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可行性分析

2018-01-05周瑛

中外医疗 2018年26期
关键词:黄疸胆红素新生儿

周瑛

[摘要] 目的 分析间隙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可行性。 方法 方便选取该医院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黄疸患儿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实施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25例实施间隙蓝光照射治疗,对比分析不同方法疗效。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直接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1、5.861,χ2=4.16,P<0.05)。 结论 间隙性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更为理想,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血红胆红素水平,且应用更为安全。

[关键词] 间隙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持续蓝光照射;胆红素

[中图分类号] R72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09(b)-010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easibility of blue-light irrad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Methods A total of 50 children with jaundice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25 cases of continuous blue light irradi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25 cases. Interval blue light irradiation treatm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different method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χ2=0.35, P>0.05). The direct bilirubin level, total bilirubin level and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5.961, 5.861, χ2=4.16, P<0.05). Conclusion Interstitial blue light irradiation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jaundice,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lood red bilirubin level and is safer to apply.

[Key words] Interstitial blue light irradiation; Neonatal; Jaundice; Continuous blue light irradiation; Bilirubin

黄疸为新生儿常见症候,是因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导致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表现为皮肤、粘膜、巩膜及其他组织染黄。若未进行正确方法治疗,会影响肝脏功能,同时还会影响患儿的神志以及智力水平,且具有不可逆特点[1]。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疗效不佳,而光照尤其是蓝光照射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传统的光照是持续12或24 h照射,但长时间照射治疗容易引发不良反应,不利于患儿的健康成长,如何进行安全有效光照治疗,是临床研究的重点[2]。该次研究中,分别给予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黄疸采用间隙蓝光照射或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医院收治的50例黄疸患儿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1~33 d,平均年龄为(2.22±5.5)d,体重为2.0~5.5 kg,平均体重为(4.0±1.6)kg,早产儿12例,足月儿13例;观察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为2~35 d,平均年龄为(2.25±5.52)d,体重为2.2~5.7 kg,平均体重为(4.2±1.7)kg。两组患儿的基线数据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研究性。所选取的病例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获得知情权,签署同意书。

1.2 入選标准

纳入标准:均为该院生产,未出现严重分娩并发症;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颜面黄染。排除标准:因胆道先天性疾病而引发黄疸;合并严重先天性疾病;治疗中途退出治疗者。

1.3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治疗,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完善对应性干预,给予患儿口服益生菌药物,并给予输血治疗。对照组患儿接受持续性蓝光照治疗,18~24 h/d,间隙8~12 h, 根据胆红素水平相应调整蓝光照射时间,1个疗程5 d。观察患儿实施间隙蓝光照射治疗,照射6~8 h/d,间隙时间4~6 h,再进行蓝光照射治疗,1个疗程5 d。蓝光照射治疗方法:患儿放入到蓝光箱中,给患儿佩带上眼罩,保护患儿视力,并利用尿不湿保护患儿生殖器,也可播放舒缓音乐,缓解患儿情绪。患儿放入治疗箱后,在患儿身旁放置患儿常用的衣物或毛巾,提高患儿的安全感,将毛巾毯放于患儿背部,防止因长时间受压,而表现为不适。而且每间隔20 min,护理人员需更换1次黄疸患儿体位,明确治疗室温度,调整到最合理温度,防止治疗中温度过高而引发的患儿不适。黄疸患儿治疗期间,观察患儿尿不湿情况,注意及时更换,保持尿不湿干燥。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72 h后病情状况,分为4类标准[2]:显著改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患儿身体无黄染症状;改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改善但未达到正常水平,黄染症状消失;好转: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但黄染症状无消退;无效: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以及黄染症状均无改善。总有效率为显著改善率、改善率与好转率之和。记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水平、直接胆红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经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25例,显著改善16例,改善6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0%,观察组25例,显著改善15例,改善7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直接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直接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直接胆红素水平、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照组25例,皮疹4例,发热3例,腹泻3例,其他3例,总发生率为52.0%,观察组25例,皮疹1例,发热2例,腹泻2例,其他1例,总发生率为24.0%,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5)。

3 讨论

新生儿时期因脑屏障组织尚未发育完全,胆红素极易渗入到脑组织中,容易导致血清中胆红素浓度水平升高,而导致新生儿出现皮肤、巩膜、粘膜等组织发黄,临床称之为新生儿黄疸[3-4]。该疾病多发生于新生儿,病情严重时,会影响新生儿的四肢协调能力以及智力发育能力,严重者会导致新生儿死亡,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同时也增加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以及精神压力[5-6]。据临床统计,超过60%以上足月儿会在出生后1周内发生黄疸病症,因此临床对该疾病治疗十分重视。蓝光照射为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最常用方法,研究认为,450 nm蓝光为胆红素分子可吸收波长。蓝光照射靶点为皮肤浅表组织,未结合的胆红素在蓝光照射下,发生变化而转变为异构体[7]。这些异构体属于水溶性物质,仅尿液排出,或经胆汁排至肠腔,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但蓝光照射期间会产生热能,患儿因不能及时排出热量,容易发热,再加上患儿长期受光照,容易出现皮疹,光疗分解产物从肠道排出,肠壁受刺激而蠕动量增加,容易引发腹泻。

当前临床仍主要采用持续蓝光照射治疗,但容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研究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光照治疗方法,是当前临床研究的主要内容,临床有研究提出采用间隙蓝光照射治疗。该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杨卫芳[8]研究中提出8 h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连续16 h以上蓝光照射治疗总有效率为98.7%,这与该次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这表明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观察组的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分析可能是因照射胆红素清除需要过程,而且间断蓝光照射时间短,减少皮疹、发热、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相较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间隙蓝光照射治疗优势显著,具体如下:间断照射治疗时间短,可减少母婴分离时间,便于母乳喂养,提高患儿家长的依从性以及满意度;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蓝光箱利用率;减少皮疹、腹泻、发热等并发症发生;减少对患儿提问波动、生理节奏的影响,不会抑制患儿肠道中乳酸酶活动,预后效果显著,因此间隙蓝光照射治疗优势更为显著[9-10]。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患儿的身体状况,维持患儿体温水平稳定,调控足月儿蓝光箱温度30℃~32℃,早产儿尽量调控蓝光箱温度32~34℃,蓝光照射期间,注意观察患儿黄疸有无改善,同时注意保持患儿脐部干燥清洁;若母乳喂养量不足,应及时补液治疗,多喝糖水和牛乳,防止腹泻发生。

综上所述,间隙蓝光照射治疗相较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更为安全可靠,优势显著。

[参考文献]

[1] 王惠敏,潘攀,邓益斌.两种蓝光照射方式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16(19):56-57.

[2] 马群英,黎明真,聂洪莉.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4):370-372.

[3] 黄启玉,杨海荣.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效果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4):5522-5523.

[4] 刘剑敏,殷学敏.茵栀黄注射液灌腸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6,8(6):75-76.

[5] 田莉娟.间隙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疗装备,2016,29(2):146-147.

[6] 陈潘虹.茵栀黄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4):75-76.

[7] 伊明江·达吾提.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临床指标观察[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9):55-56.

[8] 杨卫芳.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285-286.

[9] 孟庆艳.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6):208-209.

[10] 程丽辉.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4):1903-1905.

(收稿日期:2018-07-17)

猜你喜欢

黄疸胆红素新生儿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鲁晓岚:黄疸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