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寸之间的文化与艺术

2018-01-03张振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2期
关键词:温江区印章赏析

【摘 要】在成都市温江区的馆藏中,印章是独有特色的一类。本文选取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印章进行介绍,并对其内容和性质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为印章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些基础材料。

【关键词】温江区 印章 赏析

印章,对于书画作品而言,与署名一样,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少了印章,书画作品也就谈不上完整了。

印章最初是用来“印证的”。宋元以后,由于书画艺术的发展,人们不仅仅重视作品内容本身,也重视书画的题跋和署款等以往被忽视的部位。书画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不仅具有点明作者、彰显版权的作用,还具有相当大的艺术价值。于是书画家们开始注意在书画作品中使用印章,并积极发挥印章的这一作用,最终形成了“书、画、印合璧”的艺术形式。书法和印章、绘画和印章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在视觉效果上能使书画作品增色,烘托气氛,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在布局上能调整作品的重心,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甚至可以挽救作品布局上的不足。在书画作品上署名并盖章,彰显郑重,可以较为有效地防止他人伪作。如果再加盖上独具特色和寓意的闲章,还可表现出作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宋以后的书画家们都非常重视用印。特别是明代,用印之风甚为盛行,比较讲究的书画家们甚至自己制印,以一己之力使书、画、印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使作品产生更美、更强、更具个人韵味的艺术魅力。

印章类文物是馆藏文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印章从选材备料、篆刻刀法、文字布局等方面都凝结了印章制作者的艺术思想,而其印文又具有文字资料的史料性价值,因而印章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成都市温江区馆藏有各类印章50余枚,下面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枚予以简单介绍,以供方家研究之用。

一、明文彭款“读书谈道足以自乐”印(图1)

此枚印章材质为石质,重230克。三面有边款,共5行25字,分别是“嘉靖丙申秋九月重”“阳日篆于京江舟次”“长洲文彭”,皆为阴刻行书。三边款文字相连,介绍了这枚印章的刻印时间、地点、作者。除边款外,还有顶款,为阴刻行书“读书谈道足以自乐”。印面3行8字,为阴刻篆书“读书谈道足以自乐”。

此章从用途上来说,为雅趣章。雅趣章也称“词句章”“吉语章”,其内容多为含有寓意、富有雅趣的字句。其印面上的文字有的是选取具有哲理、发人深思的词句,有的是展示自己情趣和心声的字句。雅趣章内容广泛,常见的有以下几类:一是勉励或者鼓励自己或他人学习的,如“琢”“书痴”“师法”“艺无涯”“精于勤”“师古不泥”“广采博取”“观书为乐”“人好学则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等;二是表露情怀的,如“恃德”“明志”“清趣”“苦中乐”“乐而康”“惜分阴”“孺子牛”“玉洁冰清”“淡然天趣”“老骥伏枥”等;三是表达笔墨情趣的,如“泼墨”“笔耕”“香田”“神趣”“藏拙”“癖于斯”“心慕手追”“业在砚田”等;四是祝愿吉祥的,如“长乐”“如愿”“美不老”“吉日良辰”“人寿年丰”“书翰长寿”“天长地久”等。本章即为表露情怀的雅趣章,抒发了淡泊明志、自足自乐的情怀。

二、清若川“李先荣印”(图2)

此印为石印,印体雕刻精美,印面呈正方形,长3厘米,宽3厘米,高9.1厘米,重198.1克。有单边款,内容为“若川作”,白文,1行3字,字体为行书,阴刻。印文为“李先荣印”,白文,2行4字,篆书。

这是一枚姓名章。姓名章是最常见的一种印章,用来在作品上题款署名时使用的。姓名章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姓名章虽常见,但在使用时也是有讲究的。艺盟在《印章的分类与作品中的使用》中总结到:“具体在使用时,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

三、清晴波“李押”印(图3)

此印为石质,整体为长方形,印面也呈长方形,长2.1厘米,宽1.2厘米,高4.5厘米,重30.4克。此印边款有二:一为阴刻行楷“丙辰五月中垚仿元人押印”,另一為阴刻行楷“晴波作”。其印文从字形上看,容易误释为“李皿”。但这枚印章其实属于古代印章的一个特殊类别——花押印。花押又称为“花书”“元押”,这两个名字分别是因为其印文特征和流行年代而得名。

