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娱乐性——当今戏曲舞台不可或缺的创作追求

2017-12-29邹德旺

艺海 2017年12期
关键词:娱乐性戏曲

邹德旺

〔摘 要〕无论是编剧创作的文本还是导演层面的舞台呈现,都要求主题思想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发人深思,能教育人最好。在这方面所做的追求,无可责备,更不能放弃。但片面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往往忽视戏曲本有的天性,即娱乐性。

〔关键词〕娱乐性 戏曲 创作追求

近四十年来戏曲舞台上新作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优作、良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五年间对于戏曲创作的探索更加深入,更多的剧目以新颖别致、个性明显、风格迥异的形式出现在大剧场、小剧场舞台上。这对于繁荣戏曲、振兴戏曲而言无疑是好事。但是,长年以来无论戏曲百花园中的作品如何芳香四溢,却很难或者很少吸引新的观众踏入园中倾心赏香,似乎进剧场看戏的永远是那些追随多年的老戏迷、老观众。为此,从官方到民间组织不知召开过多少次研讨会,笔者也参加过,同时也到各院团、剧场演出现场调研、观摩,很想弄清楚究竟问题出在哪,为何当今我们的戏曲创作求新、创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还是难以受到新观众的青睐。笔者通过与专家、同行同业的交流,演出现场深入调研,对比传统戏曲剧作,探究戏曲观众观剧心理等似乎找到了症结所在,故而作此拙文供各位同仁、觀众批评指正。

我们在创作剧目的时候,无论是编剧创作的文本还是导演层面的舞台呈现,都要求主题思想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发人深思,能教育人最好。在这方面所做的追求,无可责备,更不能放弃。但片面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往往忽视戏曲本有的天性,即娱乐性。戏曲能从千百年前一路走来,存活到现在难道靠的是崇高的思想价值?事实并不如此,靠的恰恰是其娱乐性,说白了就是能娱乐大众、接地气。戏曲的娱乐性相当于某些器物的实用性。比如,青铜器相当精美,是艺术品,一旦缺乏了实用性,从老百姓生活中淡去,再精美绝伦也会束之高阁。同样是艺术品的紫砂壶,普通家庭用它沏茶倒水,艺术与实用两个价值共存,才会一直在民众手中不被淘汰。任何一个艺术品,如果只有艺术性这一个可取之处,只会让老百姓望而却步,并且慢慢地让这个艺术品进入博物馆。

一、娱乐性是戏曲呈现在氍毹上的灵魂

一部戏曲剧作诞生后若能常演不衰,必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教化意义,这一切都是戏曲呈现于舞台后的衍生物,其根源或者灵魂似的主心骨还是娱乐性。因为戏曲以歌舞演故事,歌、舞本身就具有娱乐的天性,所以娱乐性是戏曲创作过程中就产生的,并非后知后觉。一旦脱离娱乐性,这种表现形式甚至这个剧种都可能消失。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不妨从戏曲形成的源头看,在戏曲史上普遍认为,“南宋瓦舍勾栏各种伎艺集中表演,招徕观众,他们互相观摩,互相竞争,也互相吸收,逐渐汇合,慢慢促进了戏曲的形成。起源于滑稽戏的宋杂剧就是在瓦舍勾栏中吸收了各种伎艺而形成的综合性戏曲艺术。”

再往后南戏的舞台呈现,最初只是一两首民歌小调的反复演唱,后来发展成为包括有各种来源、各种情趣的数量众多的曲调。并且,其曲调的来源除了民间流行的各种歌曲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南宋极为流行的词体歌曲。另外,大曲、诸宫调、唱赚的传统的音乐成分,也是南戏音乐的组成部分。南戏的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创造出了“南北合套”和“集曲”等新的表现形式。这种新的表现形式的出现一方面对南曲曲调在诸宫调上进行了整理和规范;另一方面为南曲增加了许多新的曲牌,对于表现复杂多样的戏剧情绪,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尽管南戏的音乐已自成系统,但仍保持着民间音乐的灵活性和随意性。为什么南戏会由起初反复演唱的一两首民歌小调发展成形式多样的组合曲套?就是在娱乐性上的表现力度不够,需要加强。元杂剧也是如此不断地在娱乐性上作出符合大众需求的相应改变,刚开始每套曲同一个宫调,发展到后来有了配四个不同宫调的套曲,俗称“四大套”。

