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对于哲学的阅读与理解

2017-12-29杜霞

卷宗 2017年35期
关键词:哲学家理性哲学

哲学的起点在于對问题的思考,而哲学本身作为人类理性的一种思维活动,即理性向其自身提出问题、并要求自己回答。因此,面对这些由理性深处所发展出的问题,至始至终是无法透过、或者诉诸于感官、以及经验来回答的。因为,它所要求的标准是属于理性的范畴。故人类只能回到自身的理性之中,以思维、或所谓玄想的方式来尝试解答。关于如何通过阅读掌握哲学家的观点便成为是哲学研究的过程中极为关键与重要的环节。

据黑格尔(G. W. F. Hegel, 1770-1831)对于哲学的定义来看,哲学的任务就是了解事物中的理性,因而只有通过概念和辩证的逻辑思维,我们才能够认识到事物中的理性。当我们论证一个概念如何产生另一个概念时,便表明思维中的逻辑。故思维的逻辑虽然不涉及思维内容的显现,即自然、历史和社会,但是却涉及到真理的体系、观念世界的本质。上述之内容不仅是思维中的事物,亦是人类历史和世界历史以及精神历史。因此,当我们思维这种观念时,我们便处在一种本质的、永恒的世界和过程当中。[1]由此观之,对于这种思维活动的探讨与检验,就显得重要至关重要。那么到底哲学的思维应具有何种特征?至少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一)哲学虽然不能排除使用感官,但它本身并非感官经验的活动;

(二)哲学虽然并不排斥情感,但它本身也非情绪感性的活动;

(三)哲学是一个理性思维的活动;

(四)哲学是一个对自身及环境观察反省的能力;对于事物及自身不同的理解及看法,将导致不同的哲学思想与体系;

(五)哲学同时也是一个批判性的思辨活动:对于前人的想法提出质疑与批判,从而建构自己的哲学观点,一直是哲学本质性的发展。

接下来,一个关键的问题便是,哲学思维的对象是什么?一切可被拿出来探讨的人、想法或事物,当然都是可被检验反省的对象。哲学的内容,也就是指哲学所处理的对象,它可以是万象万物的原因、可以是宗教信仰的内涵(超越的对象、宗教体验及宗教语言)、亦可以是人际间之规范、人自身的道德感、语言与思想及事物间的关系、语言的使用……等等范畴。这些皆是哲学处理的第一层、直接的对象;然而探究这些对象的哲学理论本身,则是哲学必须检验和探讨的第二层对象。

正如前面所述,哲学是一种“后设的”理性思辨,或者是一种自我回溯的思辨过程。在伽达默尔(H. Gadamer,1900-2002)看来,思辨就如同是一面镜子,在其中的一般的经验、或思维模式得以对其自身之日常未加思索的预设做出反思,以消除本来的独断性。[2]因此,所谓“后设的理性思辨”,即是对于“思想”或“思想的产物”进行更深层次的反省;或者可以说是“思维作为它的反思对象”。这种“后设的反省或质疑”当然不是只适用于所论述哲学家之对立面的主张,同时也是适用于所研究的哲学家及其主张。但是,质疑或检视的方式为何?亦即:在我们理解某哲学家时,应该提出何种问题?如何提问?所应该提出的问题性质为何?这便涉及到哲学之三个“W”的探求,即“What”(什么)、“How”(如何)与“Why”(为何)。而最核心、关键的即是“是什么”(Why-Question)的提问。因此,这些问题都是必须一直放在脑海中,随时准备拿来质疑和拷问的。

“哲学问题”不会凭空而来,必定有许多哲学家也相当关切、或探讨过。换言之,哲学家的思想,即是对于“哲学问题”的形成、提出、回应、反驳、澄清、辩解、发展的整个过程,或所沉淀结晶的产物。所以,在哲学论文的探讨中,“解决问题”意谓着在思想的层面,将这个思考的过程给交代清楚。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提问时还必须考虑的层面包括:

(一)理论与现象是否有所关联?

(二)理论本身的一致性如何?

(三)个别要点之论证效力如何?逻辑是否具有连贯性?

(四)理论与其他理论之关联何在?冲突或此一问题本身演进的脉络?

(五)有无他人已对此理论做过任何论述或批判?

(六)有无更佳的理论建构或组合?或新论述的可能性?

哲学典籍的阅读无非是训练“哲学思维”,亦即: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来说,哲学、或哲学思维,其实就是“哲学理解”。若要“出乎其外”(如:距离感、批判、及质疑),必须首先要先能“入乎其中”,故在谈“哲学理解”之前,必须要想想对此主题所应该提的问题有哪些?事实上,哲学活动最困难之处即是在于“正确的理解”与“恰当的了解”。因而在进行哲学理解的过程中,若缺乏“理解”,根本就尚未进入“哲学思维”,故而错误扭曲的理解也难以成为“哲学思辨”。而大部分的时候、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其实是处在这种尚未进入或错谬的认知状态、误解“哲学”。直到某个人、下了工夫阅读思考、在某一时刻,进入对特定哲学思想的恰当理解,才可说“哲学活动”发生了。简言之,哲学思维,在本质上即是一种“理解”的活动。

那么,何谓“哲学理解”?“哲学理解”指的是以理性思辨的方式,对于一个哲学思想或哲学体系其主旨、论理过程、论辩方式……适当掌握的情形。维根斯坦(L. Wittgenstein, 1889-1951)曾经说过:“哲学问题是出于对于‘语言及‘概念的误解与误用所产生的。”因此,对维根斯坦而言,哲学的任务在于澄清这些因为语言误用所造成的误解。但若是“说不清楚”则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因为问题或对象本身的复杂性或超越语言表述的界线,另一种则是由于思考者本身的未尽认真思考表述之责任。因此,维根斯坦强调,“到底是可以说的,就把它说清楚;而对于无法说的,就必须保持沉默。”[3]因此,哲学之目的无非就是将问题讲清楚、说明白、并且符合逻辑,而非凭空杜撰之论述。

因而通过哲学的阅读与理解,我们并非是去发现原来所不知道的事物,而是发现原来自己所不知道的某些事情与同一事物的不同面向。这即是说,透过研究不一定会探讨未曾触及的新世界与领域,而是在想当然尔之事物中发现新观点、指出原有的偏见。因此,哲学阅读并不只是对外在现象的了解,它其实反映了我们的先前理解。换言之,透过哲学的阅读和理解让我们深刻地反思我们原来观看世界之视角,并且亦可能影响自我学习之转变。

参考文献

[1]章启群:《图文哲学101句》,北京:三联书店,2011,页码176。

[2]刘馥创:(2006. 1),〈黑格尔的思辩哲学与分析哲学的发展〉,《政大哲学学报》,台北:政治大学哲学系,第15期,页码98-97。

[3]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页码:106。

作者简介

杜霞,成都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

猜你喜欢

哲学家理性哲学
哲学家的幽默与智慧
《与哲学家的一天》(组诗)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
哲学家的回答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