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四化”同步视角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数研究*

2017-12-28祝华军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四化现代化指标

祝华军,楼 江

(1.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92;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基于“四化”同步视角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数研究*

祝华军1,楼 江2

(1.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92;2.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基于“四化”同步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从产业角度本源上重新认识农业现代化涵义,按聚焦农业产业、横向可比性、数据可靠性和激励性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统计数据,测算全国及分地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判断全国在“十三五”时期进入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京沪苏等部分地区率先进入农业现代化阶段。根据准则层及相关指标发展变化趋势,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十三五”时期;同步发展

一、“四化”同步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基本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政策导向。从相关学术研究看,多数研究关注两两关联,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工业化(非农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等,均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理论研究加以梳理辨析。

(一)“四化”同步性取决于比较对象之间共性要素的供求平衡

学术界对“四化”发展的同步性问题,沿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两条路径展开研究(刘文耀等,2014;尹成杰,2012)。定性分析方面,基本遵循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展开,强调相互协调的重要性,探索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韩俊,2011;薛桂霞等,2015)。定量分析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借助时间序列数据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耦合度等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董梅生等,2014;刘凯等,2016);一种是直接比较农业现代化水平同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水平指标数值(熊巍等,2014)。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又滞后于城镇化(韩长赋,2011;周振等,2015)。本研究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以学术界热衷于比较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为例,周其仁(2013)根据世界银行网站数据,计算2010年全球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为1.95,美国为4.1,巴西为3.22,日本为2.48,俄罗斯为1.97,而中国为1.09。通过这些数据对比,表明中国的“城市化率/工业化率”数值较低(周其仁,2013)。但无理论证明“城市化率/工业化率”数值大的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具有更高同步性。如根据上述数据,无法推断巴西比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关系更同步。

判断“四化”是否同步,首先须解决“四化”各自定义及测度指标问题(吴振明,2012)。社会公众认可用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测度工业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测度城镇化水平,而信息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则缺乏类似核心评价指标(谢康等,2012)。因此,进一步加剧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孰超前孰滞后的争论。由于“四化”各自内涵和测算方法不同,无法通过直接数据比较判断孰前孰后,同步性取决于比较对象间共性要素(起联系纽带作用)的供求平衡(祝华军,2010),应找出“四化”中起纽带作用的要素,如劳动力、农用工业品、初级农产品等,再根据要素供求平衡判断是否同步。由此可知,在农业劳动力解放与吸纳、农用工业品供需、农产品加工增值、就业结构与人口结构转换等方面,我国“四化”存在结构性不同步。

(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需要向农业产业收缩聚焦

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西奥多.W.舒尔茨,2006年),因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性概念(黄祖辉等,2003)。通过梳理农业现代化测算指标文献发现,农业现代化测度指标研究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农业现代化缺乏简单明了的核心指标,而是由众多指标加权而成;二是农业现代化概念经历一个由狭义走向广义的过程,外延扩展至农村区域现代化(蒋和平等,2013;何传启,2012)。受此影响,部分机构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一味追求指标量多面广,纳入许多实际上是表征农村发展水平的指标(尤飞等,2013;刘彦随等,2014)。

在政策导向上,从十八大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领导人讲话发现,与学术界不断扩充农业现代化的外延不同,政策文件开始向农业产业现代化聚焦。农业部提出农业现代化核心内容为“五化”,即主体职业化、规模适度化、科技普及化、服务社会化和设施完备化。汪洋副总理将新型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社会化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及农业持续发展能力。

本研究认为,根据我国农业发展实际需求,农业现代化涵义应聚焦于农业产业,不能将农业现代化(产业)与农村现代化(区域)混淆。农业现代化是以既定水土自然资源为基础,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稳固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指数算法

在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农业现代化追求发展目标不同,在指标选择和理想值确定方面存在差异。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纳入“十三五”规划,并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故本研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将予以着重考虑。