更具说服力的戏曲史上三次花雅之争,都是花部逐渐占据舞台胜利的结果,就是戏曲以娱乐为本性长期根植于舞台上的最好佐证。我们看一看花部戏曲的几个特征,就能证明笔者所言不虚。无论哪一时期的花部戏曲都经历了以民间的俗令小曲为基础,通过说唱、歌舞的衍变而成为歌舞演故事的戏曲;都具有曲词通俗,表演灼热火爆,内容质朴的特色;很受观众欢迎,在长时间的竞争和吸收借鉴中丰富和发展自身。最早一次花雅之争中,京腔原本属于花部,可是渐渐淡去了娱乐的外衣,披上了同昆曲一样雅致的外套,京腔也成为“雅部”,不被民众所喜欢了。

曲高和寡对于当下缺乏娱乐性的戏曲而言,并非危言耸听。是什么把观众拒之戏曲门外,望戏生叹?不正是民众在观剧之余感受不到娱乐点,或者那些从未看过戏的人认为戏曲不能娱乐到他,干脆就不看。或许会有人提出戏曲是门艺术,所以戏曲还是要不断地追求艺术性。这当然无可厚非。人们确实愿意欣赏艺术,但是,务必是能让他赏心悦目的,换个角度讲就是这个作品作为艺术的闪光点应该能被捕捉到,再通俗地讲就是懂艺术。例如,雕梁画栋的宫殿体现建筑艺术的美,可是在不懂的人眼里就是个房子,如果连“住”这一实用性都缺失了,那么他是不会踏入一步的。但,实用性在,哪怕毫无建筑艺术美,民众还是纷至沓来。当今戏曲舞台上的创作也是这样,用娱乐性让其存活在舞台上,观众观剧的同时自然会感受到她的艺术性。

二、注重观众观剧心理,适当添加娱乐成分

戏曲所要追求的娱乐性并不是为取悦观众在艺术上所做的让步,不是狭隘理解上的博君一乐。而是挖掘戏曲本身固有的好听、好看、好玩的娱乐属性,尽可能地在一个剧目中传达给观众。这就需要创作者深谙观众观剧心理,在戏曲创作过程中追寻娱乐点做到好听、好看、好玩。我们前辈艺术大师留下的经典之作无不如此。

曲,以能悦耳为上。在疆域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孕育出三百五十多个戏曲剧种。不同剧种有不同的声腔体系,同一剧种不同行当又有不同的声线韵味,同一行当不同流派演唱风格也互不相同。一个流派一个声音,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以及适应于要扮演的人物。同样,在身段形体上也是不同的,有的潇洒,有的沉稳,有的含蓄,有的奔放,让观众在听觉和视觉上得到娱乐享受。好玩是指心里共鸣,即使没有感同身受,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确实如此”。比如京剧程派《锁麟囊》的成功,就是恰如其分地做到了好听好看好玩,让观众百看不厌。该剧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唱段诸如“怕流水”“春秋亭”“一霎时”“换珠衫”等等,以及引人入胜“朱楼寻球”的身段叫人看之惊叹。但是剧中女主人薛湘灵在突遇大水遭受家破人亡时有段唱词,恐怕大家对此并不熟知,或者远没有“一霎时”那么有名,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此处唱腔安排是“散板”,非专业人士难以学唱。从所想表达的情感上而言,按理来说平地风波陡然而起最能引起观众共鸣啊。其实不然,我们试想一个剧场坐满一千人,连演十场给不同的观众看,一万人中有几位感受过这种顷刻间的家破人亡呢?“一霎时”让人铭记不仅仅是唱腔悦耳这一点,更是一个人在失去某些东西后的感悟,在这一层面上薛湘灵的参悟是我们普通民众十有八九有过的,能感同身受,铭记不忘。endprint

