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课堂教学结构的组织设计与实施

2018-01-02朱培燕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4期
关键词:教学结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收获的重要环节,如何使教师、学生、教学任务等相关因素有机结合,设置科学有效的教学结构,至关重要。笔者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课堂教学结构的目标分解法、教学内容分割法、活动组织法及时间分配法进行了总结和粗浅的探析。

关键词:教学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引言

课堂教学结构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一般规律而提出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课堂教学结构的组织需兼顾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把这些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结构的组织和设计达到最优,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目标分解法

这是以制定每次课的短期教学目标为主线,兼顾其它因素的方法。具体组织方法是:

(1)根据大纲教学要求,制定一次课的教学目的。这就需要吃透大纲,理清教材的知识脉络,如果本次课内容是本章重点,大纲有明确要求,而有些非重点内容大纲不一定提及,这就需要教师弄清教材结构,根据它与教学重点的关系和内容本身的特点,详略得当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

(2)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现实水平等因素,将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摒弃大纲中“掌握”、“了解”等模糊词汇的使用,应使用可测动词进行描述,如:“识记”、“会”等,使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可测。当然,子目标不能过细、过多,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认知特点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教学活动类型,以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电工学》是职业院校电类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下面就其中电阻电感电路的内容为例做以说明。见表一

目标分解法的显著特点是教学目的明确,师生对每次课的要求心中有数,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的的实现。知识结构明显、教学目的性较强的学习内容比较适用此钟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割法

这是以教学内容为主线,强调学科特点并兼顾其它因素的方法。具体做法是:

(1)根据教材内容自身的逻辑性、层次性和其内在联系,将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内容划分不同段落或层次,使得在完成此单元的一系列课中,每次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即每次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单元课题的完整性。

(2)依据每次课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进一步确定若干个知识点。

(3)依据完成这些知识点教学所需要的教学逻辑及学习实际情况、时空等因素,确定具体的教学活动。下面以《电工学》中三相交流电路一次课为例,分析如下:见表2

这种方法层次性、逻辑性较强,教师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知识点,学生接受起来自然、容易。适用于逻辑性较强、层次清晰,通过理解而记忆的教学内容。

三、活动组织法

这是以师生活动类型为主线,强调主体活动功能,兼顾其它因素的组织方法。具体做法是:

(1)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时空条件、设备条件等因素,确定教学活动类型。

(2)按照活动类型的特点和顺序以及教学内容逻辑确定活动程序。现以《电工学》中,单相交流电路实验课为例,说明如下:

这种方法在实验课、实践课中常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良好,学生学习轻松、效率高,掌握的知识扎实。

四、时间分配法

这是以时间分配为主线,强调教学效率的组织方法。具体做法是:

(1)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学生现实水平等因素,确定时间分配的重点,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时间使用的重点,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內容,即使是难点也尽量少用时间。

(2)依据时间分配的要求,确定每一段时间内的活动类型。仍以《电工学》中,电阻电感电路的内容为例(90分钟,一对课)。

这种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目标分解法从时间上加以体现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二种方法的综合。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采取有效地施教措施、手段、方法,完善课堂教学环节的比例结构,对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和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课堂教学结构的组织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仅选出四种方法,与同行商榷。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针对课程目标要求和内容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模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场教学法以及网络自主学习法等灵活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当然,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运用,以求教学过程的最优。

参考文献

[1]裴若冰.课堂教学导论[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3

[2]曾令琴,赵胜会.电工学(I)[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6.3

[3] 秦曾煌.电工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4] 邱关源.电路(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5] 李艺,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

作者简介

朱培燕(1973—),女,辽宁本溪人,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控制系高级讲师,工程硕士

猜你喜欢

教学结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巧用情感教学,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结构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当前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高考对“曲线运动”的考查特点及命题趋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