(一)指标选择原则

1.聚焦农业产业本源性

从本源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但一些研究追求全面性、系统性,将其外延不断扩张,将农村现代化甚至许多仅与农业相关(并非因果关系)的事务纳入,如将农村人均GDP、城镇化率直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指标,此处理方法将湮没农业产业现代化的真实水平。本研究认为,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应聚焦农业产业本体,其他相关指标须严格甄选。

2.具有横向可比性

根据对已有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文献分析,大多数指标具有可比性,但一些指标容易引起地方政府争议。如人均耕地面积,东北明显高于东南沿海,若以此指标评价规模经营水平,则东南沿海地区积极性会受打击,理性决策将是彻底放弃在土地规模经营上的工作努力。再如人均占有农产品数量,北京、上海、广东等人口流入地区的数据不断下降,黑龙江、安徽、湖南等人口流出地区则不断上升,该指标不能客观反映各地区农业生产能力。

3.数据来源可靠性

数据来源可靠性有三层含义。一是统计数据是否在统计年鉴中延续,如分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数,在2012年之前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有数据,2012年后则只有全国总量数据;二是统计口径保持一致,如《中国统计年鉴》中,乡村人口(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三是统计数据应来自官方统计资料,而非学者研究推算。

4.理想值设定具有激励性

现代农业并无统一模式,美国和日本即两个极端。故在设定相关指标理想值时,发达国家某些受人地关系影响较小的相对指标(如单位面积农业投入物数量)可作为参考标准,而农业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劳均产值等受人地关系影响显著的指标则不宜作为参考标准。即大多数指标,均需考虑中国国情,提出一个最佳理想值,方可充分调动各地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性。

(二)指标体系与综合指数

课题组搜集整理相关农业现代化研究文献,对各指标重新分类,分别纳入5项准则中,形成备选指标集,然后请专家在每项准则中挑选出4~5个极重要指标,并对准则层赋予权重,汇总得出以下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三种加总方式测算综合指数,并加以对比。

(1)按专家调查法获得权重值加总:

(2)按准则层简单算数平均法加总:

(3)剔除“四化”同步准则,按简单算数平均法加总:

(三)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划分

概而言之,一是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描述不同阶段特征。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提出第一层和第二层现代化概念,浙江大学黄祖辉(2003)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何传启(2012)均采用两次现代化提法研究农业现代化。二是按我国农业现代化演进历程加以描述。如梅方权(1999)将农业现代化划分为起步—初步实现—基本实现—完全实现四个发展阶段,国内众多研究沿用此划分方法,仅阶段数量和阶段名称不一。

参考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论述,采用国内主流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划分方法,即选取一个理想值作为发展目标(各指标达到该水平即视为100%),再按照指标值高低确定初步实现、基本实现和全面实现三个档次的基准得分。本研究提出24项单项指标的理想值即瞄准世界先进水平。(1)耕地资源保护水平、水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农业机械化、组织化、标准化水平、“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等比率类指标的理想值按照100%要求;(2)一些相对指标也比照国际先进水平,如土地生产率理想值设定为2.38万美元/公顷,高于2012年美国、日本、欧洲的土地生产率;化肥、农药和柴油单位面积用量、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等也如此;(3)农业规模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的理想值充分考虑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提出,虽然低于人少地多的美国发展水平,但高于“金砖国家”水平,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考虑有6项指标在计算时将50%视为临界点,若所有指标均恰好达到理想值,且“四化”完全同步,按准则层权重值计算农业现代化指数数值AMa满分为87.79%(此时52.76%相当于百分制下的60;70.24%相当于百分制下的80;79.02%相当于百分制下的90)。本研究将综合指数总分数AMa达52%视为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达70%视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达80%视为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2.建立共享课程保障机制。一门优质的网络课程倾注了创作者的大量心血,合法的使用者也交付了相应的费用,或者只能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但在网络黑客、盗版肆虐的今天,应该怎样保护创作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呢?我们知道,传统的著作权常常是一对一的协商,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保留所有权利”,要么完全共享给公众。对于网络课程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引入CC(英文:Creative Commons)协议理念,即我国所谓的“知识共享”[4]。CC协议可以使创作者“保留部分权利”,在两个极端中间广大的灰色地带保有“弹性”。

