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2018-01-02孙建国

知识窗 2017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学家字形语义

孙建国

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游戏。

请看着题目的第一个字“好”,坚持两分钟。

时间到,请您目视前方,想一下,刚才那个字是什么来着?嘿嘿,似曾相见不相识吧?

原来,人们在重复看、读、写一个字时,会忽然产生对这个字很陌生、不认识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语义饱和”。

早在1907年,心理学家塞弗伦斯和沃什伯恩就发现并持续研究過这一现象。他们让被试者持续注视一个包含6个小写字母的单词,并通过口头报告的方式表达对单词知觉的变化。研究发现,被试者的语音信息、语义信息、视觉特征信息会依次丢失,造成对单词的识别困难。53年后,心理学家兰伯特和雅各布温特才首次将该现象定义为“语义饱和”,认为该现象发生在语义加工阶段。此后,心理学家又接连提出该现象产生在前语义加工阶段以及知觉表征-语义连接阶段的理论。

“语义加工阶段”“前语义加工阶段”“知觉表征-语义连接阶段”——这些词是否让你感到有些困惑?

以汉字“日”为例,看到它你首先想到了什么?是不是根据字形想到读音[rì]?这种我们能清晰地识别出字的字音、字形及含义的阶段就是语义加工阶段;接下来,想一下这个字的含义,对了,太阳!这就是前语义加工阶段;而知觉表征-语义连接阶段,则是介于两者间的连接阶段。

也有人提出质疑,以上研究成果都是针对字母文字得出的结论,对于认知方式完全不同的汉字,“语义饱和”是否仍然存在呢?

想想上学时的囧态吧,一个汉字被我们写得缺胳膊少腿,气得老师吼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写100遍!”可抄写100遍之后,很多学生照错不误。

原来,汉字不仅存在“语义饱和”现象,还与字母文字截然不同。汉字本身没有语音,汉语中多音字又很多,所以,汉字在识别过程中更多依赖于字形-语义过程。汉字又由部首组成,部首的语义对汉字的影响也要考虑进去。汉字的阅读更多依靠对字的“完形”组织,并从其中提取语义。

由于汉字的特殊性,汉字的饱和状态不仅让人感觉语义丢失,还会感到汉字解体;不同字形结构的汉字发生饱和的时间也不同,独体字饱和最慢,左右结构字体饱和最快。

日文的片假名和平假名源于汉字,所以字形饱和现象在日语阅读者中也时常发生。1996年,日本语言学家研究指出,日文汉字被内在地表征为一个整体,也就是完形,这种完形在经过继续注视后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他们称之为“Gestaltzerfall”,即“完形崩溃”。《名侦探柯南》中有一集中的剧情是:凶手通过重复播放“若”字,让若松夫人对“若”字产生了完形崩溃,使得她无法写出自己的名字,故而要在字典中查取“若”字的写法。凶手根据若松夫人的习惯,乘机行凶。

更有意思的是,语义饱和现象在影视剧和流行文化中也曾反复出现:《老友记》就曾出现主角重复念“Tartlets”太多次,直到发现自己忘记了这个词的意思;《老爸老妈的浪漫史》中,泰迪重复说“碗”这个单词,把自己都说糊涂了。

下次,老师若要你罚抄100遍,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应:“老师,请重复读五十遍您的名字。”复述完毕,再故作天真地问:“老师,您还记得自己是谁吗?”

然后,你可以一脸郑重地提议:“老师,咱们研究一下语义饱和现象吧。”

猜你喜欢

心理学家字形语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谁更难过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人生什么最重要
心理学家
添一笔变个字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
e言e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