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流不息:时空观视域下的红山文化及诸文化

2018-01-04王升

关键词:红山文化

王升

摘 要:红山文化源远流长,据有关考古研究,可上溯到8千年以前,甚至12000年前,仅就狭义的红山文化而言,最新考古发现在6千5百年以前,历时1500余年。从空间观来看,红山文化其跨度以赤峰、牛河梁为中心横跨东北三省及河北省,影响到东北、华北地区。如果以时空观来描述红山文化更能看清其文化脉络、发展情况及其分布的区域。红山文化与红山诸文化虽是经常提及的概念,但对于一般读者可言,却常常感到一头雾水,厘清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更好理解红山文化。

关键词:红山文化;时空概念;红山诸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0-0005-04

红山文化像一条河流,有干流,有支流,川流水息,沿着历史的脉络从约8000年前流传至今。红山文化是考古学意义上的一种文化,它以时代久远、涵盖区域辽阔与诸多文化并行而自成特色,它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做出了有说服力的贡献。

一、红山文化的空间概念

红山文化与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文化一样,也是以河流为中心的。它以西辽河的两条支流潢水(今天的西拉沐伦河)和老哈河为中心,向东南延伸,到大凌河流域形成新的文化中心。

红山文化涵盖的面积约20万至50万平方公里。从分布范围来看,红山文化北边越过了潢水,深入蒙古草原,具体来讲已经越过潢水(今天的西拉沐伦河),沿乌尔吉木伦河,新开河等向北边延伸,指向了蒙古草原深处。南边分两段,东段位于渤海沿岩的辽宁省葫芦岛市的沙锅屯和新营子遗址;西段跨过燕山山脉向华北平原延伸。西边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上游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商都县。东边越过医巫闾山(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位于辽宁锦州市),并向东延伸,到达下辽河西岸。从空间来看,红山文化以赤峰市、辽宁北部为中心向四周延伸,在东北与华北的交接处。

二、红山文化的时间概念

站在红山之巅,辽远的视域,更容易让人去想象远古的时代。红山文化如果能穿越历史,回顾往昔,也许就没有了神秘的意味。作为历史,只能通过考古来探究它曾经的峥嵘岁月。

根据郭大顺著作《红山文化》、雷广臻著作《红山文化及其影响》所述,红山文化按其历史的进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先红山文化时期、红山文化时期、后红山文化时期。

(一)先红山文化时期

先红山文化是指早于红山文化的文化类型。其分布范围比红山文化分布范围也许更为广阔。目前已考证的主要类型有:上窑文化(约12000年前)、小河西文化(约10000年前至8500年前)、兴隆洼文化(约8200年前至7400年前)、查海文化(约8000年前)。

这一时期的文化,距今年代久远,主要遗迹基本以房屋遗址、石器、陶器、玉器为主,具有原始风貌。古朴的房屋遗址,有的是洞穴式,有的是半洞穴式;粗朴的石器,简陋的器具,印证人类石器时代刀耕火种的阶段。苏秉琦先生称这一时期为“中华上万年文明起步”。只有稍晚时期的兴隆洼文化,成形的玉器反映了人类已经进入了更文明的时代。

(二)红山文化时期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该文化主体分布范围在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其年代为距今6500—5000年,红山文化历时1500余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每一期中又可分出早、晚两段。

早期阶段,距今6500—6000年左右,代表红山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期。遗址数量偏少,目前所知仅在牤牛河上游的兴隆洼遗址和大凌河流域的小东山遗址发现少量的房址。早期早段的文化面貌更多地体现出对本地区文化传统的延续;早期晚段,吸纳中原地区文化因素,彩陶开始出现,文化面貌发生变化,红山文化正式形成。

红山文化早期早段以陶器为主,从形状上看均为筒形,从形态上看可分为罐、钵、瓮、斜口器、碗、杯等。从纹饰上看,主要有“之字纹”“斜线纹”“折线纹”“三角纹”及容器底部的“席纹”。早期晚段中出现了泥质彩陶。这一时段的陶器纹饰发生了变化,比之前的更为复杂。主要有有双沟曲线纹、网格纹排列的三角形图案、横排平行短斜线纹、横排交错平行短斜线纹、横线纹、横宽带纹、不规则三角纹等。

