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主流报刊关于萨德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2018-01-02

关键词:中国日报主题词时报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主流报刊关于萨德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徐 珂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篇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将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结合起来,分析《中国日报》和美国《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自2015年至2016年对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的报道,以此了解两国主流报刊如何进行话语构建和表明各自的立场。

语料库;萨德;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批评语篇分析,最早是由福勒(Fowler)于1979年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通过对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能够揭示社会大众的观点、态度、价值判断和话语形式对社会实践的影响。语料库语言学以真实的语言数据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对大数量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自然语言的复杂性。笔者将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结合起来分析新闻语篇,以探讨中美主流报刊是如何借助大量有关萨德的新闻语篇来掌控话语权,从而引导社会舆论,宣扬其所推崇的意识形态的。

一、研究方法

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缩写为THAAD,汉语音译为萨德),是美国导弹防御局和美国陆军隶下的陆基战区反导系统,一般简称为萨德反导系统。2016 年 1 月,时任韩国总统朴槿惠在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后宣称将考虑引进萨德反导系统。2016年7月8日,美国和韩国正式宣布将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韩国宣布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韩国国内巨大争议和有关国家的强烈不满。笔者通过收集中美主流报刊——《中国日报》(ChinaDaily)和《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洛杉矶时报》(LosAngelesTimes)对萨德反导系统的不同报道,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对萨德的态度差异以及背后隐藏的不同立场和动机。文中所选语料来自2015年2月7日~2016年10月13日中美主流报刊的相关报道,共计25篇,自建2个小型语料库,互为参照。本研究所使用的4个软件是语料分析工具(AntConc3.3.5)、词汇分析工具(Range)、对数似然比计算器(Log-likelihood Ratio Calculator)和搭配分析工具(BFSU Collocator 1.0)。通过统计,《中国日报》对萨德的报道共计17个文本,含有5 553个形符、1 403个类符,类符/形符比(Type-Token Ratio,缩写为 TTR)为25.27%。《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对萨德的报道共计8个文本,含有5 311个形符、1 381个类符,类符/形符比为26.00%。

二、数据分析

(一)词汇层面

1.词汇广度和密度分析

作为分析词汇广度和密度的语料库软件,词汇分析工具是由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语言学家保罗·纳辛(P.Nation)和艾弗尔·考克斯黑德(A.Coxhead)设计,并由亚历克斯·希特利(A.Heatley)编写而成的。词汇分析工具以词频分析为基础设计,本身带有3个基础词表,得出的检索结果可以分析这几类词在不同文本中的分布情况,词簇、词符的出现频率以及它们在所有文本中的累计频率。此外,词汇分析工具还可用于比较不同文本的词汇量大小、措辞的异同等。运用词汇分析工具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的文本进行检索。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中国日报》词汇分析工具检索结果

表2 《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词汇分析工具检索结果

表1和表2显示,《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的词汇分布情况基本一致,都是以基础词表1中的词汇为主,占比分别为66.5%和69.0%。相比较而言,《中国日报》词表外词汇量较少,词汇密度和难度较小,信息量相对较少。总的来说,不管是《中国日报》,还是《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文本内容都比较容易理解,方便读者获取信息。

2.词频分析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要素,对词汇的研究可通过词表的形式进行。词表即词频表,体现文本中一些最常用的词汇及其特征。词表中实词往往数量有限,形式变化也不多,但在句子的实际使用中作用很大,具有研究价值。因此笔者借助语料分析工具,通过词序(Word List)提取出中美主流报刊有关萨德的新闻报道中的前20个高频实词(虚词忽略不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前20个高频实词(左为《中国日报》,右为《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

由表3可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的高频实词有12个是重叠的,分别是 China、THAAD、US(U.S.)、system、its、Seoul、said、missile、 it、Korea、Chinese 和 Korean。由此可见,中美两国主流媒体都非常关注萨德问题以及萨德问题涉及的有关国家和地区。中美两国主流报刊都对萨德系统进行了简要的科普和介绍,深化读者对萨德系统的了解。中美主流报刊都非常关注美国、韩国和中国的回应和态度。美韩两国是当事国。中韩两国隔海相望,萨德系统的部署对中国影响极大。作为蓬勃发展中的大国,中方的态度十分重要。

