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内政治文化理论逻辑的三维探析

2018-01-02杨崇磊

理论导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理论逻辑全面从严治党

摘要: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土壤,党内政治文化是管党治党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命题,也是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由“治标”到“治本”重要转折的关键环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积淀而成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浓重红色内涵、鲜明先进特质的党内政治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气派与内在逻辑。透过文化、组织、政治的三重理论视角,科学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独特内在逻辑,既是正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中国气派的必要条件,又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党内政治文化;理论逻辑;全面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12-0024-04

作者简介:杨崇磊(1990-),男,四川雅安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政治。引言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土壤”,首次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这一概念:这是“我们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正式提出‘党内政治文化”,[1]也是“党的建设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这一重大命题”。[2]随后,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既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命題,又是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由“治标”到“治本”重要转折的根本保障。党内政治文化是在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砥砺积淀而成的政治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民族特性与强烈的时代先进性,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气派与理论逻辑。对其理论逻辑的正确认识,必然是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更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建立文化自信并发挥文化优势,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保障。

一、从文化之维看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属性

从文化的理论视角来看,各种政治文化均为文化系统内的一种亚文化,受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也具有文化的一般性质与特征。党内政治文化就是文化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在政党组织内部的特殊形态。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虽然有着独特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规律,但其作为文化中的特殊形态,同样也承载着文化的一般性基因,并蕴涵着文化的基本属性。对这些基本属性的探析与认识,有助于增强对党内政治文化内涵属性的科学把握。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性产物,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民族性与累积性。《辞海》将“文化”解释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现实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作为社会意识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的集中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没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就没有文化的诞生,更没有文化的继承与延续。因此,文化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诞生、赓续与创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其次,人民群众是文化诞生与传承的重要主体,其结构特征集中表现为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文化是居住在一定共同区域内人们所共有的客观历史存在,而在一定区域共同居住则是民族形成的大前提,所以民族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一般标识。总览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各民族的文化是其独一无二的标识与名片,民族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没有脱离民族而生的文化,也没有脱离文化而存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实践的精神积淀,也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再次,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这个过程既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历史沉淀,又是民族内部有效的代际传递。文化并非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出现而诞生,其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只有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经过反复检验的社会意识、观念才能沉淀成为整个民族群体所共同认可并将长期影响民族内部个体行为的风俗与习惯。文化的赓续传承不仅依赖于文化的与时俱进以获得生命力,还依赖于文化在民族新生一代中继承,而这一过程需要文化的长期熏陶与感染,需要新生的群体在实践中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明显的累积性,犹如藏于河底的河沙,在日积月累中沉淀为托起整个民族大河滚滚向前的河床。

党内政治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阶级性、实践性与累积性的基本属性。其中民族性和阶级性是党内政治文化主体构成在文化层面的集中体现,实践性与累积性是党内政治文化在生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征。首先,民族性与阶级性揭示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性特征,这是由党的性质与党员结构所决定的。党的十六大对党章进行了修改,其中明确规定了“两个先锋队”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前一个“先锋队”充分阐释了党的阶级性,后一个“先锋队”则旗帜鲜明地宣告了党的民族性与群众性。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政党的文化也必然体现着一定阶级的价值倾向。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政党,其党内政治文化必然有着实现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价值倾向与追求。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华民族先进分子所组成的,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熏陶中,对党员个体的政治心理形成与政治行为的选择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组织上集中呈现为党内政治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其次,实践性说明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生成特征,揭示了党内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演化而成的。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作为上层建筑的党内政治文化始终随着党的实践任务的变迁而演变。值得注意的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演进是一个不断自我扬弃的过程,即去除阻碍实践发展的糟粕,留存与时俱进的精华的过程。同时,党内政治文化演进还具有一定的自觉性。重大实践转折与历史性变革都以党内政治文化的演进为起点。例如,改革开放前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就是党内政治文化的自觉变革以引导新的时代实践的具体体现。再次,累积性阐释了党内政治文化的传承特征,说明了赓续传承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与党领导的时代实践互动磨合的长期过程,其中合乎时宜的精神元素会逐渐沉淀为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的赓续传承更是一个累积反复的过程,党内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既需要党内政治文化内容不断与时俱进,还需要其传承形式与渠道的创新,从而有效地熏陶和感染新成员,实现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与传递。endprint

