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方言中的“南瓜”

2018-01-04许井岗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清化词形葫芦

许井岗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汉语方言中的“南瓜”

许井岗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根据“南瓜”的词形分布特征,结合语音演变的规律,构拟了“南瓜”各种词形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词形演变的机制及其规律性。本文研究的结果对探讨“南瓜”在中国的引进以及传播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南瓜;词形;地理分布;演变

1 条目

根据《汉语大词典》:南瓜,瓜名。俗称倭瓜、番瓜等。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亚洲南部,我国普遍栽培。果实可做蔬菜;种子称“南瓜子”,供炒吃、榨油或药用。

2 “南瓜”的分布特征与解释

2.1 “瓜”系

(1)色彩类。“金瓜”属于典型的东南分布,中国东南地区除了“瓠”系分布的地区,基本上是金瓜的天下。从“金瓜”与“瓠”系的分布(见下文“瓠”系的分布)上看,“金瓜”似乎在东南部形成了 ABA分布,即金瓜是存古形式,而“瓠”系是创新形式。但我们认为在理据性较强的“金瓜”的地盘上产生“瓠”系词形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们认为这种分布是金瓜词形在东南部的扩散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金瓜这一词形不仅出现在中国东南部地区,而且还比较集中地分布在河南北部、河北以及山西中部地区,山东的个别地区也有分布。这样,“金瓜”在中国的南部和北部形成了典型的 ABA分布,即“金瓜”曾经向北传播,越过长江线与淮河线,到达河北山西等地区,后来才被“南瓜”等新兴的词形阻断“金瓜”分布的连续性。但这样的自南向北的传播线路非常少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放弃这种“徒步式”传播的假设。我们认为“南瓜”等果蔬更可能是因商业需要而运输到北方地区的,而随着南瓜的运输“金瓜”词形也进入到北部地区。另外,考虑到“金瓜”这一词形具有很强的理据性,所以南北平行创新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大的。

(2)“方位”类。有两个词形:南瓜、北瓜。“南瓜”这一词形的分布范围最广,涵盖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呈现南北均衡之势。“北瓜”分布格局与“南瓜”相同,中原地区有此词形,而且南北纵深度大致相当。但北瓜比南瓜分布区域要小一些:江南只是出现在江西、湖南个别地区以及浙西皖南毗连地区,北部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山西以及山东的部分地区。根据《汉语大词典》:南瓜,瓜名。俗称倭瓜、番瓜等。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亚洲南部,我国普遍栽培。果实可做蔬菜;种子称“南瓜子”,供炒吃、榨油或药用。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南瓜》、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蔬菜》。这两部书中都有关于南瓜的记载,南瓜都被称之为“南瓜”,还列举了南瓜的俗称,如“番瓜”、“倭瓜”等。我们认为“南瓜”这个词形应该是个书面形式,后来,理所当然地成为通语词形,然后通过教化方式向南向北扩散。“北瓜”这个词形应该是个口语形式,从与“南瓜”两个词形在如此大的区域内共存的情况来看,同属于方位类的两个词形不可能同属于“口语”系统,而更可能一个“北瓜”是口语形式,而另一个“南瓜”是书面语的形式。

(3)“外源类”。番瓜的词形集中分布在上海以及江苏、安徽东部地区。中国南部地区也有比较集中的分布:广东西北部以及东部小部分地区、广西广东毗邻的个别地区、江西中部以及江西东部及与闽西毗连地区,还有湖南西部南部以及贵州中部地区。中国北部番类的词形出现在苏鲁交界地区、山东中部以及东部沿海也呈现散点分布。另外,这一词形还分零星分布在山西全境以及陕西的个别地区。“番瓜”的修饰成分“番”表示“外来的,外国的”之意,反映着人们认为“南瓜”源自于国外的认知。前置“番”来表示外来事物,这种构词法是东南沿海一带所特有的,这些地区也被认为是最初的传入地。但“番瓜”词形不同于“西红柿”与“豌豆”:东南部地区基本是“金瓜”词形的分布范围;除了江苏山东,山西陕西也有这一词形的分布。因此,从“番瓜”词形的分布特征来看,可以认为该词形起源于上海、浙北地区,然后分别向南向北传播。从分布的范围可以推测,这一词形的势力很强大,不但有残存形式的山东、山西与陕西等地区原来属于番瓜的天下,而且可能会传播得更远,范围更广。只是后来在南瓜这一普通话词形扩散的影响下,形成了现在的周圈式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由于存在着“金瓜”理据性较强的词形,因此扩散受阻。

(4)“外形”类。有两个词形: 窝(倭)瓜、方瓜。“方瓜”词形分布与番瓜词形分布区域毗邻,而且两个词形的语音形式相近:声母与声调完全相同,仅是韵母存在前鼻韵尾与后鼻韵尾的差别,从语音上的相近以及分布上的毗邻可知“番瓜”由于“番”语素意义的模糊消失后在通俗化的要求下改称为“方瓜”,由于南瓜的外形看上去是方正的,所以改称后的词形更形象化,理据性更强。“窝(倭)瓜”词形分布在中国北部,南至河南,北至吉林辽宁地区,但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没有这一词形的分布,所以看上去似乎是分东西两路向南部传播,从分布上看大概是新兴词形,起源于北部地区并向南扩散,我们知道,“倭”这一语素本应属于江浙一带来表示“日本源”的。而且在“倭瓜”词形分布的区域也出现了“窝瓜”的词形,这应该是由于南瓜与“鸟窝”的外形上的相似而产生了一个通俗词源的形式,所以,我们认为“窝瓜”词形是该地区的本来形式,而“倭瓜”的词形只是文化者的书写词形,即在该地区,人们口语里使用的是“窝瓜”,而被方言学者在文字上写作“倭瓜”。