好听好看好玩是要符合剧中人物所处情境的,观众以此产生娱乐认知。现代京剧尤其样板戏中几乎没有京剧言派扮演的人物,原因就在于和革命昂扬的英雄气概不符。然而新编历史京剧《曹操与杨修》的横空出世轰动菊坛,被誉为新时期以来难得的佳作,与言派风格的杨修这一人物准确定位有很大关系,让人一看就产生“杨修就该这样”之感。戏曲舞台上的唱念做打为演员所用,同时为人物服务,两者的契合点达到的值越高,娱乐性也就越强,艺术价值也就越高。

三、戏曲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娱乐成分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文化多样性不断充斥人们耳目,多种艺术门类交织日益密切,戏曲创作面临该去什么、该留什么、该怎么适应潮流等等一系列问题。依笔者看来无论受外界怎样的冲击,最不该抹去的就是戏曲的娱乐性,不光不能去,更要发挥其特色适应瞬息万变的潮流。戏曲最大的特点就是组成她的元素,这也是不可或缺的娱乐成分。

组成戏曲的元素就是以综合性、程式性、虚拟性为准则,以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为呈现方式,以及与之配合的曲牌、板式、锣鼓、水袖、脸谱、服饰等等。这些元素是戏曲的看点,同时也是观众看剧寻求娱乐的落脚点。观众看戏看的就是“有戏”,“有戏”从哪有?自然是从戏曲元素中来。比如,梅兰芳大师晚年的恢宏巨作《穆桂英挂帅》,年届五旬的穆桂英面对桌案上的帅印开始犹豫了,此处梅大师用以锣鼓“九锤半”配合的大段肢体语言表现穆桂英内心的掂量。如果去掉这些戏曲元素,穆桂英只能一大段独白说出自己的心里想法,那远没有“九锤半”配合下作出身段带来的震撼,观众也不会觉得“有戏”。而且,青衣行当从没有如此表现过人物,梅先生是从武生戏《铁笼山》受到启发而移用的。

戏曲元素可以互相借鉴挪用,决不可轻易去掉。我们用锣声能表现下雨、打雷、打更报时等等;用“起霸”一大串动作表现武将的整装待发;用水袖表现人物喜怒哀乐;用脸谱分辨忠奸善惡、天赋秉性。无论哪一项元素都是戏曲艺术精髓的体现,蕴含在娱乐性之中。一旦丢弃,戏曲在娱乐性上没什么可看的,艺术美感更是荡然无存。

如何把戏曲娱乐成分中的元素在戏曲创作过程中准确无误地运用到位,不偏不倚甚至事半功倍地传递出所想表现的内涵,从而受到观众青睐,这应当成为所有戏曲创作者深思的问题。

在戏曲创作中追求娱乐性是经过了历史检验得出的结论,追求娱乐性并不是放弃思想性、艺术性,反而是让观众对剧作的思想艺术价值更清晰地认知,寓教于乐。更不是通过低俗、恶俗、媚俗取悦观众、降低身价。戏曲演给观众看,娱乐性是其观剧心理的一个层面,不可忽视,戏曲元素的恰当运用作为娱乐性的表现形式,是观众进剧场的看点。

戏曲创作过程中追求娱乐性,不是平地起楼无中生有,而是原本就属于戏曲本性的回归。娱乐性回归戏曲创作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地努力、广泛地探索,让戏曲娱乐性合理合情回归剧作中。坚持这一点,戏曲舞台对于观众而言的吸引力将大大加强。一直关注戏曲的老观众不会离开剧场,从未看戏的新观众会逐渐进剧场观剧,感受戏曲演出由娱乐性带来的思想艺术价值上的享受。endprint

猜你喜欢

娱乐性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受众新闻娱乐性的不同心理类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