从表3中美主流报刊新闻报道中高频词的差异,可以看出中美两国主流报刊各有侧重。《中国日报》注重报道萨德系统的部署对中国、俄国等邻近国家造成的影响,比如 Beijing、Russia 和 will 等词的高频使用。《中国日报》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所谓的防御来自朝鲜的威胁的说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萨德反导系统的防御参数指标远远超出朝鲜半岛范围,这次部署是针对中俄两国的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朝韩之间陷入了安全困境,并且外溢到半岛之外,萨德入韩可成为美国打入中韩关系的“楔子”,使美国有可能强化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迫使这一地区在安全议题上出现“阵营化”。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则强调朝鲜的核威胁,强调部署萨德系统是为了保护韩国国家安全、军事设施安全以及人民安全的自卫措施,如 North、South、nuclear 和 defense 等词的高频使用。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后,韩国对部署萨德系统的态度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被动部署变为主动要求部署。韩国国防部称,部署萨德有助于增强多层次导弹防御体系,强化韩美联盟和对朝鲜的导弹防御能力。

3.主题词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中美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词汇差异,进行主题词的分析是必要的。主题词即文本中具有超高复现概率的词,在语料库分析中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文本的词汇特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笔者分别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有关萨德的新闻报道材料组建小型语料库,以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CLEC)为参照语料库,借助语料分析工具,通过主题词词序(Keyword List)依次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进行检索,提取前10个主题词。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 《中国日报》前10个主题词

表5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前10个主题词

由表4和表5可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有6个主题词是一致的,分别是 THAAD、US(U.S.)、Seoul、missile、Korea 和 Korean,反映了中美两国主流报刊都对萨德进行了相关报道。在《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中,6个主题词的主题性均为正值,表明6个主题词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它们在参照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属于显著的超用词。此外,《中国日报》特有的主题词是 ROK、deployment、DPRK 和 security,《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特有的关键词是 North、South、nuclear 和 sanctions。主题词映射的是语义关系。《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的前10个主题词,分别围绕着 THAAD的5种语义关系,如表示施事者的 ROK、US(U.S.)、Seoul、Korea、Korean和 South,表示施事行为的 THAAD、deployment 和 missile,表示施事原因的 DPRK、North、nuclear 和 sanction,表示施事影响的 security。由此可见,中美双方主流报刊都对萨德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了简明的介绍,关注萨德系统的两个重要当事国(朝鲜和韩国)、美韩两国尤其是韩国(首尔是其政治中心)的动向。此外,《中国日报》还关注萨德系统引发的安全问题。萨德的部署对中国和俄国等邻近国家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不利于朝鲜半岛的稳定,并对中美战略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古语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借口朝鲜半岛核问题侵害中国的正当权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则以关注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以及朝鲜核试验对韩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为由,选择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美方还抱怨中国对朝态度不坚决,没有对朝鲜进行制裁。朝鲜核武开发问题加剧了美国国内一些人的焦虑,他们认为中国应该“负全责”,而不从美国自身寻找原因。简言之,《中国日报》重在体现萨德系统对中国以及世界和平的安全威胁。《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重在体现萨德系统部署的原因。主题词的差异再一次表明了语言是社会表征的一种形式,《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代表了不同的情感态度与意识形态。

对数似然比计算器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许家金教授研发的语料库工具,是所有具有同等显著性差异检验中最有统计效力的检验。借助对数似然比计算器,基于上文的主题词分析,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共有的6个主题词进行对数似然比检验,语料库1为《中国日报》,语料库2为《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6个共有主题词对数似然比检验

由表6可知,Korea 和 THAAD 两个词的对数似然比值最高,表明这两个词跨语料库的使用频数差异性显著,并且P值小于0.01,因此Korea 和 THAAD 两个词在2个小型语料库中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由于《中国日报》多用 ROK 来指代韩国,《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多用 Korea 指代韩国,因此造成 Korea 一词在两个语料库中的差异,因此综合考虑 THAAD 一词最具分析价值。

