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不失为天大的幸福

2018-01-05

北广人物 2018年1期
关键词:天大小人书读书

读书,不失为天大的幸福

题图/毕明

这期沙龙主题读书,想起王菲的《笑忘书》。“不失为天大的幸福”,是其中的一句歌词,借来用。个人一直以为读书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算隐私之一。旅途中,从来要给读的书打个掩护,不露出书名。你的气质,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匆匆陌路,又何必无意间甩出个线索,扰到别人?

就像“天大的幸福”,完全是主观感受,你说天大就天大了?!每个人的“天大”都不一样大。坐井观天的青蛙哥,用现代方式解读,也蛮悲情的:你们还想让我咋的?上也上不去,出也出不来。坐井,是保存体力;观天,是希望不灭。你敢说,青蛙哥没有自己天大的幸福?

所以,这一期沙龙主题“涉嫌”暴露隐私,感谢四位作者,分享各自对读书的感受,纯属私人范畴。

先讲一个小故事:英国读书时的班长,近几年痴迷跑马拉松。2017年12月30日,他在朋友圈写下:“状态奇差!跑步以来第一次上收容车,第一次半途而废,第一次选择放弃。凡事总要有第一次,把它留给2017年吧,反正这一年也没什么‘第一次’。”你们猜,他这次要跑多少公里?50公里。你们再猜他如此失落,跑了多少公里?25.1公里。平时他基本每天跑10+公里。

用这些数字和状态作对应,跑步和读书,异曲同工。金城武曾在电影《重庆森林》里有句著名的台词:“跑步这么私人的事情,怎么可以随便跑给人家看?”读书、写书上佳的村上春树,算双料典范了。这里面涉及的层次与段位复杂了:不读书的,读一点书的,读好多书的,书痴;不跑步的,跑一点步的,跑好多步的,跑痴。不妨先稍顿片刻,自问:我在哪个状态?哪个段位?不同状态,不同段位,所谓“天大的幸福”,完全没有可比性,甚至共同探讨问题,都困难。

就像2017年12月30日一大早,朋友圈开始各种晾晒自己的18岁。不管90后在2017年12月31日都成年这些背景资料,你为什么也决定晒一下?这里面的原因探究起来,也是“天大的幸福”的个体理解差异性问题。但是大数据会告诉你:此次晒18岁的受众基数,就像枣核的中段,就像票房大卖的电影票房,庞大。庞大就一定好吗?庞大反映了受众什么心态?庞大反映了电影市场什么现状?还会生出很多关联问题……

如果你愿意探究这些问题,就像跑马拉松探究个人潜能一样,就像书越读越多探究上下几千年人类心理爬升一样,你忽略了即时快感,而是下意识探究更深层次。这种快感和幸福,是属于个人的,无法追求认同,也没必要。张爱玲读书多吧,她更愿意离群索居,甚至遗嘱都要写清楚,骨灰要撒到无人的地方;杨绛先生读书多吧,从“我们仨”到孑然处世,无所依倚,卓然。

读书,就是这么回事儿:读书,助你认识并与这个世界相处,形成独立思考。助力多大?很复杂,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可描述。虽然开卷有益,也不能偷懒儿说:书读得越多越好。这里潜在对应两个问题:读书之外,现实世界的担当,你可做到?读书之后,你可努力自省,换成良性的认知与行动力?

读书,能不能做到“三更灯火五更鸡”,不重要;读书,能不能从生活习惯变成生理习惯,不读就难受,不重要。你的内置生命自驱力构成如何,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重要。

愿大家都能按照自己的内置驱动,获得读书带来的“天大的幸福”。

□朱子

且说书痴

彭立昭

山中的空气就是不一样的新鲜。2017年5月,我只带了纸质书《解忧杂货店》、《自在独行》和“三个通宵读完的超级小说”就回归故里了。每天除了做点饭菜,然后就拥抱阅读,补养精神。阅读时,“我目睹了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想,在这个我从小长大的地方,承载了自己童年、少年和青春的那些或悲或喜的回忆,灵魂和家园已经无法剥离。

就在我准备回京上班时,却接到一位30年未曾谋面同学的电话,他叫邹宗德,隆回县司门前镇人。他告诉我,正跟班主任老师聚会呢。虽多年未曾谋面,但我能从诸多媒体的报道里知道他的名气越来越大。“问世间,联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就是他这辈子的写照吧。

24岁时,邹宗德就闯入中国楹联学会,成为最年轻的会员,后又雄姿英发跻身于“湖湘楹联七子”之一。他的付出也获得了中国楹联两个最高奖项——“梁章钜奖”和全国“联坛十秀”的荣誉。真的是应验了那句老古话,“司门前这地方是个朝朝代代出文臣武将的地方”。