古代人们于文书、契约、字画的末尾签署名字或作私记,以作凭信,称“押”或“花押”。据南宋岳珂的《程史》记载:“押字之制,世以为起于唐韦陟五朵云,而不知晋已有之。”又见《三国志》云:“优人唱,‘青头鸡促曹芳押诏书杀司马师。”这是对押字的最早记载。将押引入方寸天地,则始于五代。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云:“(后)周广顺二年,平章李毂以病臂辞位,诏令刻名印用。据此,则押字用印之始也。”

进入元代,花押印盛行于蒙元帝国,主要原因正如《南村辍耕录》中所载:“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以为私记,不易使人仿,成为元代蒙汉两族人交往的信物,世称元押或元戳。这道出了最初使用花押印的原因。

元以后,花押印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印章的形上来说,花押印改变了两汉以来方形印面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创造出以长方形为主,兼有方、圆及不规则等其他样式的印章新形态。第二,花押印印面的布局一般是上刻楷书姓氏、下刻花押纹饰。这样,从艺术性而言,花押印文字里的楷书不再中规中矩,避免了规范却稍显生硬的笔法,而花押之“纹”虽随意取之却又融入了楷书的韵味,最终达到了文字和纹饰两者“相辅相融”的效果。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花押印的印面中,文字和纹饰,甚至包括文字纹饰外面的边框,其在风格上要整体协调,不能显得相互对立。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花押印。花押印中这种独一无二的符号图案,既蕴含着印章主人的独特情趣,又具有大众化的审美内涵。而且花押印押纹独特,不易模仿,便成为文人学士彼此不可替代的个性标记。

四、清人“护封”印(图4)

此印为石质,长2厘米,宽2厘米,高6.6厘米,重61.3克。印面阴刻篆书“护封”二字。这也是一种特殊的印章,印面“护封”二字表明了此印的身份。

民国以前的中式信封,常在封口处盖有一印,以示信封完好,未经开拆。其印多作“护封”“封完”等字,这在篆刻中称之为书简印,作用正如其上之字——护封。而这更牵扯到印章的功能问题。

印章自发明以来主要功能有两个:一为持信,另一为封检。《尔雅·释名》:“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汉以前无纸,西汉虽开始出现纸张,但一直到东汉,非平常可用,故当时书之于简牍,书好后用一块名“检”的木块封在上面。检两侧有绳槽,以绳绕在其中。检上还有一木槽,绳打好结后即置于槽中,然后填泥进去,用印盖于泥上,这就是封泥,功用颇类似于西方的火漆。封禅的函检用水银和金,称为金泥,皇帝玉玺用武都紫泥,官、私印用青泥。由先秦到汉末,玺印在封检这一功用上一直以封泥的面目出现。

晋以后纸张开始盛行,人们的信也写于纸上,封好之后在封口处贴一白纸,然后上钤一印,以示封好。后来更是直接把印钤于封口处,现在留存的很多中式古封都是如此。

护封的印文,秦汉时期一直为官印或名印。到了汉魏之际,开始出现一种专门的书简印,如“某某启事”“某某言疏”等;甚至有作长篇韵语的,如“某某私记,宜身置前,迫事无闲,唯君自发,印信封完”;也有简略作“封完”“白记”等。这种印一直延续到民国,各代都有使用。

参考文献:

[1]诸葛明.方寸之间尽显天地——印章史话[J].东方艺术,2005(12).

[2]黄建华.我国古代的印章[J].四川文物,1997(2).

[3]刘品三.漫谈中国画中的题款和印章[J],江西历史文物,1982(1).

[4]叶一苇著.中国篆刻史[M].杭州:西泠印社,2000.

[5]吴颐人著.篆刻五十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张振刚 成都市温江区博物馆endprint

猜你喜欢

温江区印章赏析
温江区:联企清风为企业减压力增活力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大黑狗
成都市温江区:“现场检讨”问责“为官不为”
印章
土豆印章
大象的印章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