三、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一)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

本研究尽量收集全国历年统计数据,但仍有部分指标原始统计数据缺乏而无法计算。本着兼顾大多数指标的原则,将少量缺乏部分年份数据的指标,如农村居民劳动力文化状况,按照插值法补充或沿用相近年份的数据。按照3种加总方法计算2003~2014年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结果略有不同,但各年数据均表现为AMb>AMa>AMc,且3种方式波动趋势保持一致(见表2)。说明根据所选指标,不论按何种方式加总,计算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从计算结果AMa来看,2014年全国即将进入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十三五”时期是向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

(二)准则层及相关指标的发展变化趋势

2003~2014年准则层及各准则内指标发展变化趋势见图1。

表2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测算结果

图1 准则层及指标变化趋势雷达图

(1)资源与要素投入利用水平(A)分数较高,但呈递减趋势。2003~2014年,得分值显著下降,说明农业可持续发展压力日益增加。分数降低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化肥、农药和农用柴油使用量远高于理想值,且仍持续增长。“十三五”期间需采取强有力引导性政策,才能遏制化肥、农药和柴油过量使用势头。

(2)农业发展保障支持水平(B)方面,支持力度呈减弱态势。2003~2010年支持强度提高幅度较大,而2011~2014年出现徘徊,说明当前继续提高支持水平难度较大。应借鉴发达国家农业支持政策改革方向,将显性易遭国际规则限制的生产者补贴调整为更间接而稳妥的支持方式,加大对农业基础研究、农业技术服务、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农村金融保险等支持水平。

(3)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水平(C)分值最低,但保持较大幅度提升,是未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潜力所在。在该准则5项指标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说明政府措施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有望保持提升态势。因2003~2012年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和标准化水平统计数据缺乏,均沿用2013年数据。

(4)农业生产效果与效益水平(D)得分较高,增长率也较高。在该准则5项指标中,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得分虽然不高,但均有较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若能延续此上升态势,将有利于提高综合指数;2003~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但2010年后出现提升乏力迹象,需引起高度重视;畜牧水产综合生产能力得分较高,并得以保持。

四、分地区2013年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测算分析

由于分地区的三次产业就业人数、耕种收农机化水平、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畜牧业规模分组未出现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年鉴》等全国性统计年鉴中,这些数据均通过各地统计局网站获得,因部分省份仍为2013年数据,分地区横向比较采用2013年数据。计算结果见表3。

从综合指数及各准则统计描述看,各省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AMa均值(47.67)略高于全国水平,原因可能是分省基础数据之和与全国数据存在误差。各省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变异系数低于10%,而5项准则变异系数均大于10%,说明综合指数有效平滑各准则波动。最大值(北京,58.67)与最小值(贵州,37.94)之差达20,说明农业现代化水平地区差距很大。

从AMa得分排名看,北京、江苏和上海稳居前三,进入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最具条件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北京和上海存在共同隐忧——资源和要素投入利用水平得分不高,且有下降趋势。因此,这些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着力点即提高资源保护和投入物利用水平。福建、宁夏、山东和新疆即将迈入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其中福建农业生产效果与效益水平全国领先,新疆资源保护和投入物利用水平全国领先。东北三省、华中和华北粮食主产区诸省大体位于全国中游位置,西南部地区省份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排名靠后,失分较多的指标是农药过量使用、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和解放-吸纳劳动力不协调。

表3 2013年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测算结果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从本源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为区别于农村现代化,应向农业产业现代化聚焦。农业现代化是以既定的水土自然资源为基础,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用现代科技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稳固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过程。