中期阶段,距今6000—5500年左右,代表红山文化全面发展阶段,开创了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繁荣期。

这一时期社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现了大、中、小型聚落,反映出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社会等级的出现。二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生产技术也再上新台阶。陶器仍是主要生活用具,但种类多样化,生产数量进一步增多,彩陶成为主体,其纹饰花样丰富多彩。生产工具方面,石器的制作水平进一步提高,经过改进的石耜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双孔石刀是这个时期的收割工具。可见农业经济在这个时期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还流行石镞,呈三角形平底、凹底。这是一种石制的箭头,是古人远距离狩猎和袭击的主要工具。它一方面表现了这一时期渔猎也是重要的生活的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了细石器加工制作有了很高的水平。三是宗族观念盛行,崇拜先祖成为传统。因此出现了陶塑人像,并且以女性为主,似乎印证了母系氏族時代的特征。稍晚时期,玉器出现,尤其是造型独特的C形玉龙出现,既代表了崇祖尚玉的特征,更代表了手工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晚期阶段,距今5500—5000年左右,红山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期。

这一时期社会进步明显,红山文明形成。从聚落遗址来看,面积更大,最大的有100万平方米。从挖掘的器物来看,社会上出现了特权阶层,私有制更加明显,部落出现了领袖人物。最著名的牛河梁遗址,规模宏伟,布局合理,聚落中出现了标志性的建筑,如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手工业方面,制陶业更加发达,出现了专属祭祀用陶器。玉器更成为上流社会的祭祀用品或佩饰用品。玉器在造型、技艺等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从挖掘的墓葬品中可以看出,玉器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这一时期的红山文化从周边区域吸收了先进的因素,同时红山文化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后红山文化时期

后红山文化时期是指晚于红山文化时期的文化类型。其分布范围亦在红山文化分布的范围之内。其时间距今大约5千年至2千5百年之间。主要有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等。

该文化遗址较少,但大量新的文化因素的出现使其具有不同于红山文化的特点,既有自身特色,又有大汶口文化和来自西部史前文化的影响。从小河沿文化分布来看,其影响范围西侧已到内蒙古西部的岱海地区。

三、红山诸文化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即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地段。红山诸文化是指除了红山文化之外,还与红山文化同时共存的文化类型,但它们与红山文化源流上不同,有自己的特点。红山诸文化与红山文化同时发展,并且互相产生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红山文化的发展。红山诸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赵宝沟文化和富河文化。这些文化都有以“血亲”为主体的发展关系,所以已故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之为“红山诸文化”。红山文化是红山诸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研究红山诸文化的基础;而红山诸文化也为研究红山文化的来龙去脉起到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赵宝沟文化

赵宝沟文化是与兴隆洼文化同时发现的另一种新的考古文化,在西辽河流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红山文化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从发生的时间上看,晚于当地的兴隆洼文化而早于红山文化,它的出现,填补了赤峰古代史上一段重要空白。赵宝沟遗址在1982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揭露房址17座,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经研究确认为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被考古界命名为“赵宝沟文化”。

赵宝沟文化距今约7千2百年至6千4百年左右,其影响范围以赤峰、河北北部一带为主。保存较好的主要遗址在赤峰市敖汉旗高家窝铺乡赵宝沟村北,该文化因在这一地区发现而得名。从发掘遗址来看,这一时期居民住在半地穴式草木混合屋内,房屋遗址一般呈方形或正方形,个别的也有呈梯形的。居住的面积最大的有100平方米,通常的都在20平方米左右。房屋成排分布,具有一定规模。从深度上看,一般都在0.3米至1米之间。房址中有供做饭及同时取暖用的灶,还有的房址有柱洞。这一时期居民存在等级,以农业为主,狩猎经济仍是重要补充成分。这里出土的石器有大量的磨制石器及细石器,其中石斧、宽刃石耜独具特色。石斧两侧边缘已被磨平,宽刃石耜的肩部已打出凹缺,显示出做工精细的迹象。房址内还出土陶尊14件,其中以三灵纹陶尊最为经典,器型是直领园肩,腹部内收,器体表面磨光,腹间压划猪龙、飞鹿、神鸟的图案。画面布局合理,比例匀称,动感十足,这幅远古画作,意境幽深,给人一种神秘而奇幻之感。赵宝沟文化,首次出现由猪首、鹿首和神鸟组合的“灵物图像”,考古界称之为“中国第一神图和最早的透视画”,在意识形态和绘画艺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第二件有代表性的文物是陶凤杯。

