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植“台独”意识,升级“去中国化”

2017-12-28刘匡宇

世界知识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中国史史观台湾人

刘匡宇

“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教科書是掌控意识形态和塑造认同的工具,台湾绿营多年以“台湾中心论”为导向,推动对文史教育的“技术化改革”,割裂两岸的历史、文化与政治联结,以期实现潜移默化、长期绵密的历史记忆修改和国族认同重塑。在继承和深化李扁时期“台独”教育的基础上,蔡当局强力推进高中历史和语文课纲的调整,目的是在“法理台独”无法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夯实“柔性台独”的基础。

修订历史课纲,深化“文化台独”

修改历史课纲是“文化台独”系统工程中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效用最明显的手段和方法。李登辉上台后,借国民党“反共”遗绪启动“去中国化”教育,民进党执政后将此不断拓展、深化和升级。

第一阶段:李登辉执政时期。1990年后,李登辉设立“课本审定委员会”。1997年,李推出“认识台湾”教科书,抛出了由杜正胜操刀的“同心圆史观”,即以地理上的台湾为中心,“中国”、世界分列其外,设定了“台湾中心论”的理论框架。1999年,李推“88课纲”,台湾史在中国史范畴内首次单列。同时,李还通过社区营造、在乡镇设立文史工作室等策略,将台湾人的“在地情感”上升到“台湾认同”。

第二阶段:陈水扁执政时期。陈水扁任命杜正胜为“教育部长”,并将潘文忠、庄国荣等“独派”干将安插在“国教院”和“教育部”,深化和推广“同心圆史观”。其主要做法有:教学中首次采用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三分法;限制用词,如将“我国”改为“中国”,“日据”改为“日治”,宣扬“中华民国是台湾”的“两国论”史观;肯定日本殖民统治,否定台湾光复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尽管台湾的人口主体、主流语言和福佬文化均源于大陆,但错误史观导致台湾年轻人大多认为“台湾”与“中国”平行,培养了“天然独”世代。因此,虽然马英九执政时试图对课纲进行微幅的拨乱反正,但终因民进党煽动“反微调课纲”而未果。

第三阶段:蔡英文执政时期。蔡英文上台后启用潘文忠、郑丽君、庄国荣等掌管文教事务,发出的“行政院第一号令”就是废止马英九的“微调课纲”和研拟新课纲。2017年6月19日,蔡当局抛出“12年国教社会领域课纲草案”,其中在高中历史课纲中将原有四册“台湾史、中国史及世界史”改为“台湾史、台湾与世界、中国与东亚的交会”三个分域,将中国史置于东亚历史脉络之下,并改以主题而非时序方式呈现。其具体调整有:中国部分不再强调中国史,抹杀如《开罗宣言》等涉及台湾主权归属的重要文件,继续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在台湾部分专章介绍“多元族群”,着重阐述“台湾地位”与国际形势、“日治”社会及“战后民主化”等,还在“台湾与世界”部分强调“台湾与各国互动”。此外,蔡当局还注重政策与史观的结合,例如宣称“国史馆不应修官史或正史”,只需推行“转型正义”,以便其党同伐异、另起“焙独”炉灶;在诸多场合刻意屏蔽涉及蒋介石、孙中山和抗战纪念的历史元素;台北“故宫博物院”还将馆藏明瓷器命名为“东亚工艺”,这些举措都与新课纲思维“不谋而合”。

“绿化”历史教学,异化学生认同

历史教育包括三个相关环节:课纲、课本的编审及现场教学。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教科书的“绿化”也会通过异化下游教学,影响学生的认同。

一是中小学历史课程设置粗简错乱,降低了学生的兴趣认同。其一,中国史教学时间过少。当前,台湾小学的历史课程仅有台湾史而无中国史。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是根据“同心圆理论”,七年级学台湾史,八年级学“中国史”,九年级学世界史;“中国史”第一学期约16次课要从旧石器讲到康乾盛世,其简化粗浅可想而知。此外,教科书内容简略偏颇。如纳入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的“有唐山公,无唐山妈”“陈仪挪用台湾粮食支持国民党内战”等无史实根据的争议说法,增加“台湾主体性”和“反中”政治意涵。对于蔡当局大书特书的“东亚史”,台学界甚至没有独创著作,也让教学无所适从。