通电话时,我分明听到电话中他和妻子的对话声。“宗德,该收的都收得差不多了,就差你要带的那些书了,可实在太多了?”“不多,不多,书不能离开我。放不进就扔衣服。”我听了打趣说,“书痴!”原来他正要出远门,家人帮他收拾行李呢。这些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了无数的古村镇,揭开了一个又一个古楹联村的盖头。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读初中时,邹宗德读课外书从未歇停过。他看书速度快,我说他是走马观花,他说自己一目十行。教语文的是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龙吉水老师,我们被他那种对诗歌的执着和痴迷所感动,开个班会,也有同学会诗兴大发,佳作不断。或许因为看的书多,两节课的作文课,邹宗德总拿第一节课来玩,第二节课才一口气写完,饶是如此,他的作文常成为作文课上的范文。有人说过: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靠做自己喜欢的事养活自己,是最幸福的事情。邹宗德虽然没有因写楹联家财万贯,生活来源靠的是他在银行工作的收入。虽然至今还不是很富有,但家有贤妻和已上班的孩子,并拥有了一套自己的房子,其乐融融,足矣。

还有一位书痴我必须得提一笔,那就是住在我家亲戚对面的“私塾老师”蒋文瑜。人过四十,文质彬彬的,早已出落成一种“文人风骨”,常常于冷眼旁观处有别人所不及的见解。去年3月,他正式注册了“崇古书院”,挂牌当起了先生,专门教孩子学书法、读国学。一打听,这个私塾老师从小就是个“书虫”。父母在家他就躲厕所去看。据他自己说,最高纪录是蹲在厕所把一本《武林》看完的。每次考试他都倚仗作文拉分,时不时整个单科第一。除了看书,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写字画画。如今他开的“崇古书院”是租的房子,学生不多。他说不在于学生多少,只要方向没错,终究是不会离谱的。这些年来,他似乎一直被生活重压着,但始终没有向生活妥协。

看来,读书人的心态就是这样的,活一辈子,名利金钱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风趣,你的这辈子就算没有白来。

“人小”易近视

毕 明

给如今的60后、70后,甚至80后提起“小人书”,几乎无人不知,那是他们童年美好生活梦幻般的摇篮。情结也好,情怀也罢,藏在心底,绝对给点儿阳光就明媚,个个都是笑脸,花儿一样。

小时候家在距离县城十几公里的工厂,文化生活极其单调。几乎家家都给孩子买几本“小人书”进行文化与美术教育,现在都叫“连环画”和“绘本”了。“小人书”不光小人(孩子)看,大人也看,半个32开书本大小的百十来页的“小人书”怎么也能打发个把小时,毕竟每页也有百十来字呢。

爸爸爱买小人书,为此还总被妈妈唠叨:有闲钱买点儿鸡鸭鱼肉解解馋多好,花那份儿冤枉钱!爸爸每次都答应的好好的,可每次去县城“出差”回来,我和哥哥总盼望爸爸能从他的上衣口袋里掏出几本崭新的小人书,如果没有便非常失落,再好的饭菜都觉得不香。

于是,几年后,我们家居然攒了近两纸箱子的小人书,惹得小伙伴时不时央求到我们家来借小人书。不借!为啥?因为俺家的小人书都被爸爸七八本为一摞给订上了,粗粗的白线绳订得很结实。借一本,没有。借一摞,没门!来家翻看一会儿是可以的,就这么牛!当时心里那叫个美。

小人书概不外借,那就自己消化吧!坐着、躺着、趴着,各种能想到的姿势悉数登场,没白没黑地看,这个如饥似渴。对四大名著的了解就是从那时小人书开始的,有画有字,图文并茂,老少皆宜,多好!

那时正赶上家家户户开始按电表走字收取电费,于是为了省点儿电钱,天摸黑了也不愿早早开灯,于是眼睛盯着小人书上的小人的距离就越来越近了,不久就变成了近视眼,150度很快就过渡到350度。

终于有一天,那两箱子小人书也随着全家搬入省会城市而不知哪里去了,很可惜,两箱子的“精神食粮”就这样不再滋润心田了,当然我们已经长大,也许不再关注它们才是丢失的根本原因。不过,咱也从《三国演义》、《岳飞传》小人书中照猫画虎地画了不少名臣良将,日后对绘画的浓厚兴趣也大抵源于此吧。

1930年1月,一位新社工的加入使得每位员工可以承担更少一些数量的病例,这样使得他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处理个案例,并且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门诊上。

我的读书也就是从这实用主义开始上的道儿,至于长大后人家说的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可以陶冶情操的话也都是听别人说的,就是觉得至少在中国古代,读书人是可以考状元举人做官的,冲这一点读书就很好。读着读着,书和考试也就把自己送进了大学,反倒是大学毕业后,看的书少了不少。

看来自己还是不够爱书的,要不干吗手机不离手、屏幕跟着走呢?

