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调适研究

2018-01-02覃柳云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11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覃柳云

摘要: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更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稳定发展。因此,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维护和调适

一、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自残、失联及伤人等恶性事件,引发全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高校更是加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然而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辅导员,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却鲜少提及或重视不够,而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心理健康是自身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只有通过实践,不断探索自身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学习相关知识,认真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做好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从而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提升自己生活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实习自我人生价值。

(二)辅导员心理健康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心理健康的辅导员会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品质传递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辅导员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投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的目标。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校园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直接影响着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学生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也影响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及和谐工作氛围的营造,关系着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可见,高校辅导员只有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增强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校园稳定发展。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由辅导员工作繁重引发的疲劳和厌烦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学生群体更为复杂,学生工作的内涵在不断扩展。在管理学生数量上,大多數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数量远超教育部规定的1:200师生比,在工作内容上,涉及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践活动等方面的事务,事无巨细都与辅导员有关。工作量大、工作内容烦琐使辅导员常常处于高度紧张、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让辅导员身心俱疲,也慢慢消耗着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使辅导员对工作感到厌烦、压抑,甚至出现逃避情绪。

(二)由辅导员角色多元、工作责任重大引发的焦虑和紧张

与高校专任教师及行政人员不同,辅导员所承担的角色更为多元,包括思想政治老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生活指导老师等,辅导员必须根据不同场合或事件对不同角色进行必要的融合或转换。此外,一个角色意味着一份责任,“学生之事无小事,事事是责任”,要求辅导员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件事,无论是完成常规工作,还是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必须做到及时、快速、有效,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因此,辅导员在工作时常有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的紧迫感,心理处于紧张的应激状态。

(三)由辅导员工作效果不明显或不达预期引发的心理挫败和失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人才不是朝夕之事,且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新时期大学生自身思想、心理的发展特点,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工作效果无法即刻呈现。在辅导员付出艰辛的劳动,做了大量工作后,因工作效果不明显或达不到预期,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肯定,甚至得不到同行、领导的理解时,会引发辅导员强烈的挫败感。另外,由于高校现有的考核制度、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无法体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辅导员个体工作效果的差异性,致使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物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也容易导致辅导员失望、沮丧心理的形成。

(四)由辅导员出路不明确引发的迷茫和困惑

教育部已明确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相对于专任教师岗位而言,由于辅导员自身专业的限制以及长期把大量时间、精力放在烦琐的学生工作上,导致教学量少,科研缺乏,在职称评定中不占优势;相对于行政管理岗位而言,辅导员不同于做专项行政工作的行政人员,工作内容广泛且不易量化考核,在行政管理岗位的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缺少晋升机会。而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仍未全面落实,种种情况导致辅导员在考虑出路问题时常感到迷茫和困惑。

三、新时期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深入探索和完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受到社会关注,维护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构建身心健康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已成为高校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从高校层面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

1.完善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要统一思想,完善相关制度,坚持“高进、严管、优育、优出”的原则,“建立高质量、重质量的选聘机制,高标准、重质量的培养机制,高要求、重实效的管理机制,高水平、重机遇的发展机制” ,认真研究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明确其工作职责,减轻辅导员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真正从制度上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稳定,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励辅导员开拓创新,富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育人氛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减轻或消除从业人员职业心理压力,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安全感和工作舒适感” ,因此,高校要努力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关心、理解、信任辅导员,打造健康、愉悦、温馨、友爱的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同时,高校要 “营造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和谐人际关系” ,在高校内形成全员育人、团结协作的良好工作氛围,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提高其工作成就感。endprint

3.采取多种措施维护辅导员心理健康。

高校管理部门要主动关心辅导员的心理需求,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辅导员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及时了解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做好心理教育和疏导,帮助辅导员缓解工作压力。利用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務机构,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传播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对存在心理问题的辅导员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辅导员解除心理困惑。拓宽辅导员交流平台,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开展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帮助辅导员认识自我,获得积极的人际支持,促进自身成长。

(二)从辅导员个人层面做好心理健康调适

1.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魄。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面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没有健康的身体支撑无法顺利完成。辅导员在身体不适或疾病状态下,不仅会降低工作效率,还容易引发个人不良情绪体验和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为了更好工作和生活,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魄。

2.加强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意识。

“提高辅导员心理学理论水平和心理保健意识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辅导员除了要主动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会心理维护的方法,此外,辅导员还要注重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

3.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

高校辅导员要改变过去学生工作中“保姆式”的管理风格和“消防员式”的工作方法,将常规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提前做好工作安排、布置,对临时工作、突发事件,分清缓急,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同时,要加强学生党员及学生干部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吸收他们参与到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此外,辅导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主动从学生成长中体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培养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提升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杨伟.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其调适[J].教育探索,2012(9):143—144.

[2]饶红,倪洁.从“职业倦怠”谈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115.

[3]邹兴平.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79—80.

[4]朱媛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疏导途径[J].中国校医,2008(4):465—466.

编辑/王君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