二、从组织之维看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功能

从组织学理论视角看,“政党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它首先是作为组织而存在的。”[4]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功能与作用。同理,党内政治文化也是一种组织文化,其对于政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功能将在历史进程中得以体现。因此,从组织之维更有利于深化对党内政治文化重要功能的理解。

组织文化是促进组织内部团结统一的重要粘合剂。美国学者J.史蒂文·奥特认为:“文化之于组织,犹如个性之于人,是一种提供意义、方向和动员的隐秘而又促进统一的主题。”[5]组织文化既是识别不同组织的重要标识,又是促进组织统一团结的关键元素。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看,不难发现促进组织内部意志统一、聚合并团结组织是组织文化的重要功能,前者是组织存在与维系的基础,后者则是组织发展与进步的前提。从一般意义来讲,组织就是具有共同认知与目标的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互助协作而结成的团体。共同的认知与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基础,只有共识的达成即意志的统一才会有组织的形成。可以说组织文化是组织形成的重要前提,也是将组织成员聚合为一个团体的内在共识。在组织文化的长期熏染之中,组织成员就会形成共同的行为习惯与心理认知,这就使组织成员在面临价值判断与行为抉择时最大可能地做出同样的选择,组织层面的意志统一也将成为一件容易之事。另外,组织的发展与强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而能力的好坏不只在于其成员数量与规模的简单聚合,更在于其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机构之间的团结融合。组织内部的聚合与团结的实现,不仅依靠自上而下的層级机构设置以建构基本的组织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组织的价值观念、理想目标得到组织成员内心深处的认同与支持,也就是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组织成员的价值取向、心理倾向自觉地与组织文化的目标保持一致,从而使组织从成员的物理上的简单聚合升华到精神上的紧密团结。在具有同样价值取向与心理倾向的组织中,即使组织内部出现意见不统一的个别成员,或者是出现成员之间的矛盾与问题,在组织文化的笼络作用之下,这些矛盾与争端都会在组织秩序允许的范围内得到解决。

统一意志与团结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功能。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功,实现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历史性变革,向世界展示了政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政党执行力,孕育了一种能高度统一与紧密团结政党组织的党内政治文化。党的统一与团结既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一种表征,又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一种产物。党的统一与团结是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硝烟中逐渐形成的,是党诞生的外部环境的直接产物,更是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党诞生在内忧外患的民族危亡时刻,面临着来自国民党围剿与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没有全党的高度团结与统一就不能在那个历史时期赢得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发展壮大、实现民族独立。因此,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党内的团结与统一就成为重要的生存原则,也是党内政治文化深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高度统一是党内政治文化长期浸润党员心理、获得政治认同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并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有机融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党内政治文化。这一独特的党内政治文化在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与中国发展实际融合、积淀、成熟,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又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既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又符合中国人民在传统文化中形成的政治行为模式与心理倾向。因此,党内政治文化能得到全体党员的普遍认同与支持,同时能有效地浸润党员个体的政治心理,促使其建构起相同的政治取向与观念体系。这就使党内共识的达成与意志统一变得更加容易,同时也最大限度减少了党的政策在全党推行的阻力。党内团结不是组织上的简单聚合,而是全党上下的“齐心协力”。一个团结的政党不仅是一个组织层级清晰、上下秩序严明的政党,还是一个全党上下有着同样价值追求和政治态度“齐心协力”的政党。“齐心”才能“协力”,而“齐心”则是党员个体在党组织共同参与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心理默契,是党内政治文化对全体党员长期熏陶与感染的结果。具有共同价值追求与政治态度的党员群体,更容易为实现同一目标而聚合在一起,更易于中央的统一领导与指挥,从而实现全国范围的团结协作,产生巨大的战斗力。具有相同政治心理与感情倾向的党员,即使出现意见分歧与矛盾冲突也都能在政党秩序所允许的范围内以较缓和的方式解决,从而避免党内激烈斗争导致政党失败的悲剧。党内政治文化犹如遍布全党肌体的神经系统,向全党各组织与全体党员输送着神经中枢的统一意志,使全党上下凝聚团结为一个有机整体。

