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阅读滋养心灵的文学作品

2018-01-04

教育家 2017年45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沙盘价值观

让孩子阅读滋养心灵的文学作品

文 | 本刊记者 嵇玲

11月26日,国家级文化项目“中国阅读”在杭州正式启动。阅读,成为近年来全民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同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也意识到阅读对于学生终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合阅读的书籍等问题,还存在一些困扰。为此,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主编陆建德教授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就学生阅读给出一些建议。

中小学生慎读《水浒》《三国》

现在孩子很早就开始阅读了,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但是,大家对所读的书还是要有所选择,有些书年轻人看未必合适。

我小时候看《水浒传》,里面那些英雄的绰号都叫得出来,但是现在我再去看,就会觉得里面对暴力的宣扬太多了,而且很多是无缘无故的暴力,不能从任何程度上去原谅。在孩子的判断能力还没有形成之前,读了以后会受伤害,校园暴力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

比如,《水浒传》中有一个英雄叫雷横,他想把朱仝拉上山,就选择了一种非常极端的方式。阴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中国人纪念先祖的日子,佛教称盂兰盆节。那天美髯公朱仝带沧州知府的幼子在放生池边观赏放河灯,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温暖的场景,但是李逵出现了,拿起斧头就把这个幼儿给杀死了,从而将朱仝“逼上梁山”。智多星吴用在背后所起的作用是不光彩的。

再比如武松的复仇,血溅鸳鸯楼,杀了很多无辜的人,而有些被杀者并没有做过对不起武松的事。还有李逵劫法场,边上有人看,他的斧头就抡过去,对准的都是平民百姓。梁山英雄不事生产,实际上是寄生在社会身上的瘤子。

《三国演义》里,猎户刘安为了招待刘备,杀了自己的妻子,挂在厨房里,将她臂上的肉割下来,炒出几盘菜肴来,供刘备食用。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在《三国演义》里却是很自然的部分。

这当中有大量的行为都是文明社会应该拒绝,应该反思,应该批判的。小学生还没有分辨能力,阅读了一些文学作品之后,喜欢上一个人物,可能会对他的一些行为缺少批判能力。这是不是有利于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是不是有利于培养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社会主义接班人?我是有所怀疑的。

我们原来对暴力不敏感,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暴力倾向会造成社会问题,包括校园暴力以及社会上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读经典,要带着历史感拉开距离

我建议年轻人不一定要看《水浒传》《三国演义》,即使要看也要抱有一种批判的态度。

我们阅读作品要有一个历史感。在各个时代都有一些时尚,曾经征服了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但要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看。比如,魏晋时期流行吃一种叫五服散的东西,其实是像毒药一样,吃了会要人命的,但那时候很多人流行吃这个。

我们要意识到,沧海桑田,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大家可以阅读古人的作品,但应该有一个距离感,并不是要把自己变成古人,他们对欲望的追求可能跟我们是不一样的。

就像梁山英雄倡导“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称分金银”,这种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值得我们现在去欣赏吗?值得我们去肯定吗?大量的传统故事,我们都是可以在新的价值框架下去重新解读的,不然的话就太荒唐了。

现代文学也是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现在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现代文学也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它的成就高于很多历史时代。

晚清的时候,很多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对世界了解特别少,感觉老子天下第一,是世界的中心,认为洋人只会造造枪炮,没有文化传统。这种情况,在林纾、严复等人开始翻译外国小说和人文学术著作之后发生了改变,大家发现外国人不仅长于制造机器,也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翻译事业催生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像鲁迅、巴金、茅盾、老舍等,他们都是懂外语的,都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他们的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关系很深。像鲁迅的《狂人日记》就是受到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影响,连题目也一样。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作于1907年,介绍了欧洲很多富有反抗精神的作家和作品,翻开了中国文学史新的一页。“五四运动”呼唤的科学与民主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铺平了道路。现代文学恰是同一个大时段产生的。随后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主导了整个社会。

中国传统读书人免不了有“读书做官”的想法。他们最在意的是得到社会的承认,享受种种待遇,悲叹“才大难为用”,无非是抱怨自己官位太低。春风得意的时候“一日看尽长安花”,要他们服务社会不是容易的。

毛泽东提倡“为人民服务”太有必要了。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白求恩有。白求恩的医术是很高的,他应该穿皮鞋,但是他不介意自己穿草鞋,他不在乎地位和待遇,他眼睛里看到的是病人,他只希望尽可能多抢救一条生命。

这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在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也要阅读中国文学的高峰——现代文学。新文化运动以后,我们对传统多了一个审视、反思的视角。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坚持,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有了自我反省的能力,就能自我更新,与时俱进。只会原地踏步踏的文化会被开除“球籍”,清末民初以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文学作品背后隐含着价值观

中小学生阅读,读到好的书,受到感动,然后他就会发现读书之后的自己和读书之前的自己是不一样的。这个过程中,他成长了,超越了原来的自我。我们的自我、我们的心灵是不断成长发育的。就此而言,我们和中小学生一样,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来挑战自己,提高修养,使自己善解人意,更富同情心。

我不相信有纯文学,从来没有什么纯文学的东西,文学背后总是隐含着一种价值观,跟我们怎么做人是有联系的。有些作品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我们被里面的人物所感动。

