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味”泉城,老济南美食背后的故事

2017-12-28

旅游世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把子章丘黄家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把许多人变成了“吃货”。但是一名真正的“吃货”,关注点从来就不仅仅停留在唇齿之间,因为美食那些事儿,带来的不只是杯碟齐名,齿颊留香,还有,那并不如烟的历史和故事。故事赋予了美食更多的意义和灵魂,在济南,这个有着几千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也不会例外。老济南有哪些名吃,你知道吗?吃过吗?它们背后的故事,你听过吗?

要什么响亮名号,“草包包子”不“草包”

草包一词为俗语,是贬义词,形容一个人不经用,没有能力,但是今天讲的“草包”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拥有7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草包包子。

说起草包包子,许多济南食客颇有自豪之感。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老字号如今依然风雨无阻地屹立在普利街15号,精致皮薄、味美多汁的小包每天吸引着大批顾客。

“草包包子”创始人张文汉年幼的时候曾在洛阳“继镇园”饭庄学艺,他为人憨厚,不善言笑,生性木讷,终日只知闷头干活,于是街坊送了一个外号:“草包”。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张文汉全家从洛口逃进济南内城。为了糊口,打算开设包子铺,但又苦于无本钱,后由名中医张书斋先生资助面粉五袋,又得到乡亲及友人帮助,在西门里太平寺街南段路西,租得铺面房两间。开业之前,“草包”要求张书斋先生给起个响亮字号,张先生说:“要什么响亮字号,‘草包就很响亮”,于是“草包”二字便成为包子铺字号。

张文汉秉承师传,再加潜心研究,逐渐创出了自己的风味。草包包子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吃起来汤汁丰富、口感细滑。再者老张为人忠厚老实,童叟无欺,“草包包子”很快就传遍了济南府。吃不完的时候用荷叶打包带走,大荷叶也是特别的香,给草包包子增添了几分雅意。

桃园三结义,张飞炖了一锅“把子肉”

说起把子肉,济南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肥而不腻,润滑可口。它虽比不上红烧肉的口感精致,也比不上九转大肠的卖相华丽,但它的地位却从未被撼动过。因为,一块把子肉,不仅是济南的美食代表,是济南人忘不了老滋味儿,更是济南最原汁原味的美食回忆和传承。

相传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刘备、关羽、张飞就是这个时期的豪杰,三人彼此惺惺相惜,决定拜“把子”。

拜完把子,哥仨怎么也要喝一顿吧。大家都知道,张飞是屠户,杀猪的,家里不缺猪肉,于是他们就把猪肉用蒲草扎成一把,再把豆腐、鸡蛋等放在一个锅里煮着吃。那肉别提有多好吃了,后来人们就把这种五花肉称为“把子肉”。

后来隋朝时,鲁地的一位名厨将此做法进行了完善,精选带皮猪肉,放入坛子炖,靠秘制酱油调味,炖好的把子肉肥不腻、瘦不柴,色泽鲜亮,入口醇香,价格公道,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这样的做法和刘关张结拜兄弟的传奇结合,就成了今天的把子肉。

“把子肉”不加糖,长方形的大块,只是酱油八角在高筒瓦罐中炖熟。火候到处,一启封香气四溢。

把子肉还有其他的辅菜来搭配,比如:四喜肉丸,兰花干,海带结,面筋,豆筋,豆皮,腐竹,腐衣,素鸡片,虎皮鸡蛋,黄花菜,小青菜,豆角,香肠,排骨,肘子,鸡腿等等,荤素组合。要一瓶啤酒,再配上一碗白米干饭浇上美味鲜香的肉汁,吃起来满嘴流油,回味悠长,唇齿留香。

错把田沫作甜沫,苦辣之后总是甜

甜沫不甜,却是正宗的老济南味儿。一碗小米粥,添上豆腐、粉条、花生米之类,加些咸、香味的调料熬在一起,再来几根油条或者烧饼,堪称老济南早餐的标配。

明末清初,因天灾不断,战乱连年,大批难民纷纷拥入济南,有一家田姓小粥铺,经常舍粥赈济,灾民互相传告,来粥鋪喝粥救命者增多。粥铺难满众求,便在粥内加入大量的菜叶和咸辣调料。灾民端碗盛粥前,见煮粥的大锅内泛着白沫,便亲切地称之为“田沫”,就是田老板赈舍的粥。当时有一个落难书生,饥肠辘辘,食粥觉甜美无比,以为“甜沫”。后来书生发迹,来此再喝“甜沫”,无丝毫甜意,恍然大悟实为田沫,非“甜沫”也。于是题写“甜沫”匾额,并吟诗一首:“错把田沫作沫甜,只因当初历颠连;阅尽人世沧桑味,苦辣之后总是甜。”

另一说法是甜沫最早叫“添末儿”,意思是粥做好了,再添上点粉条、蔬菜、花生、调料之类的“末儿”,“添末儿”就传开了,后来人们根据谐音雅化成了“甜沫”。

历史角落的真相,早已若存若亡,甜沫的身世,令人不由联想起明太祖与腊八粥的故事。而与许多乾隆南巡沿线的地方小吃一样,也少不了这位风流天子的痕迹。在甜沫的故事中,更是加上了另一位大才子——纪晓岚。据说乾隆君臣这次在济南邂逅了此时已成为名吃的甜沫,意犹未尽,对下了一副充满生活情趣的对联:“咬口黑豆窝窝,就盘八宝酱菜,可谓刚塞;”“吃块白面馍馍,喝碗五香甜沫,不算疵毛。”刚塞,很好;疵毛,差劲——地道的济南话。