三、从政治之维看党内政治文化的目标宗旨

从政治学理论视角看,政党是以获得并长期维持国家政权为目的的政治组织,是现代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政治主体。任何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无疑是该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执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更是主导整个国家政治文化发展方向与趋势的主流政治文化。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必然具备着政治文化维护既有政治秩序,并将政治秩序的变革控制在有序、稳定的状态中的目标宗旨。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政治文化是在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中形成的。”[6]此外,“政治文化一词表示的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取向,即对政治系统和系统各部分的态度,以及对系统中自我角色的态度。我们说到政治文化,正如我们也能说经济文化与宗教文化一样,它是可用于特殊社会对象和过程的整套取向。”[7] 作为一套系统的政治价值取向,政治文化是由一定社会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对既有的经济基础与政治体制的维护与发展必然是其重要的价值指向与目标宗旨。尤其是代表着主流政治价值、政治观念的政治文化,其增强统治阶层政治合法性与统治基础的目标宗旨更明显。以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来阐释,就是一定的政治文化必然代表着一定的阶级利益,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必然以巩固其统治地位与维护其统治秩序为目标宗旨。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8]主流政治文化就是在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的统合,对既有政治秩序的维护与有序变革,以及对执政党执政基础的增强必然是其所追求的目标宗旨。endprint

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无疑是主导中国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的核心部分,增强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感,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目标宗旨。一个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不仅具有维系党内稳定、促进党内团结的内向性功能和目标,还具有获得人民群众政治认同与政治支持的外向性宗旨。特别是作为执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能否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直接关乎其执政根基是否牢固。“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的,都是阶级的政党。”[9]阶级的政党决定了党内政治文化的阶级性,维护特定阶级利益必然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本质上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党内政治文化从形成之初就带有浓厚的人民色彩,是一种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文化。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就是党内政治文化人民性、先进性不断增进提升的过程,也是党内政治文化获得政治认同的社会化过程。无论是战争年代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富民、惠民的政策支持,党内政治文化的人民性从未褪色。在党内政治文化的影响之下,党的形象成为党内政治文化集中呈现的外显形态,人民群众对党的形象的认可与支持,深化为对党的政治支持与政治感情上的强烈爱戴与忠诚。在高度政治认同感与强烈政治感情的促使下,人民群众自觉地支持与拥护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由此,党的执政根基得到有力巩固。质言之,党的执政地位的获得与巩固根本上源于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有学者认为,现代政治中通过意识形态获取政治支持与执政地位的方式逐渐式微,而通过提高执政绩效增强人民福祉巩固执政根基的路径愈发重要。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往往会引起全球范围的连锁反应,影响一国政治秩序穩定的因素更加多元化、难以预测,在受众多不确定因素冲击的国际格局之中,彻底放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转而依赖执政业绩提高民众的政治认同感不是明智之选。相反,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通过党内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认可则是一种重要的托底保障,能确保国家在遭遇经济危机时不至于出现政治秩序崩溃,也不至于使执政党在执政业绩下滑时失去执政基础。因此,党内政治文化是增强人民政治认同感与巩固执政根基的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结语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则是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历史命题。党内政治文化是强党、兴党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则是实现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文化强党的重要举措,又是全面从严治党实现由“治标”到“治本”重大转折的根本保证。透过文化、组织、政治的理论维度审视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逻辑,科学认识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属性、功能效用与宗旨目标,既是正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的重要前提,也是培育先进、健康、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汪洋.着力建设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N].学习时报,2017-03-08.

[2]晓山.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J].求是,2017,(6).

[3]辞海[K].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628.

[4]赵理富.政党的魂灵——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8.

[5]J. Steven Ott.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Perspective[M]. Pacific Grove, CA: Brook /Cole, 1989∶1.

[6]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9.

[7]阿尔蒙德,维伯.公民文化[M].徐湘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4.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9]王沪宁.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59.

【责任编辑:张晓妍】endprint

猜你喜欢

党内政治文化理论逻辑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
用党内政治文化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重构政治生态的着力点: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三点攻”新模式
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