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头资本政策第二、三梯队共享单车企业的“路”在何方

2017-12-29李莉

创业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小蓝哈罗摩拜

李莉

共享单车“激战”恰好一年之久,再看市场,挣扎感正笼罩着这个行业

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走访了20多人、10多家共享单车企业,调查了第二、三梯队共享单车企业的生存现状。

中国的共享单车战事变得异常激烈大概始于2016年9月。

这一切始于摩拜、ofo两大玩家的大规模扩张:先是摩拜走出根据地——上海,进驻北京、深圳,ofo随后走出校园,二者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正式交锋。短短一年的时间,摩拜、ofo大战烧钱70亿人民币之多,真实数字或许超过70亿也未可知。

摩拜、ofo最早展示了共享单车(租赁服务)的可能性——解决三公里以内上班族、学生党、逛街人士等人群的需求,这让后来者感到兴奋。

闻风而来的不止是资本,各路单车品牌也开始露出,如小鸣单车、1步单车、小白单车、酷骑单车、优拜单车、小蓝单车、哈罗单车等。坊间曾流传一句话:“留给创业者的颜色不多了。”

到如今时间不短也不长,共享单车“激战”恰好一年之久,再看市场,挣扎感正笼罩着这个行业。

拖欠员工工资,挪用用户押金导致押金难退,寻求融资无果,并购失败……这是最近一个多月从共享单车市场传来的消息。

对某些企业而言,如今的局面令人唏嘘:大张旗鼓地来,却灰溜溜地生存着。而当初部分迟到的后来者,在市场格局雏形既定时进驻这个市场的底气是什么?他们又在期盼些什么?

悲剧:限投令直接导致大部分玩家断臂

在于今年4月完成B轮融资后,1步单车准备向深圳投放10万辆共享单车,并像多数共享单车一样,承诺用户只要芝麻信用分在650以上,无需缴纳99元押金即可骑行,不料8月就迎来了深圳政府的“限投令”(指针对共享单车投放过量问题,由政府颁布的限制新增共享单车投放的指令)。

而截止到9月初,北京、上海、深圳、福州、郑州、南京、武汉等12座城市均出台了对共享单车的限投令。目前小驴单车、七彩单车因在深圳投放车辆数量少,已退出深圳市场,小鹿单车则退出了北京市场。

另一家企业——小鸣单车目前也从一线、二线城市转移到三线、四线乃至五线城市,其原本投放在广州、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车辆正在陆续被转移至其他城市。

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获悉,有创业者曾想过在夜间偷偷投放新车,但转念一想,原本基数就很小,万一量起来,很容易被发觉。

即便是像ofo这样体量的公司,在一线、二线城市的投放量远高于其他共享单车品牌,依然渴望能多投放新车。一位ofo的运营人员称,受政策影响,他们不得不放弃投放更多的新车。

从某种程度上讲,限投令的到来是一种必然,它会让市场上过度竞争的形势逐渐趋好。

但在已经被摩拜、ofo率先分摊了城市公共道路停车不收费的红利后,对于在一线、二线城市投放量甚少以及尚未进入这些城市的共享单车企业而言,这条路无疑已被封死。

除却限投令的因素,目前的市场需求空间早已被填满,相关产业资源或已完成站队,如“摩拜、腾讯、蔚来汽车”“滴滴、ofo、软银、支付宝”,市场显然已建立起10亿美元的门槛,这对后来者而言,想要入局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

危机:资金断裂扼住部分企业咽喉

除了要与摩拜、ofo共同面对限投、难盈利的尴尬局面外,资本趋冷而导致的资金链断裂也让更多身处第二、三梯队的共享单车企业陷入了挣扎前行的境地。

相较2016年有七八十家基金参与共享单车领域的投资,今年资本的态度不断变冷。从表格中可以发现,今年的融资金额总数虽与去年旗鼓相当,但资金基本集中在ofo、摩拜两家企业,融资超过B轮的企业不到8家。

共享单车是个烧钱的行业,除了前期补贴圈用户、造车、打广告外,现如今的电子围栏、运维等也是笔不小的输出。在无盈利的前提下,如若拿不到新一轮融资,意味着公司接下来的发展将变得极其被动。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因后续资金乏力,短短50天内,悟空单车、3Vbike、町町单车被传老板(跑路)相继倒闭。

