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侧支循环评估对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及预后的价值

2018-01-05刘新亚张莉文何冬梅张正祥叶民

中外医疗 2018年26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刘新亚 张莉文 何冬梅 张正祥 叶民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侧支循环评估对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及预后的价值的应用效果。 方法 方便选取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每组20例。行CT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成像检查将存在侧支循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无侧支循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侧支循环评估对两组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发病30 d时,观察组轻度神经功能缺损75.0%高于对照组65.0%,中度神经功能缺损5.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χ2=4.72、5.894,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0.3±5.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0.5±5.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2,P<0.05)。 结论 侧支循环的评估进而建立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评估;CT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09(b)-004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ssessment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prognosis of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enrolled in the study, with 2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CT angiography combined with CT perfusion imaging showed patients with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s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ithout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s control group,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drugs, an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ssessment was performed for two groups.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 patient's prognosis was observed. Results At 30 days of onset, 75.0% of mild neurological defici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65.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5.0% of moderate neurological defici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20.0% in the control group (χ2=4.72, 5.894, P<0.05); The daily living ability score of the group (80.3±5.5)poi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0.5±5.8)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6.822, P<0.05). Conclusion The evalu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s conducive to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ssessment; CT angiography; CT perfusion imaging

腦卒中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类,其中后者即急性脑梗死是脑卒中中较为常见的卒中类型[1]。发病机制为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出现坏死或软化,最终导致患者的局部神经功能受到损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2]。目前临床上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如何恢复患者缺血组织中血液的正常循环上[3],侧支循环可以促进缺血组织处血液循环的恢复可达到缺血组织的保护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的目的,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4]。因此,侧枝循环的存在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尤为重要。该研究方便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4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年龄在46~85岁,平均年龄(65.3±8.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年龄在45~85岁,平均年龄(64.3±8.3)岁。两组样本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治疗前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部出血的发生,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后均同意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均为缺血性脑卒中病症;患者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具有知情同意权。

排除标准:一次性黑朦及头晕等可疑性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肿瘤、颅内感染、合并颅内血管畸变及神经系统病变性疾病患者;本身具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者;颅外肿瘤及急性传染病患者;不能保证完成该次研究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经CTP联合CTA进行影像学检查。

CTP检查方案如下:扫描仪器选择西门子公司的64层螺旋CT扫描仪,首先对颅脑常规横断面进行扫描,扫描横断面厚度及间距均为7 mm,然后选取基底节为中心40 mm层厚进行CTP扫描,造影剂的注射采用德国Ulrich 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静脉团注射4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使用18号针头以5 mL/s的速率随后注射20 mL0.9%氯化钠溶液,所有操作完成后7 s开始进行CTP扫描,仪器参数设定为80 kV,300 mA,间隔时间为1 s进行扫描,扫描范围40 mm。

CTA检查方案如下: 在CTP扫描完成5 s后行CTA扫描,造影剂的注射同CTA扫描,采用手动扫描的方式在看到颈动脉显影时行CTA扫描,从主动脉弓到头顶部为扫描的范围。仪器参数为:电压100 kV,电流为300 mA,扫描厚度为0.6 mm,矩阵512×512,螺距1.2 mm。在获得扫描的原始数据后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后续处理,以对患者的侧支循环状况进行评估,根据侧支循环的代偿程度不同选择不同的分组,其中代偿程度良好的患者分为观察组,无侧枝循环代偿或侧枝代偿程度较差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方案为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脑保护、改善循环、控制基础疾病等脑梗死急性期一般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发病后的3个月内采用电话随访或回医院复诊,频率为1个月1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两个指标[5]。

1.4 疗效评价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改良的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RESSS)进行评估和测定,共分为重度功能缺损、中度功能缺损、轻度功能缺损3个等级。总分共45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45分。重度评分:31~45分,中度:16~30分,轻度0~15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改良版的巴氏指数(BI)进行评定,包括洗澡、上下楼梯、穿衣、转移、进食、用厕、大便、小便、修饰、活动进行在内的10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最高为100分,最低为0分。死亡:0分, 重度依赖:25~45分,中度依赖:50~70分,轻度依赖:75~95分,独立:0分。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两组患者入院1 d时,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0 d时,观察组MRES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在发病30 d时,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0.3±5.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0.5±5.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2,P<0.05),见表2。

3 讨论

脑侧支循环是指在脑部供血动脉出现血管狭窄或阻塞严重时机体可选择其他良好的侧支循环进行代偿以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梗死面积,这些新的血液循环通路即为侧支循环[6-7]。侧枝循环根据开放层次可分为三級,一级为Willis环的血管构成,二级为眼动脉、软脑膜及其他较小的侧枝与侧枝吻合,三级是新生成的供血血管。侧支循环可有效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对患者的预后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患者侧支循环的评估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分为直接和间接方法。直接方法可通过造影技术对血管的解剖结构及血流情况进行直接观察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目前分为DSA、CTA、MRA、TCD四类,间接方法可通过血流动力学间接反映缺血区侧支代偿的程度,主要分为Xe-CT、SPECT、PET、CTP、PWI四类。侧支循环及时有效的建立可有效减少患者的脑梗死面积,因此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较轻,预后较好。该研究结果显示,发病30 d时,观察组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为(75.0%)高于对照组,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0.3±5.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与王鑫等[8]研究中,发病1个月后,治疗组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为92%高于对照组,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为(4%)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2.3±5.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结果一致,说明,侧支循环的建立及评估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侧支循环进行评估,发现存在良好侧枝循环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春尧,章强,陈慧军.CT技术在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中的应用[J].临床荟萃,2017,32(9):747-751.

[2] 严明. 侧支循环评估对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应用价值[D].苏州:苏州大学,2015.

[3] 吴竹青,群森,吴君仓.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15,36(12):1549-1552.

[4] 李聪. 侧支循环的代偿程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联[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5.

[5] 高慧,谢春明,闫福岭.脑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像学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3):457-460.

[6] 李乾露,杨德雨,刘波,等.脑供血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J].中国卒中杂志,2015,10(2):175-180.

[7] 廖翠芳,钟维章.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研究新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8(7):680-683.

[8] 王鑫,丰宏林.侧支循环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30(9):842-844.

(收稿日期:2018-06-19)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实施综合性康复护理效果的研究
雌激素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早期肠内营养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营养状况及结局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中风复元方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高尿酸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水平与预后的临床关系分析
丁苯酞联合血栓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双源CT血管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中青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