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用“脑子”学习语文

2017-12-28黄廷埌��

考试周刊 2017年51期
关键词:用脑脑子

黄廷埌��

摘要:学习语文的至高境界是学以致用。而我们的学生不愿动脑,不善动脑,不会动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用脑子去读、去听、去说。我们不但要学生积累和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解决如何学的问题,还要学生会说会写,解决如何运用知识的问题。

关键词:用脑;读文本;听讲课;说正话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通俗地说,我认为工具性就是学以致用,是学习语文的至高境界。所谓学习就是学前人、他人的经验、研究成果、解决方法和途径,目的就是为了少走一些弯路,不至于瞎子摸象,误打误撞;学完之后是习得,即习化为自己的东西,到了致用的境界。先人或前辈已然将字组成了词,词合成了句,句构成了段,最后才是段与段的完美联结。这样,表意完整、构思巧妙、文采飞扬的篇就蔚然成行。但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各人不一而是。可唯有一点拥有共性的是即要用“脑子”学习。

一、 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

可以说从学前班开始,我们的学习就可以用“死记硬背”来概括整个学习过程。幼儿园时的所谓特长班——英语培训班,心算班等等。事实上如何强调技巧,总脱离不了两个字“双基”,即基本知识的积累、基本技能的掌握。为何要叫“死记硬背”?因为这种“填鸭式”的记忆是不注重理解的多寡,只是一股脑儿地强塞进去。你看古人学习“四书五经”,虽功成名就,到头来,弄懂的又有几个?何时才能登峰造极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今人自小就参加的各级竞赛,以取得的成绩来评价老师的能力大小,把老师介于会教与不会教之间,我们现在的老师又有谁敢不把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教学效果?

其次,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新课改考试,总把基本知识的掌握列为首位,这种重基础轻能力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机械的成为学习的奴隶,而不是真正的主人。

另外,学生习惯养成也成为不用脑的牺牲品。眼下各种名目众多的参考书满天飞,现成的答案就在其中,抄抄即可,何必动脑筋呢?老师仅参考书上的内容上课,学生的参考书里有过之而无不及,比你老师分析的还要透彻到位几百倍,你说你上的课还有什么吸引力、还有什么动力可言?即使没有参考书的同学,也习惯于等待老师的讲解,把老师自得其乐、滔滔不绝地讲功,一字不落的抄下来。课本上五彩斑斓,可真正记得多少。更有甚者,网络时代的高速化,也成就了學生的惰性。网络内容无所不包,令人叹为观止,学生动不动就是“上网查”“点击一下”,何谈得上动脑?这不得不算是语文教学的悲剧。

二、 解决学生动脑学习语文的途径和方法

我认为语文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会学,第二是会说。前者是学生积累、掌握了多少的知识,后者在于会运用多少知识。但都离不开用脑这个必备的条件。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脑子就形成一条适合本文表达的思路。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会用“脑子”去读文本。我认为读书可分三个步骤:初读,整体感知,揣摩作者思路: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说什么是最浅性的认识,只停留于课文的层面上。跳读,怎么写是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材料的整体取舍。精读,为什么这样写,是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与作者的写作风格,时代背景,价值取向相联系,通过自己的脑子思辨,借助参考书,体会出作者语言运用的技巧,对事物的褒贬,独到的社会责任感等并将它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如:在教学台湾散文家,十四岁就写诗的王鼎钧先生文章《那树》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 那是一棵怎样的树?(解决写什么)

2. 那棵树的一生有怎样的经历?(解决怎么写)

3. 作者对那棵树融入了怎样的感情?(解决为什么写)

通过思考探究,文章思路就会清晰起来,才算真正领会了文章内涵。

其次要会用“脑子”去听讲课。于漪老师所说,“听”里大有学问。它与讲的内容有关,与讲者表达有关,与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具备的知识有关。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听力,使自己会听。听课,就要学会抓中心,抓要点,什么是纲,什么是目,在脑子里立刻梳理清楚。关键之处竖起耳朵听,无关紧要的善于剔除,使自己的脑子成为“分离器”,把通过听觉接受进来的、有用的东西储存,无用的扬弃。经常注意训练“听”的能力,耳朵就会聪敏起来,有效地帮助你吸收知识,改变糊里糊涂,主次不分的状况。

其三,学会用“脑子”去说正话。我们通常把未经大脑思考而“脱口秀”的人戏称为“信口雌黄”。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就是要开动脑筋,想好了再说再做。将自己的思想用脑子转换为有声的语言,正确地表达情意;语调有抑扬,语势能流畅,能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些问题在脑子里似乎已清楚,但说不出来,这说明并不是真正的清楚;说出来了,有条有理,那才是真明白了。说话要简明,即简洁明了,不啰嗦。清代小说《镜花缘》中的林之洋、唐敖要喝酒,酒保却把醋拿来。旁一老儒却滥用“之”字,废话连篇。明明两三句话就说清的,却做了过多的假设和分析,就显得啰嗦了。说话要看对象要了解对象,注意对象的性别、年龄、身份、职业、文化修养等。如彬彬有礼,你也应该文雅和气谦逊,对方很直,你也应该坦诚、实在。了解对方经脑子思考才能说出合适的话有礼貌的话。说话还要注意一般场合和庄重场合等。

总之,学只是一个人积累和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只是学习的一个前提、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在于习得,即知识的运用,会说会写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积累和掌握要用到脑子,知识的运用更是离不开动脑。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无拘无束的,只要我们“授之于渔”,他们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思考生活,让学生分清正误,准确感悟文本的价值取向,真正读懂了课文,而且其思维也从表层到深层,从理性到感性,变得活跃与开阔,才能恰如其分地、自如地运用知识,会正确的表情达意,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可以说,学生用脑子学习,并不是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结束,而是教学活动的真正延伸。

参考文献:

[1]于漪.《功夫贵在自幼硬》.

[2]于漪.《教你学作文》后记.

[3]《用心灵感悟语文教学的真谛》.

[4]《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用脑脑子
脑子只有一个
近视
发烧会“烧坏脑子”吗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认真用脑的请举手
歪果仁脑洞大
用脑子
什么是用脑过度
脑子只有一个
幽默与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