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人画中的“诗性”

2017-12-29罗敏

艺海 2017年12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文人画诗性

罗敏

〔摘 要〕中国文人画的主要特点是“诗性”。诗性的生成与情景交融、虚实相映、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以及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有关。

〔关键词〕文人画 诗性 表现手法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语道出了我国传统文人画的美学特点,即“诗性”。在中国文人画中,画者在描绘视觉画面的感性形象中传达出含蓄蕴藉的诗意,体现出画中有诗的韵味和意境。这不是视觉的直观性,而是心灵的直观,心中所感悟到的东西,在有限的绘画中感悟到的无形无象的意蕴。中国文人畫“诗性”特点的形成,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是由中国文人“看”即表现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决定的。

一、文人画的诗性特点

书画家董其昌曾说:“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画禅室随笔》)。中国文人画追求诗的意境,通过绘画的语言形式表现画家内心的情感、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人生的理想,从而使画有了浓郁的诗性。从而使人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中,在联想与想象中产生对诗境的遐想,并获得诗歌的意境美。如:明朝山水花鸟画首席画师,浙派创始人戴进的《月下泊舟图》(见图1),整个画面,只描绘了简简单单的景物:一条小船,一个老人,一轮明月,几处远山,一湾静水。其中明月半落,近水清浅,水草轻斜,老人卧眠。简单的构图,简单的景物,简单的笔墨,却传达出了宁静而自由,淡然而超脱的意味,让人回味不已。与诗句“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在意境的塑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画有了诗的意境,将不能视觉化的抽象情感和意境通过诗意的联想与想象予以形式化,使画自然也就获得了这种诗性的呈现。画者,将自己对生命的存在或状态、对生活的态度等诗性化、诗意化;观者与画中的诗意交流、对话、感知,从中获得深层的审美感受。

再如明代画家吴伟《江山渔乐图》,画面上只描绘了山、江河、树,渔船、渔父。江边高树坡石,其上远山层叠,江中渔舟有停泊,好一幅秀润美丽的江山渔乐图。整个画面情趣恬淡、生机盎然,生活的简单与快乐、生活的美好理想油然而生。在对自然的观照中,对理想生活的表现也就成了其中所传达的诗性。南唐后主李煜曾用文字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生活理想: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渔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个是文字的形式,一个是笔墨的形式,同样承载着诗性和意境。中国文人画传达出了一种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意境 , 用现代所谓的极简主义描述了宇宙、人生的内在精神,在有限有形的空间中传达了无限无形的宇宙意识、生命意义,在虚与实、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中展示了意境和诗性。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见图2),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又或者钩上根本没有鱼饵,垂钓不在于鱼而在于钓?钓者坐在船的一端,船尾微微上翘。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正如唐代柳宗元的五言绝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20个字,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所以,画者同于诗人,一样致力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致力于追求画的诗意性,讲究画与诗的融合,诗意性正是中国文人画的主要特点。

二、诗意性的表现手法

中国文人画诗意性的特点有效地被呈现或被传达,与情景交融,虚实相映,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以及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密切相关。宗白华在《中国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阐述道:“绘画是托不动的形象以显现那灵而变动(无所见)的心。绘画不是面对实景,画出一角的视野,而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那无穷的空间和充塞这空间的生命(道),才是绘画的真正对象和境界。”因此可知,在中国文人画中,画者是画自己心中的,自己所感悟到的那一种生趣和意蕴。它并不是要为景绘形,而是借物之形而传达出个人对生命、对历史、对世界、对人生的理想等的思考与情感。因此,在传达过程中,充分运用了以下几种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物我同一

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一曰情,二曰景。”所谓“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而“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现,是承载主旨的形象。在文人画的创作中,画者将自己的“情”客观化、普遍化、形式化、形象化。如:王维作品《辋川图》 中,高山、清泉、竹木、石头共同营造宁静而淡然、高远的意境,这同样是王维晚年归隐于山林中的真实心境的反映。不禁让人想起其诗《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将个人的情感寓于自然万物、山川景物之中,山川之景与个人之情交融,这就形成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物我两忘、物我合一,亦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再如文徵明的仿本《辋川图》:

