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魏晋与明清时期人物心理对比

2018-01-02高扬鹏

戏剧之家 2018年32期
关键词:明清李泽厚魏晋

高扬鹏

【摘 要】本文对李泽厚《美的历程》中魏晋名士和明清士大夫的心理进行梳理,对比分析了魏晋时期和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外在表现和内心深处的统一和落差,进而探讨了中国文人士大夫面对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精神氛围,如何去排遣、宣泄内心,这种寻求解脱的超然精神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生命和自由的挚爱与追求。

【关键词】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明清;人物心理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227-02

李泽厚是中國当代学术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美学家之一。他是中国当代美学的建构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者。其代表作《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中国思想史论》《己卯五说》在当代国内的美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梳理和分析很是精辟。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美的历程》是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作者在书中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就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做了经典分析,本文通过对魏晋与明清时期人物心理发展的宏观梳理,从这两个时期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异同的对比分析,发现从政治环境、科举制度、思想精神解放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人物心理也有差异。

一、魏晋名士心理概述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都经历转折和变化,这种变化根本原因就是两汉经学的崩溃。从《世说新语》中清晰看到魏晋时期一转前朝的风格,注重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于是这个时候文人士大夫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性分、能力便成了重点所在。随着时代动乱和农民革命的兴起,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在魏晋时期成为主流,同时也为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注入新鲜的血液。魏晋门阀士族由于离政治太近,难免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这些门阀士族看似生活在荣华富贵之中,却又满怀忧虑,身不由己的处于政治斗争之中。所以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看起来是纵情山水,潇洒自如,其实内心是非常的苦闷、恐惧和烦恼。李泽厚也说:“魏晋士人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1]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了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观点。人的自觉是突破两汉经学最大的表现,文人士大夫不仅自觉地意识到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当寻求自我发展的时候无疑就打破了两汉统治者利用神学目的论支配控制人性的活动。当意识形态上突破这种束缚后,魏晋门阀士人一度纵情山水、志趣玄远,外表看起来似乎是颓废、消极的情绪充斥着精神生活,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看起来的悲观颓废,实际上门阀士族内心是对人生理想更强烈的追求和留恋。由于人的自觉则导致文的自觉,文的自觉更多表现了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作品。张法在《美学概论》中说:“艺术的目的就是美,是为美而创造出来,并让人欣赏的。”[2]正如李泽厚所言:“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力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3]这种文的自觉同样也表现在了魏晋时期其他艺术之中。

二、明清士大夫心理概述

秦汉以大美拙朴为特色,魏晋注重精神思辨。隋唐科举制度的发展,宋明理学对思维的进一步固化,历经元朝蒙古族对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使得传统文人士大夫不被视为栋梁精英,拒之于统治核心之外。文人士大夫有更多的精力和自由投身于审美文化实践,这使得明清以来中国的传统审美文化不论是绘画、雕刻、瓷器,还是戏剧、小说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造诣。这一切变化也深刻展现在了明清文艺思潮的发展之中,最典型的体现在了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世俗人情。与魏晋时期相比,明清时期文人从思想、意念、人物、形象、题材、主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从一种贵族的气质走向一种市井小民的生活。这些世俗小说、市井文学具有现实性、世俗性与腐朽庸俗的意识渗透,主题亦没有深刻远大的理想,自然显得平淡无奇却又显得真实丰富。明清时期文艺思潮的发展也具有两面性,上层文人士大夫外表看起来是追求功名利禄,其实更加向往在闲暇、退隐之后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审美实践的满足。纵观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不论是魏晋时期对药、酒的偏好,还是明清时期对于实践艺术的偏爱,其实都是对于内心这种不满的一种宣泄,所以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上如何排遣以及如何解答贯穿了整个士族的喜怒哀乐,前者寄托山水寻求解脱的如陶渊明,后期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信仰禅宗,希图某种了悟解脱皈依佛宗,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三、魏晋时期与明清时期人物心理对比

魏晋时期与明清时期人物心理统一。不论是魏晋时期门阀士族下的文人士大夫,还是明清经历科举制度后的文人士大夫在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都有统一性。魏晋和明清士大夫都有对于自我的认识和自我的发展,这根源于中国文人士大夫在精神上如何排遣困惑,不一样的是明清时期封建士大夫对政治抱负的空漠之感有所增加。魏晋时期和明清时期都有对于文的自觉的理解,只是程度不同,魏晋时期其艺术作品更多表现出“艺术作品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实质。而明清时期艺术作品从作者本身而言要相对被动,一方面是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明清时期的政治环境的影响,文人士大夫在表达艺术的意境上委婉和隐喻。

魏晋时期与明清时期人物心理差异。魏晋和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心理相比主要是外在环境和内心理想之间的落差造成的。前面我们论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外表看起来是潇洒自如,但是精神是极度痛苦,但是这种痛苦的背后却是对生命的急切渴望。而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首先是外在的政治环境不允许有魏晋时期名士一样的洒脱自如,这一方面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主义的影响,受隋唐以来科举制度对士人思想的禁锢;另一方面在于元朝统治集团把传统文人士大夫拒之于政治核心之外,使自元朝以来文人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自由投身于审美文化实践之中。所以,明清时期文人士族表面看起来忙忙碌碌追求功名,其实内心是要极力打破这种环境的束缚,寻求一种属于文人士大夫的自由,不管是世俗文学的发展,还是寄托山水的怡情,都是要突破这种精神的压迫。这种人物心理差异总结起来既是魏晋时期外表洒脱,内心痛苦,但对人生理想却奋力追逐,明清时期外表看似忙碌充实,其实内心的追求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超越性。

四、结语

通过以上在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两个方面分析出魏晋名士和明清文人士大夫外在的表现和内心的精神追求的统一和差异。魏晋名士外表看起来饮酒服药、纵情山水,实质上他们内心是异常痛苦和煎熬,他们寄希望于打破束缚、建功立业。而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外表看起来规规矩矩,其实质是内心是具有丰富的超越性,用自由、闲暇时间寻求更多的审美实践和艺术欣赏。这样看来,不论是魏晋名士外表和内心的精神差异中有多么大的不同,还是明清士人在艺术作品上表达的不满,其实质都是现实精神感受和理想生活环境之间的落差所造成的,这不仅表现了士族阶层对内心不满的宣泄和对精神压迫的排遣,更是表现出了文人士族对生命和理想的顽强追求与热爱。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9,104.

[2]张法.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8.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9,100.

猜你喜欢

明清李泽厚魏晋
李泽厚的哲学探索与心灵世界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李泽厚的巧克力
论李泽厚的“实用理性”概念
丁村民居砖雕艺术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况研究
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李泽厚老师升级太快?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