1971年,赤峰“中华第一龙”被发现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令人震惊,成为国宝级的文物,也成为赤峰市标志性的文物。“玉龙”图案也成为赤峰的标识性符号。2003年,赤峰赵宝沟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珍品,被称为“陶凤杯”。这件器物造型是一只鸟的图案,其冠、翅、尾的形状与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凤”基本相同。此类造型的史前文物,在我国首次被发现,因此被专家称为“中华第一凤”。另外,文物上的纹饰,与现实中鸟纹并不一致,具有更高的艺术想象力特征,显示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凤”的崇拜。“龙”“凤”均在赤峰地区出现,故在当地有最早的“龙凤呈祥”一说。

(二)富河文化

富河文化是1962年在乌尔吉沐沦河东岸富河沟门村发现的一种不同于红山文化类型的新石器文化。集中分布于西拉沐沦河北岸,距今约5千5百年至5千年左右。

富河文化所代表的赤峰先民同红山文化一样,也过着一种村落定居生活。村落位置都在河边,并且选择在背风向阳的一边。村落有大有小,大的村落房址多达150座,小的村落只有40多座。从房址来看,地表上都是分布有序的“灰土圈”。经过发掘發现,这些灰土圈多数是多次建筑的房基,有的在上面曾建筑过4次之多。由此可见,富河文化遗址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好地方。房子大多数为方形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少量圆形的。其中的方形房址门向南开,横宽3—5米,纵深3—4米,最大的一所6米见方。室内地面多经夯砸,光滑平实,墙壁上抹有草拌泥,室内设有灶炕,有的灶炕旁边埋有斜口罐,似乎是用来储存火种。柱洞都发现于室内的南北两面,推测这种房子是的顺山势建成的“偏厦子”式房屋。圆形房址直径都在3.5—5米之间,也为半地穴式,室内有灶炕,柱洞都环壁而挖,推测房屋为类似现在蒙古包式的建筑。

生产工具多为石器,也有大量的骨器。石器中,可粗为分大型石器和细石器两类。大型石器大多数是经过精工打制而成,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斧、锄、锛、凿等。其中少量斧锛的边刃都经磨制加工。这些大型工具都相当定型,均属具有固定用途的生产工具。大型石器中,还有经逐制而成的磨盘和磨棒等,磨盘一般长30厘米,因长期使用,中间下凹成马鞍形,磨棒一般长20厘米,形状有棒形和扁形两种,这是用来加工谷物或草粒的工具。细石器数量丰富,形制定型。种类有镞、錐、钻、圆刮器、尖状形、长条形石叶等,富河文化的石镞同红山文化不同,形制呈柳叶形,数量十分可观,这是当时最基本的狩猎工具,它在社会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除此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制作十分精美的石叶,这种细石器两边非常锋利、长短不一,最长的可达13厘米,它的具体用途除了作为刮削器以外,还用于制作复合工具,人们把它镶嵌在骨质刀柄的夹缝中,制成精美适用的石刃骨刀。可以想象的出,当年富河文化的年轻猎人如果在腰间佩带上这样一把漂亮的大刀,真是显得既英武又时髦。骨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富河文化的显著特征,种类主要有椎、镞、刀柄、针、鱼钩、鱼镖以及有齿骨器等。这些骨器一般都加工精细,形制规整适用。