中国古代的成语,形容一个人“鹤立鸡群”“落落寡合”“卓尔不群”,其实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表示一种赞赏。传说中的隐士脱离任何人际关系,或者说脱离社会生活,仿佛因此就特别清高。这是神话。任何美德都是由人与人的交往来体现的,孤零零的隐士没有美德可言。晚清的先进分子意识到“群”的重要性,而古代诗人特别想追求孤独之美,诗人的理想化的自我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比如,陆游在《卜算子 · 咏梅》中自比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类似的诗词其实都是让我们在潜意识里面产生一种与他人的紧张关系,我觉得这很不利于人的道德成长。“一任群芳妒”的人到最后很可能是孤芳自赏的。

中国传统诗词很美,“怨”调也不少。我不会推荐中小学生背诵怀才不遇的作品,因为这些诗词往往有自我美化的毛病,诗人做一个县官就满腹牢骚。有的诗人自视太高,总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摆出这种姿态是对自己的伤害,自我中心的人是长不大的。他们太重视社会的认可和待遇,而不去问我怎么为他人做一些事情。

有时候我担心,怀才不遇、自我欣赏的诗文读得多了,可能不利于一个人融入社会,关爱他人。自恋是束缚人的蚕茧,中小学能帮助学生走出这个蚕茧,就是莫大的成功。

我们应该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心,培养他们对其他人的责任心,这是特别重要的。而小孩子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就是在阅读中不知不觉间形成的,不能让孩子与自我黏合得太紧,自省的能力必须从小培养。我们学习语文,看似学习一种语言能力,其实也是接受教育。课文里暗含着价值判断,不能把语言和价值观完全分开。

让孩子有一颗柔软的心

有很多小孩子在上学之前就喜欢听故事,这是特别好的习惯。讲故事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小孩子听故事,背后也是一个道德成长的过程。他们通过听故事来了解世界,在听故事的时候,跟故事里面的人物产生某种互动的关系。

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的同时,也可以鼓励他们自己阅读。自己能够阅读之后,可以阅读的范围就会更广,可以知道很多父母不知道的事情。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好处,当孩子进入学校,他们的天地顿时宽阔了很多,阅读的范围也会更大,会关注同学们在读什么书,老师推荐了哪些书。

儿童文学里面一定要有让孩子感到温暖、有爱心的东西,不能太坚硬,不能太自我,要把世界上有温情的东西教给他们,要让他们有一颗比较阳光、柔软的心。

在中小学阶段,我们要给孩子选择能够滋养他们心灵,同时也能滋养社会的作品来阅读。

我们现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并不是大家嘴上会背就可以,而是要变成我们的行为,在行为习惯上体现出来,而行为习惯要改变是最艰巨的,最慢的。行为习惯是价值观最有说服力的体现,它的形成过程很复杂,但是我相信阅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时候我们会说:“看一个人是什么人,就看他书架上有什么书”。

通过阅读来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断成长,不断更新的。一个民族要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个人也是一样。我们说,孔融让梨是美德,但是如果他再小几岁,可能就不会让。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知道了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很多其他的人。

欧洲有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叫皮亚杰。他认为,儿童实际上是很自私的,这种自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是生存的本能。他还通过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点:

他做了一个沙盘,沙盘上有山、有建筑,还有几个小人儿分布在沙盘的不同位置。他让实验中的孩子站在沙盘旁边,去想象,当他站到小人儿的位置,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年纪小的孩子,只能说出自己站在沙盘边上看到的是什么,想象不出站在沙盘上的小人儿看到的是什么。而年纪大一点的孩子想象力更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也更强,他们就能说出站在沙盘上的小人儿看到的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想象力,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要从其他人的角度来考虑的,想他人所想,感他人所感,这就是“移情”。小孩子最初是不知道这个道理的。我们说一个小孩子自私,其实是因为他缺少道德想象的能力,而这一点是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慢慢演变的。

所以,我们要通过阅读来培养中小学生“移情”的能力。

培养非实用的阅读兴趣

中国过去那种读书做官的态度,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实际上是把读书作为了一种工具。父母总是相信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身份,这样的话,就变成了一种功利的态度。这种态度实际上限制了人的境界。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要从事一项工作,必须要去读一些工具书。像喜欢下棋的人会拼命去看下棋的书,那样也是很幸福的,但有时候还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扩大自己的兴趣。

我还是希望大家在阅读上有一些非实用的兴趣,这样读书会越来越有趣。

给孩子选择书,要注意故事本身要有趣,不能太乏味,不能太按部就班,要能给他们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让他们感到有一种阅读的乐趣在里面。阅读的乐趣是特别重要的,这种审美的愉悦,跟从小到大的成长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我相信好的东西,自然而然能够吸引孩子。

【陆建德简介】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任《文学评论》主编、社科院研究生院外文系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麻雀啁啾:文学与社会》《自我的风景》《高悬的画布:不带理论的旅行》《思想背后的利益》《现代化进程中的外国文学》《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英美文学与思想史论稿》《潜行乌贼》等。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沙盘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沙盘游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ERP电子模拟沙盘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沙盘活动设计、实施和反思——以武夷山一中沙盘活动开展为例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浅析供应链管理沙盘模拟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