4.搭配强度分析

搭配分析工具提供互信息值(MI和MI3)、Z值、T值、Log-log值和对数似然比等统计算法计算搭配强度,研究节点词和搭配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了解单词的典型用法,以加深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如果借助搭配词进行内容分析,Log-log值更合适。笔者以 THAAD 为节点词,以 Log-log 值为依据,借助搭配分析工具,依次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搭配强度检索。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THAAD搭配强度

Log-log值的高低反映搭配强度的大小。由表7可知,在中美两国有关的新闻报道中,从Log-log值高低排序的搭配结果来看,THAAD 的搭配词差异十分明显。《中国日报》关注韩国是否决定部署萨德和何时部署萨德,由情态动词 will 的高频使用可见一斑。萨德系统的部署对中国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中方密切关注萨德的部署时间、地点。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则关注作为战略性进攻武器,萨德系统的相关配置和作战能力,以此应对朝鲜的核武器和弹道导弹威胁,维护韩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二)检索行分析

新闻报道免不了引述有关人员的话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述。从表3可以看出,said 在《中国日报》的频数为32次,在《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的频数为48次。可见,《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都大量引用有关人员的话语,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借助语料分析工具,使用索引功能分别检索2个自建小型语料库中said的相关索引行。检索结果如表8和表9所示。

表8 《中国日报》的 said 相关索引行

表9《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的 said 相关索引行

由表8和表9可知,在新闻报道中,《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多次引用他人(政府人员、机构人员和评论家等)的话语。《中国日报》较多引用政府人员的话语,尤其是中国国家主席和国家总理的原话,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引用中国国家主席和国家总理的原话,也表明中方对萨德部署问题的明确立场和强硬态度,萨德系统的部署不利于缓和当前紧张局势,不利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损害中国战略安全利益,中方对此严重关切并明确反对,希望有关方慎重处理,塑造了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则较多引用美韩两国官方人员、评论家和权威人士的话语,重在表明萨德的部署是美韩两国的事情,与其他国家无关,是为了拦截朝鲜导弹,掩盖其引发中韩摩擦、弱化中方在半岛的影响、推进亚太再平衡、在地缘政治上进一步压制中国等目的。

三、结 语

笔者以《中国日报》和美国《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关于萨德的报道为语料,借助语料库工具,通过分析文本的高频词表、主题词表、节点词的搭配强度以及索引行分析,将语料库和批评话语分析结合起来,探讨新闻报道背后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分析表明,中美两国主流报刊均依据其意识形态来进行话语的建构,以维护并强化各自政府的立场。《中国日报》主要描述萨德系统的基本信息,强调部署萨德造成的不良后果,表明中国的明确立场,展现了有担当、负责任的国家形象。《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主要对萨德的基本信息进行了介绍,强调部署萨德是由于朝鲜核试及射星而导致的危机和所谓的中国对朝鲜核问题的不作为,意在表明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的合理立场,以掩盖其真正目的。

[1] Dijk T.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M].London:Sage,1997.

[2] Brown K.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Oxford: Elsevier,2006.

[3]Stubbs M.Text and Corpus Analysis:Computer-assisted Studi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Blackwell,1996.

[4] 郭松.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5):12-17.

[5]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 唐丽萍.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J].外国语,2011(4): 43-49.

[7] 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8] 卫乃兴,李文中,濮建忠.语料库应用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5.

[9] 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 杨惠中.语料库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A Corpus-bas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Reports on THAAD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of China and USA

XU K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Chin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 aims centering on unveiling the ideology or power relationship in the discourse. The present study sets out to investigate news reports on the 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THAAD) from 2015 to 2016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of China and America, i.e.,ChinaDaily,TheNewYorkTimesandLosAngelesTimes, aiming to get a fully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mainstream media of China and America construct the language patterns and indicate their respective positions.

corpus; THAA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6.004

H0

A

1674-5035(2017)06-0021-05

2017-09-13

徐 珂(1992-),女,河南新乡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治涛)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主题词时报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漫画
老飞人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7年第23卷主题词索引
潮流时报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
《中国日报》:中国成第一大“电子竞技”市场
我校学报第32卷第5期(2014年10月)平均每篇有3.04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我校学报第32卷第6期(2014年12月)平均每篇有3.00个21世纪的Ei主题词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