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风雅地说“再见”

2018-01-06甲骨问

山海经·故事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南浦长亭王维

甲骨问

中国文化中的人情味十分浓厚,在分离的时候,因为感情深,不忍分离,依依不舍地陪同送行一段路程,算是告别。不过,即使是这样伤感的事情,古人也安排得很有诗意。

李白说:“正当今昔肠断处,骊歌愁绝不忍听。”为什么离别的歌叫骊歌呢?原来有一首四言古诗,叫《骊驹》,里面有这么两句:骊驹在路,仆夫整驾。马已经牵到路上,车夫已把车都驾好。这是汉代两个人告别时,一个要走的客人唱的歌:车夫已经把车驾好,我马上就要走了。客人唱了《骊驹》之歌后,主人也要唱歌,唱一首叫《客毋庸归》,你不用这么急着回去,千方百计挽留他,情意绵绵,一唱一答,然后分手。

唐代以后,很快唐人有了自己的骊歌,就是王维写的那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叫《阳关曲》,自从王维写了这一首送别的好诗以后,唐人告别时,就唱这首歌。唱一遍觉得绵绵情意还没有充分表达,于是就再唱一遍,觉得还不够味,再重复唱一遍,以后这首歌曲就被称为《阳关三叠》。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也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朋友即将分离之时,怎么能少得了送别酒呢?最好的证明就是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了。主人请要走的人喝酒,因为酒这东西有一种振奋作用,本来两个人告别心情就压抑,喝点酒可以高兴一点,消解一些离别之愁。“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除此外,古人还喜欢折一支杨柳枝,送给上路的人。这是为什么呢?“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另外,古人认为柳树可以驱邪,折柳赠别是对旅人旅途安全的祝吉。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古代,凡是在送别的地方,一般都要种很多的杨柳树,给送别的人攀折。唐代西安的灞陵桥,两边杨柳掩映,是古代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古人送别的地方还有一些讲究呢。首先是“南浦”最早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所以“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用名词。

其次是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还有《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段,后来长亭成为人们心中送别之所。

猜你喜欢

南浦长亭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南浦河守边记
走哪条路好
望月
捣练子·春
游瘦西湖
春日相思
踏莎行
王汇泉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