而近一个月以来,多家公司相继传出用户押金难退的负面消息。

完成B轮亿元以上融资的小鸣单车被看作是第二梯队的代表,然而国庆、中秋期间,深圳的共享单车类投诉超过了350起,其中对小鸣单车的投诉超过了300起,主要原因就是用户要求退还押金无果。

因共享单车正处于“挪用用户押金”的风口浪尖,关于押金的具体去向,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曾试图联系小鸣单车相关负责人,其以商业机密为由拒绝回答相关问题。

假期过后,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又多次尝试联系小鸣单车,均遭拒绝,不过从小鸣单车CEO身边的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其正处于十分焦虑的状态,四处筹钱。“如果筹不到,不到半年就有可能关门大吉。”该知情人士透露。

另一家——酷騎单车也因押金难退问题导致总部被用户围堵,接着其CEO被罢免。网易科技最新消息称,酷骑单车已发不出工资,退还押金部门也已解散。

口碑、质量“双丰收”的小蓝单车也不例外,最近正被传挪用用户资金、求收购失败。

但小蓝单车对负面新闻并无过多发声,只在其官微发表了《小蓝单车关于部分网络谣言的声明》,称对以“爆料”为名对小蓝单车进行造谣中伤并利用部分渠道进行传播引发风波者,小蓝单车将保留一切诉诸法律的权利。

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记者也曾多次联系小蓝单车相关人员,试图进一步了解情况,对方答复会在近期举行媒体沟通会,但一直没有提供确切的日期。然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几个月前小蓝单车就已开始拖欠部分运维人员的工资。

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通过调查了解到,在北京打工20年有余的老张(化名)是小蓝单车的一名运维人员,不曾想最近几个月他的工资迟迟没有下发。“在北京这么久,第一次被拖欠工资。”老张无奈地摇头。

与老张一起的何蓝(化名)成为小蓝单车运维人员也已有大半年时间。每天早8点到晚8点,除去中午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他要坚守在自己负责的片区,寻找有问题的小蓝单车,然后把这些有毛病的车送去维修人员处。

而从今年5月开始,他就遇到了与老张同样的情况,拿不到每月的全额薪水,5月到8月的薪水直到10月初才刚结清,而9月的薪水还没有确切的发放时间。何蓝感慨,他所负责片区的小蓝单车越来越少,尤其是国庆之后,他打算干完这个月就辞职。

老张和何蓝隶属于第三方外包公司,与小蓝单车并无直接的劳动关系,并不敢轻易罢工。老张说,像他所在的片区,ofo的运维人员是与公司直接签署劳动合同的。

而与小蓝单车有直接劳动关系的一名维修人员,情况相对好些,只有最近一个月的薪水被延迟发放,当时小蓝方面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国庆放假没能准时发放。

一桩桩负面消息后,第二、三梯队共享单车企业更加举步维艰。

当然,也有令人惊喜的消息不断被释放出来。第三梯队玩家优拜单车、小鸣单车在今年下半年均完成了B轮融资,还有哈罗单车创始人李开逐透露哈罗单车即将完成C轮融资。资本的继续涌入,让渺茫的共享单车市场看上去还有一线希望。

求生:“下乡”躲避竞争求得一席之地

小驴单车被大众熟知“得益”于深圳政府限投令的实施。在深圳生存5个月后,由于其运维人员数量无法达到要求,小驴单车CEO李宏伟向深圳市市交委提请退出深圳市场。

与市面上常见的共享单车运行方式不同,小驢单车采用的是共享单车加盟形式,以购买单车的方式缴纳并收取加盟费,据北青网记者早前调查发现,加盟费预计在30万元?60万元不等。

由于公司起步于深圳,李宏伟原想在深圳至少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令他失望的是短短5个月就退出了市场。“更没想到的是,摩拜、ofo两家的投放量竟会这么大。”李宏伟说。

被迫退出深圳市场后,李宏伟心有不甘,采访中多次强调自己是连续创业者,并非脑子发热进入市场。“中国的二线、三线城市还有那么多,就看你怎么去经营这个事。”

