察自己的妈妈,也没有去感受妈妈的爱,写什么?怎么写?课前听歌后是说了自己妈妈的样子和妈妈的好,但那样的说是停留在原有水平的,没有因为这节课的教学而进步。没有解决好说什么、怎么说,写什么、怎么写,学生真就能写吗?如果布置这样的作业后教师能再作一些提示和引导,我想会更好。而且对于二年级学生,作业的布置可以具体可行一些。写几句话(可以是写妈妈对自己的好、为自己做的事;也可以写自己对妈妈的感谢;还可以写自己对妈妈的爱……)除了写,那个课外拓展阅读紧扣课文主题的最后一句“妈妈辛苦了!”不仅仅是反复读、就读而读,对妈妈的感激不仅仅是喊在口上,更应落实到行动上。老师可以引导:“妈妈辛苦了,去为妈妈做一件事,如倒水,捶背,拿拖鞋,洗袜子……”再让学生把自己为妈妈做的事说出来、写下来。

总之,作文教学要提早训练,要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促写,学以致用。另外,保留孩子最真的想法,这是原生态作文教学之根本。

猜你喜欢

睡梦中样子课文
它们的耳朵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子呢!
最想要的样子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之《少年,来玩我吧!》
爱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