对于乾隆君臣的济南话水平,我严重怀疑,但轻松诙谐之余,流露出一个文化黄金时代的自信。

在济南,作为早餐小吃,甜沫是上不了大席面的“地摊货”,做起来却也大有讲究。上品甜沫要用地道的龙山小米磨面,成粥喷香扑鼻。做的时候要“倒炝锅”,先煮粉条、花生、豇豆;再加豆腐皮、菠菜;放盐、五香面、胡椒面调味;水沸后加入小米面糊,边加边搅;最后将事先用葱、姜、大料炝锅的油倒入粥中,出锅即成。

老济南人都知道,和甜沫打交道,不用筷子和勺子。端着碗,顺着边儿,转着圈儿,无论是粥汤还是其中的花生、小豆或是粉条、豆腐皮,连吸带喝,一干二净底儿朝天!热气腾腾的金黄甜沫中有嫩绿的菠菜、透明的粉条、白色的豆腐皮、红色的豇豆,看上去色彩丰富,尝一口微咸略辣,闻起来五香浓郁。

清晨的街头巷尾,大家坐着马扎围坐在简易的桌子旁喝着热气腾腾的甜沫,用济南话说,那是“愣恣儿”。

传承三百年,慈禧褒奖的黄家烤肉

在章丘酒桌上,黄家烤肉和章丘大葱素来是必上美食,黄家烤肉和章丘大葱,卷在火烧里,号称是章丘一绝,也是章丘人用来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

黄家烤肉的制作对于食材和工艺要求严格,通常用400度高温进行烧烤,这样烤出来的猪肉可谓“天下一绝”,皮酥肉嫩让人流口水。一头200斤的生猪烤出来之后,差不多就只剩下100斤了,水分和猪油都被烤没了,但新鲜出炉的猪肉却是酥脆。

传说早在元朝,章丘市黄家湾有一个姓黄的在朝中做武官,因打了败仗被贬回原籍。其随从中有一蒙古人经常点燃树枝烤羊肉吃,鲜美的味道吸引了很多人。黄家因此受到启发,也经常烤肉吃,不过,因为此地世代养猪,主要是烤猪肉吃,而且是将猪肉割成块烤。到明朝末年,终于发展到用特制的炉子烤整猪和以烤肉谋生。因此,自明朝迄今,黄家烤肉已有300多年历史了。

黃家烤肉与“瑞蚨祥”的创始人——孟洛川、孟觐侯为代表的“孟氏商人”还有一段渊源。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的民族工商业渐有发展。“孟氏商人”结交了不少豪门显贵,也把黄家烤肉这种章丘名吃带到了宫中。据说慈禧太后吃腻了御膳房制作的各种山珍海味,偶尔品尝一回“章丘黄家烤肉”,但觉此肉肥而不腻,皮酥肉嫩,异香别具,回味悠长,便重重赏了孟洛川,传说还御赐给黄家一面铜牌,以资褒奖。

化腐朽为神奇,九转大肠改名记

猪大肠等“下水”(五脏六腑等),在外国人的心目中,很难与美味佳肴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它的怪味、油腻,更是让人望而却步。

可我国的先民,素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术,而且烹调技术又十分发达,许多被视为“下水”的东西,经过他们多年的摸索、研究和精心制作,都变成了美味佳肴。

像人们所熟知的羊杂碎、溜肝尖、炒腰花、炒肝、羊霜肠、酱猪心等等,其原材料都是来自五畜的“下水”。其中鲁菜系列的“九转大肠”,更引人注目,至今还是山东菜的保留菜品。

此菜的主料是整段的大肠。在洗涤后,必须用肠套肠的方法,将整肠一层层套起来,大体套至八九层,全长可以约定缩短到5寸左右,才进行烹制,烹制时,用的调料一般有9种,同时须提锅转动八九次,才能使汤汁全部渗入肠内,因此称为“九转大肠”。色红而明亮味肥糯而不腻,酸辣甜香俱全。

据民间传说,“九转大肠”是在清光绪年间出现在济南九华楼饭庄的。九华楼店主姓杜,开了九家店铺,每个店铺的字号均以“九”字为首。“九”在中国文化中是个吉样数字,故而有“九五之尊”“九九归一”之类的说法。

九华楼当年卖的“九转大肠”只称为“红烧大肠”,菜名比较俗,也没有什么特色。一天,杜老板宴请宾客,席间上了“红烧大肠”这道菜,大家食后觉得菜黄的色、味、香、形都很好,而且肥而不腻,没有猪肠的那种怪味。只是名称太俗。在推杯换盏之中,一位喝得满面红光的老秀才站了起来,他知道主人对“九”字情有独钟,便说:“道家有‘九转仙丹”,天界有‘九重天”,神界有‘龙生九子,九华楼的‘红烧大肠不如称‘九转大肠”。不知店主意下如何?”杜老板听后,茅塞顿开,连忙说道:“我早有为‘红烧大肠改名的意思,只是一时半会想不出来。今日有仁兄点拨,一字干金,我不胜感谢。”于是,将“红烧大肠”更名为“九转大肠”。从此之后,许多经营“红烧大肠”的饭庄,都改为“九转大肠”了。

此菜为鲁菜传统保留菜品之一,不仅在山东,而且在京津、东北都很受欢迎。

猜你喜欢

把子章丘黄家
惆怅伤春人倚栏——黄家泽的艺术人生
A uniqueness theorem for holomorphic mappings in the disk sharing totally geodesic hypersurfaces
山东章丘至庆云等五条高速公路项目开始招标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Achalinus from Huangshan,Anhui,China (Squamata:Xenodermidae)
扛把子的小绿车
红旗汽车:国产品牌“扛把子”能否再度崛起?
“把子肉”的传说
章丘“无锅”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章丘城子崖遗址H393出土人骨的鉴定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