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黛钗的文化哲学内蕴

2018-01-02张荣和

戏剧之家 2018年32期
关键词: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

张荣和

【摘 要】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他们分别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家、道家和儒家。同时,他们又是兼容多种文化思想的复杂个体。

【关键词】《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儒释道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232-02

一、贾宝玉的佛家精神及其他

贾宝玉是佛家慈悲情怀的最好体现。他广施博爱,关心照顾着身边几乎所有女性。不必说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等众姊妹,也不必说袭人、晴雯、平儿等众奴婢,就连刘姥姥这个与他并无多少瓜葛的乡村老妇,他也充满深切同情,并尽可能地予以帮助。如小说第四十一回,贾母宴罢,携刘姥姥等品茶栊翠庵。众人离开后,有洁癖的妙玉想把刘姥姥用过的茶具扔掉。宝玉及时觉察并从中周旋,使妙玉把茶具赏给了刘姥姥。这样的安排,既避免了茶具被遗弃,又使贫穷的刘姥姥多了一份生资物件。他于物与人,俱是慈悲为念。

《红楼梦》脂评本有提到“情榜”,贾宝玉为“情不情”,意即贾宝玉对任何人都能有设身处地的同情和关爱,甚至是他不喜欢的人,他不该同情的人。“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宝玉,其实是《红楼梦》中的菩萨。”蒋勋此语道出了宝玉形象中的佛家本质,他视一切众生平等,体现的即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家价值理念。

“空觀”是佛教重要的世界观。佛教最重要的经典《心经》有云:“诸法空相。”禅宗经典《金刚经》通篇讨论的也是空的智慧。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红楼梦》后四十回虽然遗失,但很多红学专家还是一致认同曹公安排贾宝玉出家为僧的命运结局。所谓“食尽鸟投林,落的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贾宝玉历尽人间繁华胜景而皈依佛门,是佛家空观的彻底实践者。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佛家思想的最重要代表,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宝玉形象中的儒家和道家印迹。小说中,贾宝玉好像最讨厌具有儒家气息的人,其实他讨厌的是腐儒的“假正经”,是名为儒家而实际背离儒家思想和价值的形式主义和虚伪作假的一面。相较之下,贾宝玉对“本真”道家的喜欢更明显一些。他根据庄子《南华经?胠箧》篇而作续文,以抒胸中块垒。众女子中,他对林黛玉情有独钟,是他认同道家思想价值的最好证明。

二、林黛玉的道家符号及其他

道家是中国本土孕育诞生的思想流派,战国时期的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们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世界观,主张清静无为,相对于儒家对功名事业的追求,他们更重视个体生命本身的价值,倡导自然、率真而自由的生活方式。老庄也意识到了阴阳、强弱、生死等物质两极状态的互相转化,蕴含着可贵的辩证法思想。林黛玉的道家符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红楼梦》中林黛玉代表着“道法自然”的生命体验。林前世是绛珠仙草,得了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幻化人形下世为人,以眼泪偿还恩情。作品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众人皆叹“有一种自然的风流态度”。林黛玉气质清新脱俗,动静自然而得体。美人如花,当林黛玉与贾宝玉情缘了断,泪尽而亡,她也“质本洁来还洁去”,复归自然。

其次,林黛玉的生命态度是道家的一派天然逍遥,不会为了某种功利目的而放弃自己的喜好和情感,她虽寄身贾府,却未向任何人示弱讨巧,更不用说奴颜婢膝了。她选择潇湘馆,是看中了那千百杆翠竹,而翠竹也正是她生命态度的一种象征:四季皆绿,清高孤傲,不与群芳为伍,始终保持自己与生俱来的本真与个性。即使与贾府尊贵的少爷贾宝玉相处,她也绝不辱身降志,主动向贾宝玉讨好示爱。她耍脾气、使小性,即使有错也绝不让步。做任何事“那也要看我高兴不高兴”。她也从来没有规劝贾宝玉走科举之路。这正中了同样有出世精神的贾宝玉的下怀,因此二人情投意合。《红楼梦》中一僧一道始终相伴偕行,其实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性灵的组合形式。木石前盟前生缘定,他们才是最知己的灵魂伴侣,最默契的精神伉俪。