第二,由于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内涵和测算方法不同,无法直接比较数值判断超前或滞后。“四化”同步性取决于比较对象间共性要素的供求平衡,对“四化”中起纽带作用的要素(如劳动力、农用工业品、农产品供求关系等)加以比较,我国“四化”存在结构性不同步。

第三,根据聚焦农业产业本源性、具有横向可比性、数据来源可靠性、理想值设定具有激励性原则,从资源保护与投入物利用水平、农业发展保障支持水平、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水平、农业生产效果与效益水平、“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等5项准则中选取24个指标,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加权加总法计算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AMa,将农业现代化分为初步实现阶段(52%)、基本实现阶段(70%)和全面实现阶段(80%)。

第四,全国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2014年达46.81%,全国即将进入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有望在“十三五”进入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但农业现代化水平地区差距较大,目前北京、江苏、上海已率先进入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山东、新疆、黑龙江、天津、福建、宁夏和重庆可视为即将进入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西南诸省区农业现代化指数较低。

第五,从全国农业现代化评价5项准则看,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水平(C)得分值偏低,但年均增长率较高,是未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潜力所在;“四化”协调发展水平(E)虽然得分相对较高,但增长率不高;而资源保护与投入物利用水平(A)分数较高,但呈递减趋势,是“十三五”期间农业现代化压力所在;农业发展保障支持水平(B)有所减弱,需引起重视;农业生产效益与效果水平(D)得分较高,增长率也较高。

第六,“十三五”期间,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四化”协调发展,需要农业主管部门、城镇、工业和信息主管部门调整各自发展进程并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四化”同步发展效果。

根据各项指标测算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水土资源保护需常抓不懈,农业投入物减量化迫在眉睫。(2)财政支持强度不减但调整支持方式,农业科技教育支持有待强化。(3)农业生产手段乘势纵深推进,经营管理方式尚需变革创新。(4)农产品生产能力需高位巩固,大力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5)非农就业人口转移压力巨大,工业化城镇化须协同推进。

[1] 刘文耀,蔡焘.“四化同步”的本质特征和指标构建[J].改革,2014(8):65-71.

[2] 尹成杰.“三化”同步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3] 韩俊.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发展[N].北京:人民日报,[2011-6-2](07).

[4] 薛桂霞,钟钰.我国“四化”协调发展的内在关系研究[J].农村经济,2015(1):93-97.

[5] 董梅生,杨德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J].农业技术经济,2014(4):14-24.

[6] 刘凯,任建兰,张存鹏.中国“五化”协同发展水平演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4):27-34.

[7] 熊巍,祁春节.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9):130-135.

[8] 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4-7.

[9] 周振,孔祥智.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5(10):9-26.

[10] 吴振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协调状态测度研究——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7):101-105.

[11] 谢康,肖静华,周先波,等.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1):4-16.

[12] 祝华军.对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理论思考——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J].科学发展,2010(1):35-46.

[13]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4] 黄祖辉,林坚,张冬平,等.农业现代化:理论、进程与途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5] 蒋和平,辛岭,崔奇峰,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机制与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6] 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7] 尤飞,王秀芬.中国区域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8] 刘彦随,龙花楼,王介勇,等.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9] 梅方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J].调研世界,1999(11):3-5.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ZHU Huajun1,LOU Jiang2
(1.Institute of New Rural Develop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By reviewing the theories and policies of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this paper restated the meaning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erm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In addition,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set up,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focusing on agricultural industry,horizontal comparability,data reliability and incentive.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mprehensive index of the whole country of China and some regions was measured base on the statistical data,which suggested that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had entered the primary stage,during the period of the"13th Five-Year"Plan.Beijing,Shanghai and Jiangsu Provinces would take the lead in achieving the basic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t last,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n the base of trend of the criterion layers and the index chang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index system;the"13th Five-Year"Plan period;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320.1

A

1674-9189(2017)06-0062-09

*项目来源:农业部“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前期研究重大课题(36)。

祝华军(1974-)男,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政策与土地利用管理。

猜你喜欢

四化现代化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