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彼得·布鲁克叫你来聆听静默 访《战场》导演玛丽—海伦娜·艾斯蒂安

2018-01-02木叶

上海戏剧 2017年12期
关键词:布鲁克静默彼得

木叶

2017年11月1、2日在上戏实验剧院演出的《战场》是彼得·布鲁克的作品第三次亮相沪上舞台。可惜,我们始终没能等来这位年逾九十的戏剧泰斗的亲自亮相,有幸的是笔者采访到了他的得力助手,也是本剧的另一位导演玛丽-海伦娜·艾斯蒂安。应当说,没有人比她更了解《战场》的“前世今生”,没有人比她更懂得彼得·布鲁克的创作风格与戏剧理念。

玛丽给人第一印象是干练,清爽短发齐刘海,她有着一双特别明亮清澈的眼睛,仿佛眼眸里闪着戏剧的光彩。1974年至今,玛丽与彼得·布鲁克已经合作了整整43年,30年前排演9小时的《摩诃婆罗多》时,她就已经担任他的助理了。包括,之前来沪的彼得·布鲁克作品《情人的衣服》《惊奇山谷》,她也都参与了创作。那么,就让我们来听听她的读解吧。

问:30年前,究竟是什么促使彼得·布鲁克排演《摩诃婆罗多》?

答:《摩诃婆罗多》有18卷,30年前彼得说关于这本书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把这样一本书变成一部戏是个革命性的想法,当时还是有些顾虑,因为这是非常印度的东西。后来我们去了印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本书,不仅属于印度,而且属于全世界,关于生命的一切都存在这本书里。

问:9小时的剧场史诗《摩诃婆罗多》,在当时可以说是轰动了世界剧坛吧?

答:的确,第一版《摩诃婆罗多》演出9个小时,来自27个不同国家的演员同台演出,不仅在法国、印度上演,还进行了世界巡演。后来,我们还做了一个6小时的电影版,应该可以在网上找到。30年了,感觉很多东西都还住在我们身体里,所以想,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可不可以做点新的东西。

问:同样的题材,9小时的《摩诃婆罗多》与70分钟的《战场》,到底有何不同?

答: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角度。从《摩诃婆罗多》到《战场》,不是简单的缩减,而是浓缩。我更愿意说,这是一种进化。是不同视角下的两个作品,如同一瓶酒,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战场》还加上了一些反思,更关注本质的东西。

问:为何会在多年后想要做《战场》?

答:我们想做些不同的东西。在这么多人死去之后,哪怕最后看上去是胜利,其实还是失败的,他怎么去解决内心的内疚,并与自己的内心和解,这是这部戏想要去探究的。这是一场家族间的残杀,新国王想要去森林里隐居,但他的命运是要他去统治国家。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每个人也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命運摆在这边,哪怕你不想去。怎么去走上命运必须让你走的这条路,也可以说这是关于怎么去处理你的生活,应该怎样活。

战场不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心的,与自我的战斗。

非洲有这样一句话:我有我的真理,你有你的真理,还有一个真正的真理,但往往只在听自己的真理,或者被你所谓的真理影响到我,但其实我们都没有在聆听真正的真理。

问:您与彼得·布鲁克合作那么多年,他的创作风格有何变化吗?

答:当然,不可能不变。我第一次与彼得合作是1974年,合作《雅典的泰门》。9小时的《摩诃婆罗多》是彼得在当时的一次探索实践。现在,彼得更专注于他真正想做的事。同时,我认为戏剧是要顺应时代需求的。

我认为彼得是戏剧天才,如果你读过他的书,就可以看到他所散发的人性光彩。他越来越想要与别人分享,不管是通过莎士比亚,还是音乐剧的形式,目的都是想要通过作品将人性的光彩散发出去。

问:彼得·布鲁克来到上海的这3部作品,舞台风格都比较简洁,是否他的创作风格变得越来越简单、质朴?

答:简单其实不简单,越想做简单,其实越难做好。彼得选演员,不是看演员的技巧,而是注重演员是否能调动起自身的能量。

年轻时,他会在戏里用比较多的音乐。以前他也尝试过做炫目的音乐剧这种类型,比如说《魔笛》。但现在,不再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他需要专注在重要的东西上。彼得做戏不是想要去说教,他没有任何教条和理念想要通过戏去传达。

彼得只是要与人分享那一刻,那有意思的一刻,他希望大家看完戏之后变成更好的自己,变成更自由的人。彼得永远不指点你去具体做什么,而是给予你指引,指引演员,同时也是指引观众,也包括见证这个戏的所有人。

玛丽的眼睛特别亮,采访时,笔者都有点不敢直视这清澈动人的双眸了。采访最后,她眼中灵光一闪,补充道:

“彼得在剧场里寻找什么?

——他希望人们可以聆听静默,这静默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所有人可以分享的。当你的叙事足够强大,那么人们就可以做到静下心来去聆听静默。”

猜你喜欢

布鲁克静默彼得
世界不静默
北京:“封城”“静默”是谣言
预备,出发!
彼得,彼得,吃南瓜
彼得潘
彼得潘
爱在发生时
英少年种“圣诞树”攒学费
大奖惊魂
我只是开个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