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中学生“陪读”现象调查报告

2018-01-06朱彦彦

考试周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调查报告中学生农村

摘 要:陪读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结论利弊并存。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陪读作用只突出体现在个别方面,并偏离陪读的真正作用,而且陪读的作用与目的之间存在较大偏差,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关键词:陪读;农村;中学生;调查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古代皇宫贵族、达官贵人家庭也有先生、书童伴读,可见陪读现象由来已久。但是陪读发展到如今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在社会上广泛蔓延,并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

每一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当然现在的陪读已经不再像古代陪读那么单纯,因此产生这一现象有其诸多复杂多样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学生因素。而且在我国形成的这一特有现象对社会、教育、学生成长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

虽然陪读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比较多,结论利弊并存,而在政府层面仍然没有相应的政策和针对性的方案,缺乏必要的宏观导向引领。因此,陪读现象也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协同努力,尽可能减少陪读带来的消极因素,引导陪读能够逐步形成一种良性发展,并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 调查分析

1.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城区中学中存在陪读现象的人数、现状、类型进行调查分析,探究“陪读”产生的主要原因,从而让社会、学校、家长对陪读现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理解陪读的利弊关系,并能使社会、学校、家长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引导陪读能够逐步形成一种良性发展,并得到有效的控制。

2. 调查对象、方法

本次调查确定的调查对象为本县城区三所高中、两所初中现有陪读的学生及其家长,选取学生250名,其中每所学校各50名,男、女生各25名。分校选取研究对象可以在不同条件的校际间进行比较,有效地体现出共性特征,男、女生人数均衡可以减少因性别差异可能对研究样本造成的影响,尽可能确保调查结果的合理性和代表性。

本次调查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文献调查、访谈调查等。

3. 数据统计及分析

(1) 学校陪读学生统计(表一)

从以上统计表可以看出,全县城区五所中学陪读总人数达到了2669人,陪读的平均比例为20.16%。三所高中其中一中的比例最高达到30.1%,主要原因是一中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家长关注学生考上比较好的大学的愿望强烈;二中、三中依次为21.9%和16.7%,由于二中的生源情况比三中的好,这也印证了前面的结论,陪读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两所初中其中通河初中占18.6%,平襄初中占13.5%,虽然相对比例较低,但这些陪读学生大都来自乡下,其绝对陪读比例高达87.6%,主要原因在于年龄偏小,需要家长照料。另外,调查中发现,学校缺少学生住宿条件也是造成陪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问卷调查统计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对文献调查得到的陪读原因、类型进行细化,针对陪读原因设置20个相关问题,其中学生、家长各10个问题。共发放问卷400份,并按各校陪读学生比例分配发放给五所学校,最后回收有效问卷364份,问卷调查满足研究需要,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Ⅰ. 陪读人员调查情况

从以上统计图中可以看出,陪读人员以母亲和祖母为主,分别占41.6%和27.7%,而父亲陪读的比例较低,只占11.4%,这反映出陪读人员主要以照顾学生的生活为主,如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监督作息等。

Ⅱ. 陪读原因调查情况

从以上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支持学生考上好大学”的占41%,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各项,说明陪读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出于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学生不能独立生活”的占16%,居第二位,说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家长的现象突出。“支持学生到好学校读书”的占13%,说明上优质学校是学生、家长的更高选择,促使学生远离家庭求学,催生陪读现象产生。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现阶段农村优质学校偏少且分布不合理。“学校宿舍紧张”的占11%,说明农村学校还是硬件设施较差,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住宿需求。“不想让学生吃苦”占8%,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娇惯、溺爱程度比较明显。“监督学生校外生活”的占6%,说明学生有明显的接触社会不良环境的现象,形成了部分问题学生。“效仿其他家长陪读”的占5%,说明有部分家长存在跟风、攀比心理。另外,还有如学校管理不到位、乡村高中减少、学生在校出现问题等等。

Ⅲ. 陪读作用调查情况

陪读的对象是学生,也就是说陪读的目标和作用是最终让学生成为受益者,因此对于陪读作用的回答学生最具发言权。本次调查通过学生问卷主要针对陪读给学生在哪些方面起到了作用设置问题,每个问题按作用(或帮助)的程度,分为:A. 很大;B. 一般;C. 很少;D. 没有,E. 相反,五个等次选项。力求探寻准确的结论,明晰对陪读作用的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

从以上统计表中可以看出,问卷设置的6个项目中“解决生活问题”居于第一位,占到34%,明显说明陪读所起到的作用最主要是照顾、帮助学生生活起居,如做饭、洗衣、收拾房间等;而能够“提高学习成绩”的仅占15%,说明陪读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并没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还是要以学校学习为主。再从陪读作用程度中的选项平均比率来看,作用“很大”的只占22.6%,而“一般”和“很少”的分别占39.2%和23.8%,充分说明陪读的作用大都处于“一般”水平,而且还有1.2%的“相反”作用,更值得关注和反思。

三、 调查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 陪读作用只突出体现在个别方面。主要有减轻学生生活负担,增加学习时间;其次,可以关注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可以利用地域和时间优势对孩子实施即时监督作用,适时发现学生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行为上出现问题的学生,陪读可以直接有效地进行约束、隔离,从而起到矫正作用;再次,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及时得到看护治疗,改善学生的饮食,对学生健康有利。

2. 陪读的作用与目的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陪读的目的主要是支持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而陪读的作用却没有能够达到这一主要目的,基本上表现为以照顾孩子的生活为主,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从而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四、 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1.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们的陪读心理还很不成熟,很多家长没有能够建立正确的陪读观,乃至掺杂了一些不健康的扭曲的心态。因此,教育家长要摈弃“唯分数论”的观念,要能为孩子提供优质成长的环境和空间,而不是一味地保护和包办除学习以外的一切事务。

2. 陪读要理性选择,做到按需陪读。陪读现象表明,不是所有的陪读都是适合的,相反,可能造成孩子的个人行为能力的缺失,包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学习的能力。因此,陪读需要理性选择,比如独立生活有困难的,身体心理方面有疾病的,学习行为、思想方面有问题的等等,力争做到按需陪读、有针对性地陪读。

3. 学校要重视陪读的疏导工作。学校要能够与陪读家长建立联系,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及时了解陪读情况,帮助家长分析陪读的利弊,树立正确的陪读观,正确地选择陪读。并可以聘请专家和政法干部开展讲座,教授家长科学的陪读方法和安全陪读事项等。

五、 结语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是陪孩子“玩”或参加社会实践、动手实践活动,而在我国形成家长单纯地为孩子的“吃穿住行”和“学习规划”做好安排,而不考虑孩子独立行为能力的培养以及包揽而非参与孩子成长规划的“陪读”现象。而在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就是孩子的个人行为能力的缺失,包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学习的能力。因此,反思“陪读”产生的原因,解決陪读问题以及陪读带来的种种弊端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必须继续探究的教育课题。

作者简介:

朱彦彦,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第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调查报告中学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一例育雏室通风不良造成鸡苗慢性死亡的调查报告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2016年中国台湾直销事业调查报告
京族医药调查报告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