(5)用途类。“饭瓜”词形分布与番瓜词形分布区域毗邻,而且两个词形的语音形式相近:声韵完全相同,调类有异,从语音词形以及分布的毗邻可知“番瓜”在通俗词源的影响下改称为“饭瓜”,对方言母语者来说,饭瓜的词形更具有理据性。

2.2 “瓠、蒲、匏”系

根据《汉语大字典》,《说文》:“匏,瓠也。从包从夸省。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段玉裁改作“从包,从瓠省。”并注云:“从包瓠者,能包盛物之瓠也。不入《瓠部》者,重包也。包亦声。”义项①:葫芦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掌状分裂,茎上有卷须。果实比葫芦大。晒干后可做涉水的工具,也可做容器,对半剖开可做水瓢。据《汉字古音手册》,“匏”,薄交切,並肴开二平效,中古拟音为:bau,上古音韵地位:並母幽部,上古拟音:beəu。“匏”字出现很早,自《诗经》至今都有记载,比如,《诗·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毛传:“匏谓之瓠。”《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潘岳(晋)《笙赋》:“河汾之寳,有曲沃之悬匏焉。”徐迟《三峡记》:“说是这个净坛峰,形如匏—葫芦:上下两个圆形,上有瓶颈,中有细腰。”由此看来,“匏”的本意是“葫芦”,南瓜传入该地区后“匏”也被用来指代南瓜,因为南瓜与葫芦同属于“葫芦”科。“瓠”系词形中出现的““瓠、蒲、匏”三字的语音相近,应该都是来自“匏”这个本字。

“瓠(p-)”类词形出现在闽中的永春、仙游、莆田这三个方言点,是个单音节的词。 “瓠”在这三个方言点的声母今读为p,声调为阳平,符合闽语全浊清化的“少数送气,多数不送气”的规律:浊音清化不送气,调类今读阳平。

“色彩”类(“金瓠”)分布在东部与“金瓜”毗邻的浙江等地区;B-2“外源”类(“番瓠”)分布在西部与“番瓜”毗邻的江西、粤北等地区。由此可以看出,“瓠”系词形开始是单音节词形,起源于闽中地区,然后向周围扩散,在方言接触的影响下分别增加了修饰成分“金”和“番”,原来的单音节词从而变成了双音节词。演变过程可以描写为:

“色彩”类(“金瓠”)后字声母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B-1-1 金瓠 (m-)、B-1-2 金瓠 (p-)、B-1-3 金瓠(ph-)。其中金瓠(p-)与金瓠(ph-)的区别反映了“瓠”的本字浊音清化后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不送气的方言点(如“松溪”)属于闽语,清化不送气,送气的方言点(如“清流”、“贵溪”)属于客家话区,清化送气。金瓠(m-)的分布区域的“金”读音都有 m或ŋ韵尾,我们认为这两个词形之间有金瓠(p-)→ 金瓠(m-)的演变,即后字音节的声母p在前字韵母的同化作用下变成了同部位的鼻化音m。

外源类(“番瓠”)根据后字“瓠”声母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词形:番瓠(p-)、番瓠(ph-),其声母的区别区别反映了“瓠”的本字浊音清化后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不送气的方言点(两个点:三明、蒲城、永安)属于闽语,清化不送气,送气的方言点(如瑞金、赣州、顺昌等)属于客家话和粤方言区,也是浊音清化在闽语和粤语、客家话中送气与不送气的反映。

2.3 “葫芦”系

“葫芦”这一词形分布点比较少,但分布区域非常集中,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该词形只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内蒙古以及与山西的交界线也有个别点的分布,而且都出现在黄河边上。在用“葫芦”这个词形来指代南瓜这一点上,与东南地区用“瓠”来指代南瓜如出一辙。这应该是语义的转指,当南瓜这种事物进入到这些地区后,当地的居民并没有给南瓜另外立名,而且用方言中原有的词形去称呼它。其原因是南瓜与葫芦在人们的认知上是属于同一类属的事物。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2010《汉语大字典》[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

[2]罗竹风.汉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3]岩田礼.汉语方言解释地图[M].日本:白帝社,2009.

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7)04(a)-0040-02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YY014)、徐州市社科联重点项目、徐州工程学院一般培育项目、日本外国短期留学项目的资助。

许井岗(1976-),男,江苏邳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方言学。

猜你喜欢

清化词形葫芦
焦作市清化姜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葫芦镇”上喜事多
Therapeutic effect of Qinghuayin (清化饮) agains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toll or interleukin-1 receptor domain-containing adaptor inducing interferon-β signaling pathway
写意葫芦
词形变换解题指导
韩国学校语法中副词形语尾的变迁
带前置功能的词形《 в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 》的结构与搭配
宝葫芦
西江桂和清化桂木材解剖特征的比较分析
清化消瘀法对糖尿病及并发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