再次,林黛玉的道家符号还体现在她的辩证思维上。在人生的欢乐场中,她常能透见欢乐背后的悲凉。小说第三十一回,“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 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他反以为悲。”林黛玉的这种思维形式,与老庄的辩证合辙。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道家思想最突出的代表,我们同样也不抹杀她所具有的其他文化特征。林黛玉初进贾府“处处小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行一步路,多说一句话。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在集体场合,林黛玉的言行举止也尽力与儒家礼仪规范保持一致。另外,黛玉教香菱作诗,把诗佛王维的诗集排在第一;林与薛宝钗也有参禅悟道的经典桥段。在林黛玉的道家特征之外,也不乏儒家精神和佛家思想。

三、薛宝钗的儒家修为及其他

儒家是最具中国特色,也最具中国标志的思想流派。它由战国时期的孔孟开创,在西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家也在历史风云变幻中不断革故鼎新,但其仁者爱人的核心思想、克己复礼的基本主张,一直被中国人普遍接纳,影响着两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仁者爱人的思想如何实现,克己复礼的主张如何落实?儒家强调“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要按照一定的礼仪和原则做好自己。然后“齐家” “治国”“平天下”,即承担相应的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实现天下大同的目标。

首先,薛宝钗的儒家修为体现在个人修养和情操上。她严格遵守各种礼仪规范,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为人处事尺度适宜,极有分寸。她虽也客居贾府,却赢得了贾府从贾母到仆从的一致喜爱。喜爱她的端庄素雅,喜爱她的体恤豁达。就连清高孤僻、任性使气的林黛玉也视薛宝钗为知己。这种大家闺秀的雍容大度正是儒家教育长期熏染的结果。

其次,薛宝钗的儒家修为还体现在她对家庭的责任上。她出身富商家庭,可由于父亲早逝和哥哥不肖,薛宝钗虽为女流却很小便开始帮助母亲料理家庭事务以及经营产业。黛玉和湘云等人不认识的当票,她可以一眼识出;王夫人命人去买办人参,她能清楚道出人参买卖内幕。客居贾家期间,她一方面经营管理薛家事务;另一方面,在王熙凤生病、贾家急需人手时,临危受命,与李纨、贾探春一起把大观园管理得井井有条。尤其在大观园的经济开发和人事调配方面,薛更显示了她出众的才能,令贾府上下、一众人等,都内心暗生敬佩。

第三,薛宝钗具仁者之爱。在小说中,史湘云、林黛玉、邢岫烟等都曾得到过她的同情和实际救助。因为黛玉不便向贾家开口,她从自家送燕窝粥给黛玉滋养身体。种种温言善行体现出了她内心的仁者之爱,也深深感动了林黛玉。以致黛玉对宝钗以姐呼之,并拜薛姨妈为母。有人对黛钗之谊持阴谋论调,认为是薛宝钗为达到个人目的而实施的一种虚伪和作假。笔者认为,“当局者”未必迷,应当有判断能力,以林黛玉之冰雪聪明,真情假意岂能分辨不清?仁者爱人,宝钗内心涌动着儒家仁者的暖流。

除儒家外,薛宝钗的藏愚守拙、明哲保身也体现出道家的人生观念。另外,薛宝钗佛缘匪浅,她于财不贪,于情不痴。小说中屡次提到贾宝玉与薛宝钗之间的参禅论禅。只是宝钗必须要担负爱护和管理的责任,参禅悟禅只停留在了精神层面。总之,薛宝钗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最具儒家修为的一个,但同样也是一个兼具多种文化要素的复杂综合体。

在《蒋勋说<红楼梦>》一书中,蒋勋先生慨叹道:“《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宝、黛、钗,人物形象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精神和思想的印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楼宇烈.花开莲现:《心经》大智慧[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曹雪芹.红楼梦[M].济南:齐鲁书社,1993.

[3]蒋勋.蒋勋说红楼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猜你喜欢

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淡极始知花更艳——小议薛宝钗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