一样的情感,不同的绘画形式,艺术家在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感形式化,情与景相融,情与景相生,创作出致远而淡泊的意境,表达个人的人生意义。

不仅在山水中有“我”,在传统的文人画的花鸟作品中,也是同样的寓情于景,将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寄放在具体的物象之中,通过外物来表达个人的人格,精神或情感。如八大山人的鸟,常常就是象征着朱耷自己。“我”与“鸟”同一,鸟有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神情,异于客观自然的形,不是真实的、客观的鸟,而是主观的鸟,表现了复杂的情感。因此其作品中打上了個人鲜明的情感色彩,不是为写景而绘形,而是以形来传“情”,物与情已经融为一体。

2.虚实相生,追求无限

虚实相映相生是诗歌形象和意境创造的一种手段。明人屠隆在《与友人论诗文》中说:“李杜品格,诚有辨矣。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认为艺术表现应该是虚实并举,虚实相映,二者之间,不可偏执。

在中国文人画中,提倡虚实相生的创作理念,在其绘画作品中的“空白”,在其“写实”中的“写意”,就是“实”中藏“虚”,“有”中生“无”,虚实相映相生,以至无限。在具体的有限的空间中去表达无限,从具体的景和人物的描绘中去表现他们的情思、他们的人生,以及世界观和历史观。尤其是在文人的山水画中,最能强烈地感受到“无”的意境,而这一“虚无”就是在具体的景与人中生成,是借助有形的笔墨和形象去暗示出那“无”的意境。如:清代李寅《盘车图》,是典型的“意存笔先”“以大观小”,从天地的无限的整体来把握具体的山川景物,是在高处去俯瞰,以自由流动的视角去审视具体的物,将无限的天地意蕴渗进了有限的山川景物中。我们从高处看到近处的山峰,看到山顶的树木和山谷中的旅店。然后后移,依次看到后面的山峰河谷,渐行渐远,乃至无穷。从具体眼前的实,到天地之大的空与虚,这是虚与实、有限与无限的表达。

而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画面上大量的留白,实景只有一人、一船,留白的面之大,实只有一角。空间对比强烈,偌大的无限的空间中,只有一人一舟,人的孤独感一瞬间被突显出来,视觉的张力也升到极端。这是人世间最大的孤独感,实实虚虚,由实而虚,视觉艺术的表现力强,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3.为画题诗,借物咏志,诗画一体

画的诗意性让作品具有不可言传的意蕴,或者更带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感。为了含蓄而明确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感受、生活的态度,文人画家托物言志,为画题诗,诗画一体。通过文字的提示,让观者走进作品的诗意中。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图》中,题诗道:“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野藤中。”诗与画结合,我们就能知道此画传达的是文人怀才不遇的悲苦之情。画中“葡萄”其实被寓以“玑珠”意,一个人有学问,在文学作品中常被表达为“字字玑珠”。由此可见,文人画常常将“意”藏在写“实”之中,而写实与表意常常有文人的个人随意性,从而需要题诗来加强对其传达的诗意的理解与感悟。

又如王冕《墨梅图》,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同样是诗与画结合,托物言志。绘画构图简约洒脱,一梅从中横出,枝干挺秀,淡淡的梅花傲然独放,似有阵阵幽香飘来。结合七言律诗,咏物言志,高雅情操溢于笔端。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的突出特点就是“诗性”,“画中有诗”。在绘画中去追求诗歌的意境,可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中生无;也可以托物言志、借助题诗,来表现文人画家对生命、对历史、对宇宙的思索。在绘画创作中致力于寻求绘画中的诗性表达,这是文人的情怀,也是文人的修养。

参考资料:

[1]肖鹰.美学与艺术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红卫.诗画-意境[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文人画诗性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厚重感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