二是“主题式教学”违反学术基础,架空学生的时空感。新课纲以主题教学取代历史的时间顺序,有违历史学的基础和目的,打散了原来纵深连贯、脉络清晰的中国史架构,这种时空断裂的主题编排法造成了学生对历史的无感。

30年来,教科书对台湾人的国族认同和社会氛围产生了直接影响。1987年,有统计表明,在1000多名台湾大学生中,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占8%,中国人的占65%;1997年后,这一认同比例开始逆转;2015年,台湾政治大学民调显示,台湾人中认同自己是台湾人的占59%,中国人的仅有3.3%。目前,新课纲草案将于明年初进入“课审会”,2019学年启用几成定局。

政治霸凌教育,强推“国文”课纲

在启动修改历史课纲之后,蔡当局又将意识形态的黑手伸向了语文教育,强推“删减文言文”和“推荐本土古文”,毫不掩饰“去中国化”意图,引发当局与学界和社会的“文白之争”。

此前,具有专业性的“课发会研修小组”建议将高中文言文比例定于45%至55%之间,但“教育部课审会”推翻了该提案,要求大幅下调文言文比例。从8月到9月下旬,“课审会”连开四次会议重审语文课纲。9月10日,“课审会”表决决议维持45%至55%比例,但绿营坚持要求重新表决。当局无视强大的反对民意,9月23日,“课审会”强行推翻此前决议,将文言文比例降至35%到45%,推荐选文从30篇减至15篇。蔡当局为此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一是借“多元化”操控“课审会”主导课纲修订。蔡英文在“课审会”中安插大量代理人。48名“课审会委员”背景“多元”,充斥了倾绿的非专业、低学历人员,还有1/4是“官派”。而“教育部”则作态严守“程序正义”,任由“课审会”按“剧本”提案、表决,最终的翻案更是“套好招,有备而来”。此外,蔡当局还修法特许受“台独”滋养的“太阳花世代”“反课纲微调”头目林致宇担任“课审会代表”,与蔡当局大演双簧。

二是破坏规则、暗箱操作,强推“本土化”课纲。在高层授意下,“课审会”除违反“一事不二议”原则推翻“维持比例”决议、宽容萧竹均等学生代表破坏规则,还暗箱操作“去中国化”议案。8月初,该会秘密安排了仅有500余人参与的“推荐古诗文”网络投票,投票人中语文老师仅占两成,其余均为学生和社会人士。得票最高的10篇古文中只有4篇为原课纲篇目,其余多为冷僻古怪的“台湾古文”。这些“政治正确”的文章质量相当粗劣,不乏“嫖来又嫖去”之语,甚至还有“湾生”日本人抄袭的《诗经》之作。

近年来,台湾语文的文言文比例不断降低。2000年前的“部编本”教材文言文有70篇,比例超7成,后“99课纲”减至40篇,“101课纲”再减为30篇,至今只有15篇。但绿营仍称,将寻求“立法”推动加入更多“台湾文学”以继续压缩文言文比例。

制造“文化浩劫”,深埋两岸祸根

修订课纲是蔡英文“文化台独”系统工程的一部分,与其在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的“去中国化”操作紧密配合,蔡的课纲修订存在严重学理谬误、文化危害和政治风险。