换言之,小驴单车开始将视线从一线城市转移,转而去寻找空白市场求得喘息的机会。目前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有部分小驴单车。李宏伟称:“这些大学曾找过ofo、摩拜,但它们不愿意投放。”

靠加盟形式参与共享单车大战的还有酷骑单车、小强单车、DDbike等公司,其中酷骑单车在运行不到三个月后便停止了业务。

在经历了押金难退风波后,小鸣单车也开始从一、二线城市转战三、四、五线城市,寻求在夹缝中生存的机会。

但风险投资人侯继勇认为,三、四、五线城市单量少、使用频率不高。几十万人口的城市,短程不用骑车,路程稍微远些有私家车,共享单车企业可能很难赚到钱。

哈罗单车则很早就表明了要逃离一线城市的态度。哈罗单车在对二线、三线城市进行投放之前对市场作了调研,发现许多城市对共享单车的需求很大。宁波、泉州、东营等地政府还主动邀请哈罗单车入驻。

另一方面,因哈罗单车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在接下来的共享单车下半场中,其联合创始人李开逐希望在共享单车之外,通过运营共享电单车来完成公司升级,即从共享单车公司向用户出行立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商过渡,将最后1公里服务延伸至3?8公里或者3?10公里的服务。

但哈罗单车需考虑的现实问题是,电单车的运营成本将比普通的共享单车更高,需要更换电池,损坏率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举白旗:公司内外都是“求收购”传言

在这场共享单车大战中,玩家少则30家,多则五十家,而能融资达到B轮的最多不超过8家,其中就包括1步单车。

但即便拿到了B轮融资也恐难跟上烧钱的速度。最近1步单车创始人刘亿舟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如果有有价值的合并和收购意向出现,他们并不排斥。

有被收购想法的又岂止1步单车一家。

2017年初小蓝单车获得4亿人民币A轮融资,之后便再无融资消息,此前曾宣布已进入深圳、广州、佛山等六座城市,至今也没有再增加新的城市。

创始人李刚最开始希望靠产品质量取胜,信奉好的产品会脱颖而出,还曾预测雨季等恶劣天气的到来会让廉价单车进入返修高峰期。

的确,小蓝单车是所有共享单车企业中为数不多注重产品质量的一家。一位小蓝单车的维修人员也曾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如李刚所宣传的,小蓝单车的制造成本的确很高,成本在2000元左右。”

但“好质量”并没有为李刚的“希望”买单,如今的市场也并不像李刚早前的预想,他所说的返修高潮并没有到来,自家公司反而逼到了悬崖边缘。

《寻找中国创客》曾报道,李刚曾试图将小蓝单车卖给摩拜、ofo等品牌,但都没有成功。

小蓝单车本是野兽骑行旗下孵化的项目,李刚在做小蓝单车项目时并未跟公司股东商量。“如今陷入了泥潭。”野兽骑行早期投资人在接受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采访时说。

有意思的是,据《好奇心日报》报道称,酷骑单车在寻求融资失败后同样曾向摩拜、ofo寻求并购,但也都被拒绝了。

据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调查发现,在北京二、三环单车投放数量最集中的地方,ofo的坏车数量基本与有些品牌单车的投放量旗鼓相当。维修人员称,他所在的片区,ofo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

哈罗单车创始人李开逐的看法是,收购需要的成本也许和再投新车的成本差不多,对于大企业而言价值不大。

比达咨询发布的《2017年Q1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ofo、摩拜在共享单车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2%,其他品牌加起来不超过8%。在小品牌远不足以形成竞争力,商业价值微小到毫无诱惑力时,摩拜、ofo的收购意向又从何谈起。

而上述提到的投资人同样对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表示,共享單车是一个业态相似性太高的行业,没有太高的收购价值,除非收购团队,或者收购具有较高创新性的产品。

曲线救国:出海

相比之前的入局大战,如果说共享单车这波浪潮有何变化,那就是行业留给参与者的时间不多了,“曲线救国”以求生存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

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除在中国本土“下乡”“求收购”中寻求一线生机外,“出海”成为一些共享单车企业的备选项。不论出海能带来多大的价值,至少能让企业给资本讲个好故事,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创业者要再经历一次市场考验。

