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升审美素养的低段童诗教学策略探析

2018-01-05杨华丽

新教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童诗儿童诗童趣

杨华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儿童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并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儿童诗具有音韵之美、言语之美、结构之美、意境之美、童趣之美……学生读诗、学诗、写诗的过程就是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以下笔者从五方面谈如何基于审美素养的提升,探析低段童诗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韵律之美在于发现、聚焦、创造

发现韵律美。兒童诗有押韵与不押韵之分,在诵读中,应根据诗歌韵律特点,采取不同的诵读指导侧重点。比如,北师版二年级下册《杨树之歌》押的是“ɑng”韵,读起来响亮上口。执教时,笔者点明这个特点,指导学生注意读好韵脚,表现出诗歌的韵律美。在教学其他诗歌时,笔者都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歌的这种特点,并通过拓展延伸法让学生明白押韵的好处,做到诵读有声,琅琅传情!

聚焦节奏美。不讲究押韵的童诗,在诵读时就更要引导学生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节奏,从而激发学生对童诗的喜爱,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如北师版二年级下册《瀑布》这首童诗,节奏鲜明,叠词和语句特别讲究对仗美。针对此特点,教学时应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对节奏稍有了解,以节奏传情,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不同节奏可表达不同情感。充满童趣的童诗还可以加入拍手跺脚,甚至采用把文具、桌面当成打击乐器等形式加强节奏感。

感受创造美。笔者执教北师版二年级下册童诗《杨树之歌》第一小节时,为增加童趣诵读之美,进行“创造性诵读”:读“刮风时唱得欢快,下雨时唱得响亮。没有风雨来帮忙,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让学生边读边摇动手臂,边做表情,并在每句句末创造性地加上大叶杨不同情感的歌唱——“哗啦啦,哗啦啦”,让学生真正变身大叶杨,体会大叶杨的乐观情怀……

二、言语之美在于玩味、品味

玩出生活味。儿童诗是学生生活的诗意再现。如果不知所云,便无法品言语之美,宛若鹦鹉学舌,那么学诗意义何在?所以教师需要在诗歌教学中把诗歌引向生活,加深学生对童诗的理解,引导学生明白诗人如何把平凡的生活变成有趣的诗歌。例如北师版二年级上册《雨后》,写的就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雨中耍水对学生而言太熟悉了,那诗人是如何把这种场景变成奇妙的小诗,语言又是怎样有趣,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教完这首诗后的几天刚好下雨,笔者带学生到操场踩水,玩水,边玩边诵……这样引入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把生活写成诗的艺术,促进对童诗语言的内化。

品出文学美。童诗语言简单却充满诗情画意,充满了儿童层次的文学美感,但低段儿童对文字的认知,尚在初始阶段,对那些拗口的词汇、句式会感到惶然不知所措。教师如果在教学时能带领学生去品味这些语言的文学美感,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培养审美素养有巨大的作用。例如北师大版《瀑布》这首诗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比喻句和叠词的运用,所以教学时笔者主要采用对比策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比喻手法运用的巧妙和叠词运用的匠心,指导学生学说比喻句,把一首小诗补充完整。

三、意象之美在于引境、创设

引出诗意境。儿童诗简练的语言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缺乏想象是无法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十分必要。儿童是一个最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在接触周围世界时,头脑中会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如在教学长春版二年级《小小的声音》中“我不过是个小小的声音,我只有个小小的梦想:在清新的空气里,充满花香”时,笔者边播放音乐边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闭上你们的眼睛,和平时你们看到的美景联系起来,告诉我,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意境想象,让学生感受幸福的意义,进一步与作者共鸣,并为仿写做好准备。

创设唯美境。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发现不同点,聚焦诗词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去联想,激发儿童的纯真特性,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比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流动的画》这首童诗的第一小节,为了激发想象,笔者在黑板上简笔作画,画面有蓝天白云、蜿蜒的公路、弯弯的小河、山路边鲜花盛开、水库人家……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上可能还有什么,笔者继续用简笔画补充;再接着,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补充描绘弯弯小河的样子,在引发想象的同时进行写话训练。这样有趣的想象引导,使学生能够与课文内容达成情感的共鸣,实现“美”的内化和迁移。

四、结构之美在于赏析、创写

赏析诗结构。在童诗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赏析童诗的结构之美。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我想》是一首富有童趣、情趣的儿童诗。全诗共五个小节,前四个小节的结构大致相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这样的结构之美,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言语的共性,欣赏诗人的构句之美,然后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读中赏,让学生产生移情体验,感受童诗的结构之美。

学习诗的写法。童诗教学,除去审美情趣的培养,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秘密,习得表达的方法。童诗一般简短,但结构章法丰富多彩,语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比如,动词的连用、叠词的使用、语气词的反复出现、三叹一唱的节奏,直接将客观世界的节奏和动画传达给儿童,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给予美的享受。在品味中引导学生发现诗人写法的奥秘,把握诗句表达的特点,再去仿去创,就是最美的言语迁移。如教学北师版《杨树之歌》时,第二小节有一个很好的仿创点,先讲杨树唱给谁听,再讲为他做了什么事。让学生模仿诗歌的这些句式,每个人说一句,再把每个学生的创编整合起来,就变成一首可爱的小诗。再如,教学北师版一年级《雨铃铛》这首童诗时,笔者利用课后一个问题:春天除了“招呼”小燕子还在招呼谁?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写春天体验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给这篇童诗做“接尾巴的游戏”。学生的答案丰富多样,引人入胜,让人读了不得不感叹学生奇异的创造力。这就表明,在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结构时,还要尽量建立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上。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

猜你喜欢

童诗儿童诗童趣
又甜又脆的童诗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教案《创作儿童诗》
童趣
童诗对对碰
创作儿童诗的有效教学策略
童趣照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