一是以政治取向割裂两岸历史文化联系。蔡版课纲否认两岸的血脉连结和政治关系,埋下了台海动荡的种子。其一,新课纲制造两岸隔膜、对立与仇恨。新课纲把中国史置于东亚史之下,将台湾史放入世界史范畴,讨论“台澎金马形成国家”,将“中国”和“中华民族”概念继续“陌生化、他者化、缥缈化”。近日,“独派”人士蛊惑台湾青年砸场“中国新歌声”在台北的演出,其场面甚是让人忧心:绿营是要培育和驱使“天然独”作为挑战和平的炮灰!其二,新课纲扭曲了台湾人民的“台湾认知”。从“同心圆史观”到“台湾经典古文”,新课纲的反事实和反智主义叙述势必强化台湾人的认知扭曲。它假设台湾是封闭的岛,“天上掉下来台湾民族”,“外来者”不断介入其400年历史。这与台湾人口98%为汉民族和历史上中国政府长期有效治理台湾的事实不符,将会让台湾人无法解释台湾与中国及世界的关系,造成自我认识的错乱。

二是以“东亚史观”服务于“脱中入日”。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源于日本学者西岛定生,他提出东亚各国共享汉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中国化佛教,用“东亚文化圈”取代“中国文化圈”,表明日本并非“中华藩属国”,在政治上与中国平起平坐。他强调东亚儒学,包括日本德川儒学、韩国李朝儒学而非只是中国儒学。民进党挪用“东亚史”概念,将其学术意义转换为政治意涵,掐头去尾只取“亚洲性”,也是为凸显两岸只有文化传承而无政治关联。在其语境中,“东亚史”即是“日本史”,修订课纲内含“脱中入日”的预期。因此,蔡英文屡有宣扬“日治贡献”、为侵华台籍日本兵拜祭招魂、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为日本天皇祝寿等数典忘祖的言行。

三是以反动史观迎合“急独”歪理邪说。蔡版课纲在政治上逆时而动。其一,蔡版课纲否认战后国际体系对两岸地位的安排。《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文件是二战后的大国政治安排,明确规定了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具有完全的国际条约地位,为中国收复台湾提供了法理依据,《日本降伏文书》也确认执行上述文件。而蔡当局的文教改革对此全盘歪曲否定,已超越了“同心圆史观”中“降低《开罗宣言》规格”的主张,这将制造出更顽固的“台独接班人”。其二,蔡版课纲否认日本罪行,是反人民、反东亚史观。在蔡版课纲中,用“日治”取代“日据”,回避日本在台的大屠杀,认为“慰安妇非被迫”以回避日本人对台湾的残暴殖民统治,与历史事实和人民情感脱节。

四是“文化台独”将会损耗台湾竞争力。蔡版课纲的目的是以“多元文化”消解“中华文化”。例如,将中华文化与西洋、伊斯兰文明等同列为“外国文化”;避谈汉人文化输入和两岸紧密相连的信仰与生活;不要求学生学习唐宋八大家和四书。台湾长期以“完整保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为傲,但近年来,面对大陆复兴中华传统价值的文化自信,蔡当局的“文化自宫”让台湾在失去人口与人才红利后,再蒙失去“文化红利”的风险。30年来,台湾“戒急用忍”行之于前,“反服贸”纵之于后,产业优势尽失,经济社会日疲。如今西望愈发自信的大陆,台灣不但拒绝顺应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反而自卑与怯懦地画地为牢,愈发狭隘自闭。但这种孤立主义“灭不掉中国,也兴不了台湾国,却会毁掉台湾人”。

其一,以小异去大同,将消解汉民族主体性,让台湾人“放空祖宗记忆”,自证是“亚细亚孤儿”;其二,切断文化传承,将毁掉台湾人的历史智慧,限制其格局眼界,使其自我摒除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时空叙事,唯余蕞尔小岛的“小确幸”;其三,增加乡土文史教育,将揭开诸如2.28等省籍仇恨伤疤,破坏台湾人的族群团结。台湾教改20年已大幅降低其教育品质,“历史去中”“文化去菁”的再度折腾,将加速其教育的“平庸化”,让台湾人不仅失去历史记忆,更在文化价值、社会资本及经济竞争力上全面式微。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中国史史观台湾人
一座钓鱼台,半部中国史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全球史观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台湾人在上海的公益活动
台大教授一席话“骂醒”所有台湾人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2期要目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1期要目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1期要目
日本“大东亚战争史观”阴魂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