优拜单车余熠称,即便是ofo、摩拜这样大体量的公司,在国内其实也赚不到钱。他认为海外的机会比国内好很多,至少在海外单车损坏率相对较低,单笔租金高出国内五六倍不等,整体回本会更快。

前不久优拜单车曾获得一笔海外基金的投资,随后还在海外发布了一款北美定制版共享单车“绿闪”,据悉,这款车型已在维多利亚会议中心曝光。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优拜在海外的发展也仅限于那次的曝光。

对于海外的运行情况,余熠只是说数据、用户接受度以及政府等方面表现都不错,但拒绝透露具体的运营数据。

1步单车也表示,目前他们已经与美国、中东、墨西哥等多个海外国家的运营商进行接触。

事实上,小蓝单车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共享单车企业,在今年1月完成4亿人民币融资后就高调宣布进军美国旧金山和澳大利亚悉尼。

ofo、摩拜也紧跟其后,并且因为有庞大的资金做后盾,它们在开疆拓土上也更为迅速。

迄今为止,摩拜已进军意大利、英国、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多个国家的主要城市,ofo则已打入新加坡、英国、美国、哈萨克斯坦、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

不幸的是,小蓝单车出海旧金山,却因当地政策法规等问题被勒令停止运营。在当地政府施压下,小蓝单车还曾被要求办理许可执照,并不得不租了15个私人停车点。

在众多的海外市场中,美国是共享单车企业相对乐意进驻的一个国家。美国的共享单车领域虽然还未出现诸侯割据之势,但无疑将来的参与者只会多不会少。

目前美国的共享单车企业除了无桩的LimeBike外,还有有桩单车Citi Bike、Zagste,无桩单车Social Bicylesr、Spin。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共享单车企业有摩拜、ofo和小蓝单车等,但中国的品牌在美国投放的车辆规模并不大。

就在近日,由两位在美国生活工作多年的华人创办的LimeBike刚刚完成B轮5000万美元的融资。

联合创始人兼CEO Toby Sun称,新增的B轮融资将被用于运营扩张、产能扩大和App升级,并且将于2017年底前将持有的自行车数量翻十倍。公司计划每周新进入1?2个市场,预计于年底前将在美国投放5万?7万辆共享单车,目标是服务全美30个以上城市和校园,并计划登陆欧洲市场。

有的中国共享单车品牌还登陆了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而在像英国这样的国家,移动支付并不如国内发达,如果不用扫码支付,共享单车的方便性以及车本身的安全性将大打折扣。

对于战火刚开始的海外市场,中国共享单车品牌将比在国内走得更加艰难。他们除了要面对众多当地品牌的夹击外,还将面临“水土不服”等因素带来的棘手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创业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从目前各家共享单车企业出海的形势看,更多是一种“噱头”,国内共享单车在海外市场落地的效果并不明显。

哈罗单车创始人李开逐最开始也考虑过出海,但在出海之前团队对国外市场进行了考察,之后他便放弃了这个想法。

他的理由很简单,对国内共享单车企业而言,其实海外是一个很小的市场,投放规模、用户规模远不及国内市场发展迅速。“短期内,出海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的帮助并不大。”

就在发稿过程中,共享单车迎来了第一起合并案:永安行低碳科技与上海钧正科技共享单车业务(哈罗单车)合并。公告中称,永安行低碳科技受让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未来双方业务将进行合并。

永安行与哈罗单车的合并拉开了共享单车企业的并购大幕,或许这对二者而言是一种很好的出路。然而,在巨头挤压、资本遇冷、政策整改的多重压力下,其他第二、三梯队共享单车企业的路,又在何方?

猜你喜欢

小蓝哈罗摩拜
齐心防疫,看好你,“小蓝”
被改造的鹦鹉
英国教育:哈罗公学搬上网贵族学校在家上
摩拜的宿命
哈罗单车完成10亿元人民币D2轮融资
摩拜单车CEO王晓峰谈与ofo合并:不觉得有可能
李汉三家的狗
遇见绘本《小蓝和小黄》
Candy的故事袋
瓶子小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