有空还是多读几本书

木 匠

一般来说,读书有三种,一种是为读书而读书,比如中小学课本,乃至大学百分之七八十的课本,都属此类;一种是你想要了解某种专业知识,或者你想要掌握某种技术而读书,比如讲述各种专业知识的图书(当然包括一部分大学的课本),或者是各种技术手册;一种是纯为打发时间而读书,比如诗歌、小说、散文、野史、神话故事、古今传奇……

前两种读书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质,要么为了升学、要么为了能够得到一份工作,其所求,无外“黄金屋”、“颜如玉”和“千钟粟”,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齐家”;而后一种读书则完全是为了放松身心,感受一下人生的美好,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养性”。至于“治国、平天下”,那就不仅仅是单靠读书所能达到的高度了,故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里。

我觉得吧,不管是哪种读书,对一个人来说,都是必须的。因为前两种读书,都是在给你的生活打基础。倒不是说一定要有这个基础,但没有,等你到了该工作的年龄,就会发现,几乎一份像样工作你都找不到。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你这辈子的日子一定过不太好,所以你不仅得读,还得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使劲读,能读多少是多少。而后一种读书的是人这一生能否过得有趣?因为后一种读书不带有任何功利的色彩,读什么书,全看个人喜好。

总之,读书这个事儿,往低了说呢,人是社会动物——社会动物是什么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得抱团生活。何谓抱团?就是相互之间得有交流。而你要和人交流,肚子里没点儿上下五千年怎么行,不然别人说什么,你都听不懂,你说什么,别人又觉得你说的这些没一点新鲜的,岂不很没意思?君不见,大凡嗜书如命之人,往往都是人群中的趣人和妙人。

这往高了说呢,生命是短暂的,我们无法延长她的长度,却可以拓宽她的宽度,读书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我劝大家有空还是多读几本书。

不过,说来也很惭愧,自己这些年,其实一年到头也读不了几本书。记得三十年前,大学毕业时,我们班主任老师曾跟我们说过这样一番话:“工作和上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上学时,有老师逼着你读书,工作以后,就没人逼着你读书了。眼看你们就要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了,老师有句临别赠言送给你们,那就是希望你们在工作以后,每年仍能读十本书。”

开始,我还有想过“每年十本书”,这个量会不会太少了一点?但在毕业二十年后,当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一年的读书量,早都不到十本了!在有了这个发现后,我还难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但是改也难……

书中自有心如镜

李雄峰

做人挺有趣——从认识第一个字开始,我们就算是能读书了,而读书成了除了课堂上的课本以外,我们获得精神食粮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说来惭愧,自己读书不多,却总想着一些问题: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我们获得了那么多的精神食粮又是为了什么?这些精神食粮会让我们变成怎样的人?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话,貌似都是年轻的学子们励志用的,而到了这个年纪,慢慢地体会出,读书,还可以让我们上升到人性层面的一种认知——书中自有心如镜。不错的,读书的过程,往往也是让我们在人性的镜子面前照一照的过程。

在我们的汉字库中,一些能够表达内心情感的字,往往都会伴以一个“竖心旁”,或者直接由“心”字组合而成。而随后,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并带着自己的情感与认知去结识一本本书籍中的一个个人物,那些和书外的我们有着同样的“血肉”与“情感”,以及让我们产生各种各样情感、心理反应的人格。更有有心人,会撰写读书笔记和书评,记录下自己对书中人物和事情的喜怒哀乐悲恐惊如此丰富的情感心得。读书,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丰富的人格;读书,也让我们有了丰富的人格。

可以说,几十年接受的优秀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让我们的心智也固定下来,书中所学到的道理,不仅成为我们做人的准则,更成为我们行事、做事、辨事的基础与标尺。当我们读懂了善,就体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快乐;而当我们读懂了恶,也体会到了“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的坚定,当我们读懂了爱,也就明白了感恩,而对于爱的伤害,也就自然明白了恨。

真的,书中自有心如镜。在书中,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正义与真理,甚至不惜用生命来捍卫。照一照我们自己,在是非原则的面前,我们是否还有一份勇气站出来维护呢?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当恶在作乱的时候,自己自然会站出来去做斗争;字典上有着对“爱”与“憎”的明确的解释,那就是允许我们去爱,去憎。当然,这也是一面镜子,我们要做书中那些经典人物的博爱,而非自私自利的狭隘的爱。也要敢于去憎恨那些人民的罪人,因为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必须去恨。这就是一代伟人告诉我们的“泰山与鸿毛”之论断。

还是多读书吧,自己就一直推崇《旧唐书·魏徵传》所说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给自己多竖些书籍的镜子,挺好。

猜你喜欢

天大小人书读书
想起“小人书”
小人书里的大干世界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小人书里的大世界
考察中国的“听天大耳”
我们一起读书吧
人人有“三大”
读书为了什么
小人书伴随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