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探讨

2017-12-29薛琳

卷宗 2017年35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素质人才

薛琳

摘 要: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深化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之一。本文在查阅和分析众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现实,从分析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及素质特征入手,分别从培养目标的确定,拔尖创新人才通用素质模型的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对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字: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评价

长期以来我國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都特别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在探索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始终孜孜以求,开展了很多有益探索,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不及人们的预期。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着一定误区。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过于单一,选拔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激励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

1 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与内涵

国内学术界将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个专门领域进行研究的时间尚短,各位专家学者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高晓明(2011)认为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意指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富于个性和突破的时代中,在各行各业那些试图通过变革来引领发展,从而为整个社会经济的顺利转型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精深的专业造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勇于批判和变革的勇气应作为其基本的素质特征[1]。学术界引用比较多的概念是郝克明(2004)提出的:“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他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既应包括在科学领域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的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也应包括生产、技术等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革新以及在经营、管理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杰出人才等[2]。尽管学者们不同的视角导致对拔尖创新人才内涵理解不尽相同,但从各种概念中对拔尖创新人才素质特征的阐释中发现,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两个基本的素质特征:一是深厚的专业学术能力(或专业知识技能),二是卓越的创新意识(或革新精神),同时在“才”之外均强调了“德”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社会责任感的这一素质特征的普遍认同凸显了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有自我发展的需求,更应有“兼济天下”责任和意愿[3]。在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各项素质特征中,知识技能是一个动态提升的指标,而在大学阶段,人才专业化的程度还比较低,同时,对人才过早的专门化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创新的扼杀。因此高校在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选拔中应该避免唯成绩论,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与培养,特别是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和塑造考[4]。

2 明确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于Y理论的目标管理思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目标是个人或组织所希望达到的成果,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进而作为选拔培养的重要依据,从而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在培养目标的设定过程中,高校一方面应对国内外一流相关学科的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发展定位等方面开展广泛调研,结合国情、校情,院情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5]。另一方面,应基于具体的学科和专业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结合学校和学科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独具个性的培养目标。如北大元培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 21 世纪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顶尖专业人才。”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提出“以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侧重于培养战略性科学家、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高科技创业人才和各界领袖人物”的培养目标[6]。

总目标本质上体现了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的愿景,具有战略导向性,而这一愿景的最终实现还需要各个级别、层次的分目标去支撑实现。基于拔尖创新人才本身的特点,我们应该注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从而为建构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提供先决条件。

3 建立科学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评价体系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探索发展的今天,各高校应在拔尖创新人才素质模型的基础上,全面建立一套侧重人才软实力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评定标准,着重考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理解力、心理素质等能力与素质的考察。如果缺乏统一的标准,在选拔中脱颖而出的可能就是一些“能言善道”的学生而已,而一些不善言辞的潜在学术创新人才则会被我们拒之门外。

激励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激发人正确的动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实现自我价值。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高校应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建立与评价机制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作为新时期大学生中的优秀者具备求知欲强、自身素质强、可塑性强、自我意识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在激励制度的制定方面应该避免一刀切,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长、需求实行多样化、差别化的激励,如各类荣誉及奖助学金、推免升学、出国交流、项目机会;除却奖学金等外在物质激励以外,更应注意平台提升等内在精神激励的作用,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比所见效相对较慢,但一旦形成就能较长久地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我们应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教育的服务功能在人才培养中充分体现[8];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充分激发人的内在能动性和内在潜能;设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和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从拔尖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出发,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激励制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拔尖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实现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晓明,拔尖创新人才概念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p65-67

[2]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p5-10

[3]白春章、陈其荣、张慧洁,拔尖创新人才与培养模式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12(12),p147-151

[4]瞿振元、韩晓燕,高校如何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从年轻院士当年的高等教育经历谈起[J],中国高教研究,2008(02),7-11

[5]李祖超、杨淞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内容与途径分析——以五所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为例[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4),48-52

[6]董瑞,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 5 所名校学院建设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1(06),66-70

[7]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M],2005

[8]Chen, Yurong. A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s at Colleges.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J].2010(5): 143-147

[9]冯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9-14[10]张晓倩,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1(7),11-16

[11]韩旭东、杨韬、李俊鹏,行业特色院校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01)12-15

[12]李祖超、国旗,论拔尖创新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J],教育评论,2010(04),33-36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素质人才
人才云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