富河文化的陶器同红山文化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器类比较单一,制作也很粗糙,以质地疏松的黄褐色陶为主,灰陶次之,没有发现红陶。陶器均为手制,以简形深腹罐为主,腹壁平直,上面压制以竖之字形篦点纹。底部很少有编织物痕迹。此外,还有少量的钵和小杯等器物。从器类比较单调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很粗犷的。因为日常生活用具不多,因此,用来充当炊具的器物也同时用作容器。另外,人们还发现,有许多陶器上都钻有为缀合裂纹的孔洞,可知当时的陶器尽管质量粗糙,但也很不容易得到,因此,人们对它就格外珍惜。

遗址中,发现有大量动物遗骸,经鉴定,其种类有野猪、鹿类、黄羊、狐狸、松鼠、狗獾以及犬科类和鸟类动物等。其中又以鹿类为最多,约占一半左右,其次是野猪和狗獾。这些动物均属产于山地森林中的肉用和皮用经济狩猎动物。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推测,5000年以前赤峰北部一带的自然环境,并不像现在这样,到处是沙化的草原,当时这里水源充沛、河湖交错,山岗和原野上,生长着茂密的乔灌木混交森林。这样的自然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采集和渔猎资源。富河文化的先民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依靠采集和渔猎等经济手段,长期在这里生活下来。从大量的掘土工具和谷物加工工具的利用中,可以认为,富河文化时期已经有了简单粗放的农业,不过,这种农业在当时社会经济中还起不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它还是从属于采集业的社会生产部门。数量众多的石镞、骨镞以及鱼镖、鱼钩的普遍使用,以及大量野生动物遗骸的发现,表明富河文化先民社会中的渔猎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富河文化先民已经有了占卜习俗,遗址中曾发现有用鹿类动物的肩胛骨的带有灼痕的卜骨,这是我国占卜习俗的最早实物例证之一。占卜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它的出现,是人类的观念形态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类完全裸露在威猛狂暴的大自然面前,他们随时都会遭受到天火、洪水、山崩、地震以及毒蛇猛兽的袭击。面对一次次厄运,他们只有束手待毙而没有任何抗拒力量,每当灾难过后,一切都恢复正常的时刻,大自然又显得那样友好慷慨,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衣食资源和安稳的居住条件。这一切显得是那麽矛盾,又是显得那麽的不可理解,于是,人们在不理解中便幻觉出有一种神气的力量在操纵着这个世界、决定着自己的命运,于是产生了神灵崇拜。人们诚惶诚恐随时随地的各种神灵顶礼膜拜,希望能及时得到福祐。最早受到崇拜的神灵都是各种自然神祗,因此,这种崇拜又叫自然崇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起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己以及对于所处的这个世界的认识也逐渐地发生了变化,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们便产生了主动的预测吉凶,从而把握自己的命运的要求,于是占卜现象出现了。到了商周之际,占卜已经发展成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項最基本的内容,上至军国要务,下至生活琐细,几乎是无事不占,无时不卜。有许多迹象表明,建立商朝的商族,其原始根据的就在赤峰一带,如此说来,中国占卜习俗的起源,也同赤峰的古文化有关。

红山文化在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内蒙古,作为一个概念已经家喻户晓,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常识,人们心中并没有更多的内容。红山文化与红山诸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业内人士可以算是小儿科了,但作为普通民众长期以来也一直已不被人们所理解。本文通过梳理红山文化的基本范围、基本脉络以期更多的民众深入理解红山文化并为之做出贡献。

注:本文根据红山文化研究成果整理编写而成

参考文献:

〔1〕郭大顺.红山文化[M].文物出版社,2005.

〔2〕雷广臻.红山文化及其影响[M].沈阳出版社,2009.

〔3〕于建设.红山文化概论[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张国强,孙国权.五千文明话红山[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

〔5〕郭大顺.龙出辽河源[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6〕席永杰,刘国祥.红山文化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6.

〔7〕刘国祥.东北文物考古论集[M].科学出版社,2004.

〔8〕王惠德.日出红山后[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9〕雷广臻.走进牛河梁[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1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三联书店,2009.

〔11〕http://blog.sina.com.cn/u/1275237557.

〔12〕王相骊,王耀武.红山文化探秘[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中的玉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