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心聚力踏征途 风起扬帆正远航 谱写大连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2018-01-05大连市发展改革委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大连市发展改革委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连时提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的目标,为大连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部署下,大连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进一步开创大连振兴发展的新局面,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一、改革发展,五年跨越,城市转型发展换新颜

稳中求进保增长。大连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培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实现预期目标。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新兴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快速成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8%,占GDP比重五年提高8.1个百分点。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年均增长16.6%。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5%和11.3%。

城市建设换新颜。稳步推进全域城市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形成“一轴两翼、一核一极七区多节点”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格局。从城市发展硬环境看,加快建设东港、梭鱼湾和新机场商务区,城市综合功能显著增强。科学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哈大高铁、丹大快铁正式通车,地铁1号线2号线、星海湾大桥、莲花山隧道开通,长山大桥、大伙房水库输水入连工程、红沿河核电站一期2号机组等工程投入使用,渤海大道一期工程、旅顺中部通道工程、红沿河核电二期项目、华能第二热电厂项目等积极推进,全域路网、电网、水网和港口布局逐步完善,普兰店市撤市建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从城市发展软环境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户籍改革、土地、财政、投融资等政策配套得到强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与农业现代化紧密集合、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生态文明水平逐步提高,中日韩生态循环示范基地获国家批复,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大连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称号,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智慧、便捷、宜居。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相得益彰,凸显城市品质。

创新引领谋转型。以创新为引领,加大力度调结构,实现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不断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一方面,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整车项目为龙头,整合现有汽车零部件产业资源,汽车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智能化、绿色化为调整方向,加快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装备基地,船舶重工、大连中车、中国一重、光洋科技等一批装备制造业企业加快向系统集成和制造服务化转型,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核电装备等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瓦房店市成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以健全石化产业体系为主线,推进长兴岛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大连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740亿元的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以节能环保、高端发展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技术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半潜式钻井平台在自主设计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高技术船舶在LNG船、LPG船、万箱以上大型集装箱船及节能环保型船舶领域取得突破。

另一方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储能技术、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国内首台AP1000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成功投入应用,世界首臺规格最大的爆破阀工程样机成功试爆。大连机车自主研制的7200kw、160km/h六轴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新园区成为国家推动中国—以色列高技术产业合作重点区域。英特尔增资55亿美元升级大连工厂,打造世界最先进的“非易失性存储器”芯片制造基地,融科储能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为该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辽宁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设立,在体制创新、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推出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和可复制经验。

对外开放迈新高。积极构建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平台。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积极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东北亚国际贸易中心,大力推进口岸贸易、跨境电商、现代物流、金融期货等现代服务业提速增效,支撑大连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承办三届夏季达沃斯年会,进一步打造城市品牌,促进对外开放。抢抓发展机遇,金普新区成为国家在东北地区的第一个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正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平台建设,在政府职能转变、园区协同开放、人才政策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城市核心功能区建设,整合各类优势资源。“辽满欧”过境集装箱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三星”班列、大连—白俄罗斯班列正式开通,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对接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中国(大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成为东北首个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强“单一窗口”平台、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促进“互联网+外贸”融合发展;获批建设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重点发展港航物流、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制定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瞄准国际通行规则先行先试,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措施102项,“三互”大通关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走在全国前列。

深化改革激活力。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之要、促进发展活力的关键之举。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公布权责清单,进一步简政放权,实现应放尽放。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优化办事流程,有效释放市场活力。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大连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开展化解过剩产能专项行动,水泥、造纸等“十小”企业全部取缔,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政策措施,有效降低企业杠杆率,持续推进涉企收费清理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快国资国企改革,组建水务、城建、地铁三大集团,强化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功能,增强国有企业投资发展能力。金普新区推进“大部制”改革,机构和人员编制均压缩30%以上。普兰店实施撤市建区,新的管理体制基本到位,行政机构和人员编制分别精简29.2%和25.7%。市直机关所属122户企业脱钩改制和公务用车改革顺利完成。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获批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完善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基础信息征集常态化,截至2017年上半年,共征集入库信用信息1625.8万条。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更加广泛,政府重点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应用信用报告、政府采购领域开展信用记录查询、税务部门依据信用评价推出“银税互动”服务等,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监管机制得到强化。

二、勇立潮头,谋划未来,谱写创新发展新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充分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风险,着力破解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环境资源约束加大、体制机制矛盾突出等难题。未来五年,我们肩负着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排头兵的重要历史使命,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奋力书写大连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塑造产业转型新形态。以建成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为目标,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顺利完成。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商务会展业、商贸流通业和健康服务业,实现以服务经济引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落实《中国制造2025》大连行动计划,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质量品质提升、高端装备创新、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六大工程,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交通装备、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绿色石油化工等产业。抢先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储能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兴海洋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以改革创新为驱动,集聚经济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适宜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努力建立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围绕产业链培育创新链,着重推进在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制造、生物医药科技、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创业。构建以高新园区和金普新区为核心,以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中科院大连科技创新园、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大连都市科技园、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重点创新基地为支撑,以众创空间为补充的创新创业空间格局。着力于培育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法治环境、金融环境和科技中介服务环境,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机制。

以重大平台为支撑,实现对外开放新跨越。切实发挥金普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的开放引领作用,重点在外资审批体制、贸易发展方式、监管服务方式等领域实施政策和体制创新,在投资、贸易、物流、航运、金融、服务便利化和高水平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强化“四个中心”的支撑功能,深化和拓展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依托新型海铁联运物流大通道和北极航线沿线辐射区域,构建以大连为核心节点的路港经济走廊。实施更加主动的“走出去”战略,创新境外投资方式,拓展境外投资领域,全面参与全球竞争合作。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顺应人民生活新期盼。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逐步提高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鼓励城乡居民通过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明显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公共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救抚恤投入,优化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解决入托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社会问题。

以绿色发展为基础,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积极开展大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建立生态红线保护联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执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绿地、湿地、岸线、海洋、岛屿的保护,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扩大生态空间。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提高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大气、水体污染防治,全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新农村“六化”工程,推進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改厕。加强对黄海、渤海自然生态岸线的生态保护,加强海岛环境的综合治理,积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绿色大连。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